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8月12日,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他建立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
薛定谔1906年入维也纳大学。191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留在大学做研究。
一战服役之后,他在苏黎世大学待了六年。1926年,39岁的他在6个月内,写下了奠定量子力学波动理论的数篇论文。
薛定谔采纳了路易·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1924年提出的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并引入了一个波方程来描述这样一个系统。这个波方程就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薛定谔方程”。牛顿用运动方程来描述天体,而薛定谔是用偏微分方程来描述原子不同的是,牛顿方程可以确定行星轨道中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而在量子力学中被替换成一个更抽象的概念——概率,薛定谔方程的解只与事件的发生可能性有关
量子力学的这一特性,让薛定谔等不少物理学家非常不开心。薛定谔后期投入很大精力,致力于从哲学角度推翻对这一理论的普遍理解。虽然建立这种理解,就有薛定谔自己的很大功劳。薛定谔提出的最著名的反驳,是他1935年的假想实验“薛定谔的猫”:
一只猫被锁在铁盒子里,盒子里面有少量辐射性物质。辐射性物质的原子一个小时后或衰变或没衰变,其概率相等。如果原子衰变,会砸碎一个毒气瓶,猫就会死。然而,如果不打开盒子让原子的波方程坍缩,则盒子里是两种状态的叠加:衰变与没衰变。因此,猫也处于两种状态的叠加:活着与死了。
薛定谔认为,这种结论“非常荒谬”。关于这只猫什么时候被确定命运、如何被确定命运,众多物理展开了广泛的争论。
1927年,薛定谔接受邀请,接替马克思·普朗克任柏林大学的职位。当时在柏林大学的还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到了1933年,考虑到当时迫害犹太人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政策,薛定谔决定离开德国。
薛定谔开始了七年的流浪,他到过奥地利、大不列颠、比利时、意大利。1940年,薛定谔在都柏林高等研究院安顿下来。都柏林高等研究院是在爱尔兰总理、前数学家埃蒙·德瓦莱拉Eamon de Valera)的影响下建立的。薛定谔在那里居住了17年,研究物理学和科学历史哲学。他于1944年写下了《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试图用量子力学来解释基因结构的稳定性。虽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书中很多内容有待修正,但这本书仍然是对该主题非常有用而深刻的介绍。
1956年,薛定谔退休,他回到维也纳,任维也纳大学名誉教授。
薛定谔极其多才,因而在同时代物理学家中显得很突出。他熟悉所有西方语言的文学和哲学;且得益于小时候就学英语,他用英语写成的科学普及读物是顶级的。他研究古希腊科学和哲学,总结在《自然和希腊人》(Nature and the Greeks)(1954年)一书中,他既敬仰古希腊的科学世界观,又对科学作为唯一解开人类存在奥秘的工具表示怀疑。薛定谔在《我的世界观》(Meine Weltansicht)一书中表达的哲学观点,接近吠檀多的神秘主义。
在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和哲学领域,薛定谔都有重大贡献。在科研日趋专业化的时代,他是独一无二的。
薛定谔于1961年去世,时年74岁。
 奥地利1000先令(流通时间为:1983年-1997年)
资料来源: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Erwin-Schrodinger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