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558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Jonathan Borba on Unsplash
作者:番茄,资深诺友,法律出身的文艺中年。工作10年+后,跑去美国法学院当学生,旅途偶遇人生伴侣,定居纽约哈德逊河谷。热爱生活,也被生活善待的终身学习者。
说起纽约,总是很容易想到“纽约客”。其实如果你住到纽约就知道,只有那些住在纽约 City 尤其是曼哈顿的人才会被称呼或自诩“纽约客”,其他城外的人就没有这个标签了,就像法国人认为巴黎城内才是“本省”,巴黎城外的地区则统称为“外省”一样。
几年前,纽约摄影师 Brandon Stanton 创办了一个摄影项目《Humans of New York》,通过曼哈顿街头人像摄影,收集了很多普通尤其是底层纽约客在纽约城里追寻美国梦的故事,引起很大反响。最近我在读一本书《Goodbye to All That:Writers on Loving and Leaving New York》,是一本曾经生活在曼哈顿的作家关于纽约 City 的回忆录,回忆的往事都是发生在纽约城里的大街小巷,足以打动人心,主人公便是传说中的“纽约客”。既然称为“客”,也许就注定了他们是“过客”的宿命。
可还有一些人,他们散居在曼哈顿城外方圆一两百公里,一片出了 Bronx 就被称为纽约上州的地方,甚至可能一个城镇都抵不上曼哈顿一栋大楼的常住人口,他们也被称呼为“纽约人”,却不是“纽约客”。既然不是“客”,便也意味着别于那些“客”的匆匆而过。他们安于一隅,在与曼哈顿近在咫尺又远离繁华的纽约乡村,过着平淡却也有故事的生活,是寻常人的平凡故事。
今天的故事是《有的人活得就像个太阳》——
我是在社区大学图书馆看书时认识的汉娜(化名)。当时我还没有车,经常是先生上班前把我捎到图书馆,下班再接上我。有一次去上社区大学的课,先生又出差,我竟然步行了一个小时才到学校。汉娜知道后就主动提出让我搭她的车,她家离我家隔着一条街,每天早上她去上班就接上我。每天早晚十几分钟的车程,成了我们的对话时间,我得以慢慢了解她的故事。
▲ 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汉娜少年丧父,因母亲偏心妹妹,她不受待见,又在年少时就爱上父亲的朋友,并在父亲去世后,不顾母亲的坚决反对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离异还带着一个十几岁女儿生活的那个男人。

婚后,和汉娜年纪相差不大的继女非常反感她的嫁入,无论汉娜如何友好,始终无法得到对方的接纳。男人却对此视而不见,常常招呼也不打,就独自带着女儿回老家看望,留汉娜一个人在家独自黯然。更可怕的是,男人有性游戏偏好,经常折磨着她的肉体。每天拖着工作十多个小时的疲惫身体,回家还要配合男人的变态需求,她说自己也不知道那几年怎么熬过来的。后来一次流产,汉娜失去了终生生育的机会,终于心灰意冷,毫无留恋地提出离婚。
离异后,她搬到了我们镇上,找到一份可保温饱的工作,租住在一间小公寓里,单身了十几年,清贫却也简单快乐。这期间再也没有和前夫有什么交集。汉娜说自己的离开,没有恨意,曾经深爱过,仅此而已。

数年前,前夫查出癌症,他唯一的女儿不管不顾,他病情发展到去城里复诊都无法自行开车。万般无奈下,他联系到汉娜。汉娜二话没有说,伸出援手,那段时间专门请假定期送他去看医生,直到化疗结束后身体渐渐恢复。前夫靠着一点社保金勉强维持生活,患病后更是捉襟见肘。于是,汉娜平时买的大份食物,总是先分出一部分包好来留给他;有时候做饭就多做一点,让他来取。对方也会来帮汉娜干一些体力活,比如修修门窗、装空调什么的。

前夫开始还以为她有复婚的意思,可汉娜说,帮他不是因为爱,这么多年过去,早就没有爱意恨意,真的只是看他可怜,毕竟夫妻一场。现在这样只做朋友,不做夫妻,没有义务,更觉得自在。
▲ Photo by Asaf R on Unsplash
因为自己此生已经不可能生育,汉娜特别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不分大小。她工作所在的大学里有个口碑很好的幼儿园,附近居民都爱把孩子送过去。她平日里没少给这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买书买玩具。每次小朋友一来图书馆,她就会放下手里的活儿,跟在小朋友们身后,随时等他们需要。小朋友看到她也喜欢围着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互动得特别亲近。学校里有学生经济家庭困难,汉娜会时不时接济学生食物和衣物。其实,她自己也是 live check by check(
相当于月光族
),每次都是等着发工资交房租、买食物,没有什么积蓄。可她说看那些孩子可怜,自己能帮一点是一点。

有一次,我去图书馆她办公室找她,刚好有一位大概三十多岁的黑人男子在那里和她说话,临别时,汉娜塞给了他一袋子东西。送走他以后,汉娜告诉我,这是去年入学的学生,开学前当了爸爸,太太没有工作,没有钱上课,就申请休学一年。今年刚复学,他一边上课,一边在一家加油站打工养家糊口。因为赶时间,他经常来不及吃午饭就来学校。汉娜知道以后,午休时间,就让他过来,送他一些自己做好的食物,不至于饿着肚子上课。
每次学校有体育赛事需要支持,她总是那个热心留下来前后张罗或者就是坐在看台上留到最后的人。她说很多孩子没有家人来观赛,她坐在那里,可以给孩子们加油助威,让他们知道自己被支持。
有的人活着就像个太阳,汉娜似乎就是这样的人。我和她在校园里走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和每一个人特别热情地打招呼,嘘寒问暖,特别像是保安、清洁工等,她总能和我讲起他们各自家庭的不易。
▲ Photo by Rosie Sun on Unsplash
尽管汉娜的母亲从小偏心小女儿,待大女儿汉娜并不好。但当年过七旬并患有糖尿病的老母亲,只靠点社保金和政府救济金度日,日子过得紧巴巴时,从小被宠爱的妹妹却很少过问,倒是年轻时在她眼里叛逆、不招人待见的汉娜,常来常往,每次都想着给母亲买这买那,一发工资必定会带母亲去下馆子打打牙祭,拉着母亲一起去超市采购,特意买大份可以分给母亲。

前两年汉娜妹妹的女儿未婚先孕,因负担不起女儿女婿的开销,两个人就带着娃住到老太太家,蹭点老太太的福利。汉娜不但没有微词,还主动更多一些接济母亲,顺便帮衬一下外甥女。
可是平日里,只要是汉娜妹妹来了,老太太还只是顾着和小女儿聊天,完全忘记了汉娜的存在,这让汉娜很失落。甚至经常连汉娜的生日都忘记,有几次汉娜都是自己一个人度过或者自己去找来朋友一起吃饭庆祝的。去年她生日前,我就和她说,如果她母亲没有什么安排,就来我们家,我们夫妻给她过生日。还好,这一次老太太提前通知汉娜回家吃饭,把汉娜高兴得像中了大奖,早早就告诉我,她要和母亲一起过生日啦。在她心里,虽然对母亲多年偏心有些失望,但却听不出责怪之意,她只是淡淡说了一句:
“她总归是我母亲”。
疫情发生以后很久没有见到汉娜。纽约疫情最严重时,我收到诺友们募捐寄来的口罩,想送点给她,可发过去的短信、打过去的电话都没有回复。我还有些担心,直到上个月在超市偶遇她。当时我远远看到她,就兴奋地叫住。她看到我好像有点木讷,神情有点恍惚,脸上看上去非常憔悴。我以为她很久没有见我懵圈了,就提醒她我是谁。她有些有气无力地说:“我当然知道你是谁。对不起,我一直没有回复你的电话和短信。我妈妈去世了……”

▲ Photo by Milada Vigerova on Unsplash
 “什么?不会吧……”我有点不相信。去年这个时候她还和我分享如何和她母亲一起过的感恩节。仔细了解下来才知道,她母亲几个月前查出来癌症,没多久就恶化转移到多个器官。她一直请假在病床前悉心照料,无奈病情过于严重,前几天去世了。对汉娜来说,一切来得太突然,变化太快,她说自己一时间无法接受,连班都没有上。我看着她疲惫的面庞,说了一句“我懂”。当年我妈妈去世,我真的明白了什么叫做“突如其来,晴天霹雳”。回家后,收到汉娜发给我的短信,说谢谢我对她的惦记,等自己恢复过来再和我联系。一个月后,我又在超市偶遇她,她气色好些。她说自己重新开始上班,工作可以让她心情好一些。

对汉娜来说,母亲这么多年来的偏心并没有影响她对母亲的感情。对她母亲来说,最后陪在她身边照顾她的不是自己偏爱的小女儿,却是自己从没有厚待过的大女儿,不知道老人家弥留之际有何感想。
人死如灯灭,过往如果有相爱相杀或是恩怨得失,也都成了过眼云烟。
我在汉娜身上,看到的是她那样不计得失地爱过她的母亲,于她,是自己甘之如饴的选择,于她母亲,是多大的福气。

又是一年感恩节时,我收到了朋友送的一些美国口味食物,我想起了汉娜,短信联系后就带着孩子去图书馆,给她送去。因为疫情,我们就在户外见了面。她依然看着有些疲倦,对我送来的食物表示感谢,然后下一句话就是:“我刚好可以给 XX 送去,TA 正需要”。临别时,她问小番茄身高多少,想给小番茄买几件衣服。我连忙摆手,说朋友送给小番茄的衣服多得可以一天一套了。

她还是那个万事总想着为别人做些什么的人。
记得余进女士在奴隶社会五周年庆典的演讲里说一句话:“真正地爱好一个人,真正用心去感知对方的需要,并且能给出对方的需要,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汉娜就是那个懂得如何真正去爱的人。你也许会说她的“好”太辛苦,没有原则甚至愚蠢,可也许在她这里,那些她受过的伤已经过眼云烟,她挥一挥衣袖,随风而逝,那些辛苦都是别人眼里的,而所谓“好人的愚蠢”也只是别人的眼光。有句电影台词问到:“如果一切是那么昂贵,我将如何从善?”汉娜做出了她的选择,
在她这里,昂贵都不及她本性的善良。
▲ Photo by Jonathan Borba on Unsplash
我曾经问过汉娜,菩萨心肠的她会不会责怪那些伤害她的人。她说:“没有想那么多,谁都不容易。我也是能帮就帮吧。只是不知道哪天我出什么状况时,有没有人会来帮我。”我坚定地告诉她一定会的。我们中国老百姓常说善有善报,我总是相信老天会照顾那些广种福田的人。也许这样朴素的价值观里透露着他们对善良选择的发心,更代表了他们内心的本善。

有人说:
“如果要在正确和善良中做出选择,请选择善良。”
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里,并不需要纠结于大是大非的评判,更多的是平常日子里普通人、普通事、普通物的面对,所作选择往往都出于本性的善良,所以这个世界才总是好人更多。从汉娜的故事里,我看到,一个选择善良的普通人,不要求别人,只是自己默默付出每一份善心,只问付出,不讲回报。她的爱,是用心,不是用脑。这样的好人,还有所有那些普通的好人们,祝福一生平安。

-  END  -
推荐阅读
乡居纽约(一):美国寒门妈妈的梦想
樊锦诗:遇上了老彭这样的好人,是我一生的幸运
深圳人就只知道“搞钱”吗?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