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月10日,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Robert Woodrow Wilson)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他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者之一,见证了宇宙大爆炸的遗迹。
加州理工读博士时,威尔逊开始在欧文斯谷(Owens Valley)射电天文台工作。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他到了贝尔实验室,和射电天文学家阿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共同工作。
威尔逊和彭齐亚斯用天线测量恒星之间气体云的辐射,发现无论把天线指向何方,总能收到一定的信号。这种波长为7.35厘米的微波噪声既不是来自某个天体,也不是来自仪器的干扰,而是来自广阔的宇宙空间。进一步精确测量显示,这种微波辐射的温度相当于绝对温度约3K(约零下270摄氏度)的黑体辐射。
他们发现这一信号后,并不理解,于是带着疑问去咨询麻省理工的伯纳德·伯克(Bernard Burke)。伯克意识到,这个信号,很可能是普林斯顿大学团队正在努力寻找的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大爆炸的遗迹。普林斯顿大学的团队和他俩联系上后,两个团队同一时间发表了这一发现。
这一发现在近代天文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大爆炸理论一个有力证据。威尔逊和彭齐亚斯因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对宇宙背景辐射的研究
1934年,理查德·托尔曼(Richard C. Tolman)理论预测:随着宇宙不断膨胀辐射温度会随不断减小。
1948年,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的团队估算如果宇宙最初的温度约为十亿度,今天则会残留有约5~10K的黑体辐射。然而,这个预测结果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直到1964年,苏联和美国普林斯顿的团队开始重视宇宙背景辐射。普林斯顿团队开始着手制造一种低噪声的天线来探测这种辐射
然而就在这时,另有两人——威尔逊和彭齐亚斯——不经意地成为了最早发现背景辐射的人
由2001年发射的WMAP拍摄到的宇宙背景辐射的全景图。这些分布均匀的微波信号是宇宙130亿年前发出的。图中的颜色差异,代表早期宇宙辐射强度的微小波动。根据宇宙膨胀理论,不规则的地方可能会演变为星系。这些数据支持了大爆炸理论和膨胀理论模型NASA/WMAP Science Team
威尔逊和彭齐亚斯持续专注于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包括测量了太阳在地球大气中的辐射、在星际气体云中发现了一氧化碳等分子。
1976年,威尔逊成为贝尔实验室射电物理组的带头人。从1994年开始,他担任哈佛-史密松(Harvard–Smithsonian)天体物理台的资深科学家。
2008年,威尔逊等20位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给布什总统一封签名信,呼吁“换回2008财政年综合拨款法案对基础科学研究所带来的伤害”,请求为能源部科学办公室、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提供应急资金。

资源来源: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6.6.20180110a/full/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cosmic-microwave-background/Isotropy-in-the-cosmic-background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