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2月29日,《自然》期刊(Vol. 137, p. 344)发表了尼尔斯玻尔的论文《中子的捕获与核的构成》。
1936年两篇关于理解中子捕获的文章几乎同时出现,另一篇是布莱特(G. Breit)和维格纳(E. Wigner)发表的《慢中子的捕获》,其中推导了著名的横截面公式。
玻尔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复合核”。这个观点,粗略来说,就是入射的谐振能量到达原子核后,形成了一个“复合核”系统,这个系统存在的时间很长,之后无论发生的事完全记不得这个系统当初是如何形成的。在这篇文章中,玻尔的措辞表述非常谨慎,全文没有一个数学表达,观点相对带着一种平衡。这篇著名的文章,表达了“核反应是分不同阶段的”。由此,玻尔开始研究原子核的模型。
一年后,1937年8月20日,他又在《科学》期刊发文,进一步解释说:
“要理解由粒子引发的核嬗变,...最简单的力学模型是...一个浅浅的碗里有一些桌球。如果碗是空的,那么进去的一个桌球会从这边的坡滚下去,从另一边滚出去,能量保持不变。但如果碗里有其它球,进去的一个球不能自由通过,而是要把自己的能量分给其它球中的一个,这两个球又会把这部分能量,...分到碗中所有球。
资料来源: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22/bohr/biographical/
Wheeler, Niels Bohr and nuclear physics, Physics today, (1963)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