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646 篇文章
题图:来自作者女儿
作者:Simei,从麦肯锡、新加坡电信,到某美国公司亚太区总部,在战略合作领域越走越远的 UCLA-NUS EMBA。中度虎妈,有个不到 12 岁的小虎娃,和小她 5 岁的小萌弟。
当我终于坐进上海新租的房子里,看着清冷的阳光洒满地面,不禁感叹,这三个多月的跌宕起伏,总算画上了一个句号。
突然离开新加坡回国的“战略转移”,孩子们放弃的天才班和本可以躺进的名校,疫情时期的艰难签证,三个月内完成一次跨国搬家……面对一切重新开始,是我又一次完成的 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务)
非常感谢我的父母,特别是我的妈妈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行动配合着这一切。也非常庆幸我自己那源源不断的内心力量,让我披荆斩棘地完成了这一年最勇敢的事。
然的战略转移
2011 年 8 月,因为孙同学的工作机会,我们举家搭乘新航的飞机,落地在新加坡的樟宜机场,开启了计划中两年的外派之旅。若干机缘巧合下,这计划中的两年,变成了五年直到现在的十年,我们的身份也由匆匆过客逐渐变成了本地的一员。
然而,孙同学在 2019 年初拥抱了新的工作机会,回到了国内。最初每月一次的团聚,让家人孩子之间的见面沟通周期稳定,感情波段不断迭代。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在 2020 年最长的分离长达 258 天。之前常常说一切唾手可及,两个城市只是几小时的距离,而疫情让距离变得更遥远,相见变得很困难。
各自生活工作的忙碌,让孙同学的家庭参与感越来越少。所以,也会和有同样际遇的好闺蜜谈笑调侃:“娃自己带、家自己管、账单自己付,那么男人何处安放?” 
身边新独立女性无处不在,不惑而立的朋友们对待婚姻的桎梏逐渐淡漠,有无处安放的无奈,也有身经百态的淡然。于我而言,既然世事不如常,那就要自己去改变。在孙同学几次回坡努力无果后,我在九月中旬毅然决定举家搬回上海。
这突然的战略转移被朋友戏言 “为了很多很多爱”。我想也许是的,为了从校园走到中年相依的爱情,为了整个家庭团聚的亲情。
但是我也会在很多一团乱的悲催时刻扪心自问,为什么每一次都是我做妥协和牺牲?十年前如此,十年后亦然,每一次都要我支持孙同学作为“Career Lead职业生涯领先者”。而这一次,更是一家人要放弃在坡所有安稳的一切,重新开始。
其实这种问题没有答案,唯有遵循内心。如果一家人要整整齐齐的,那就要排除万难地在一起。所以,我要感谢内心那个勇敢的自己,在面对一切困难、挫败和无措时,依旧勇往直前,从不言悔。
▲ Photo by Vardan Papikyan on Unsplash
弃了天才班和躺进的名校
回国的最大瓶颈是孩子们的学习安排以及学校的选择。对于孩子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好在小 Co 在坡经历了四年国际学校,虽然后来在本地学校,但她没有反对回国开始一段新的历程。洋洋洒洒的申请材料,网上考试、面试。一路下来,我惊叹于孩子的适应力和应变力。特别是面试的时候,我听到她回答如何面对新学校时候的那份坦然和自信,由衷感到欣慰。
小 Co 第一时间直接跳级插班拿到 Offer,为我们的回国之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小 Co 放弃的是全坡选拔 1% 组成的天才班,是今年极具重量的三个数学科学金牌带来的明年直升重点中学的捷径,是去年学校天才班总排名第一的成绩,还有那些贯穿生活学习玩乐的好朋友们。
比起很多孩子,小 Co 是幸运的,无论是百里挑一的天才班还是几十名金牌得主的竞赛,对她而言,并不是那么困难。但是在准青春期这个阶段进入一个全新的、已成体系的新环境,她是很焦虑的。隔离期间,她几度情绪很糟糕,她说:“当初去天才班大家都是新同学,未来在新加坡升入新学校也有认识的朋友一起,而现在我又要一个人加入全新的班级,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接受我,喜欢我……” 
我一再转移她的注意力,鼓励她只要内心强大,就不惧怕。我应该是个特别理性的人,因为时间的磨练让我明白感性的情绪并不能带来任何的正面效果,所以慢慢地把感性从生活中生生剥离,让我相对冷漠地忽略情感的因素。因为只有这样,似乎才能更加勇敢而无畏。
但是在隔离期间,我和小 Co 全天待在一起的时候,我终于有机会去理解和感受她那巨蟹座的细腻和柔软,让我回忆起我青春期的矫情和别扭,所以更加心疼她要面对这一切的变故。
而弟弟则放弃了躺进的新加坡本地挤破头的名校,对于在坡的新移民来说,这样的名校,家长常常要申请做 100-200 个小时的志愿者,还要排队抽签,焦急地面对所有的不确定。现在呢,读一年级的弟弟,短期之内因为姐姐申请的新学校没有学位,估计要在上海做一段时间“失学少年”了……
所以,很多朋友感慨,就这么放弃了炙手可热的一切,实属可惜。坦白讲,不纠结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努力告诉自己和孩子们,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学习和体验,积极努力地接受生活的给予,才会活出各自的精彩。
▲ 小Co的画
情时期的艰难签证
本已安身海外,终于不再需要为了各类证件奔波劳碌之时,恍然间发觉,回国却已变得异常艰难。非常理解国内清零政策投入的巨大社会资源,也非常尊重特殊时期的特殊要求。然而人在其中,去遵循这些规定的时候,实属不易。
为了申请探亲签证,必须注射国内出产的疫苗,否则签证中心不受理申请。因为决定突然,我在四个半月打了两针辉瑞和两针国药疫苗。在打国药疫苗第二针的前一周,之前就有的轻微过敏反应,在各种压力下爆发了,浑身红肿痒,吃了整整一周的过敏药才有所缓解。
然而,我还是不可避免地连续递交了三次申请,直到第三次补足了所有的材料,才终于打动了签证中心的受理人员,对方直言“你真是太拼了”。虽然之前有年纪不足 12 岁未打疫苗签证被拒的案例,我们最终还是从 TBD(待定)到顺利拿到签证,那时已经是 12 月 3 日了。
其实之前听到太多的声音,觉得在这一年内拿到签证非常非常困难,但是我依然坚持不懈地去尝试,把自己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常常半夜醒来难以入睡,太多的不确定性让我在脑子里不断流转所有的可能性。甚至在打第四针的前一天,面对尚未消退的过敏红疹,无比忐忑,不确定这样拼命的努力是否可以保证签证通过,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不打这一针,今年绝对拿不到签证。所以本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心态,我准备了最齐全的材料,做了所有的努力。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是我拿到签证那天最深的感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往往就是最后的那刻坚持,才能峰回路转。
▲ Photo by Thomas Kinto on Unsplash
个月内跨国搬家
在坡十年多了,但从决定到离开其实不足三个月。
上一次搬家是九十几个箱子外加很多家具,然而十年来的各类有用无用的积累、上千本书、无数玩具、钢琴和大提琴、两辆自行车、大白雪铁龙……海运回国的性价比非常低,这就意味着要把 90% 以上的东西或卖、或送、或扔掉。
感谢老妈从决定回国开始就努力在各个微信群卖卖卖,然后每天督促我卖卖卖或者送送送。虽然价格低得惨不忍睹,但是某天下午卖掉 300 本书换了 300 新币时还是开心不已。我们还开了三个二手市场的账号,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买家,体会了一把微商的感觉,现在想来其实也很奇妙。
感谢朋友帮忙转发卖钢琴,还有上门提取物资,每车运走几个箱子时,都让我们感到物有所属,心里舒服很多。最终寄回国的十个纸箱和随身带的行礼,都已经不是它们的物理价值,而是这十年多的记忆浓缩在里面的感情。
▲ 来自作者
当然,也有墨菲定律缠身,分身乏术让我几度发飙。感谢在异国他乡陪伴了我十年有余的爸妈,他们面对我的坏脾气,选择了沉默和接受,理解并无条件地支持着我的所有决定。
他们用最深沉的爱,给了我无尽的力量,让我每次转身,都能决然而洒脱。
除了对父母最深的感激,我也为这几个月的坏脾气感到深深的抱歉。

国倒计时
回国的倒数 72 个小时可谓波澜起伏,意外不断。
登机前 72 小时内核酸检测最初结果少了一份;登机前 48 小时弟弟抽血因为护士经验不足状况百出;我的第一次血液检测因为四个半月混打两种疫苗显示阳性;登机前 24 小时内因为医生错误的国籍记录,弟弟差点无法申请到防疫绿码;去机场前拖着所有的行李等在地下室,然后司机告知车超高无法进入,需要我们拖着行李去大门口……
整个过程并不美好。 
我们一行五人老老小小,注册、填表、检查都是无比繁琐,有小 Co 作为我的大秘书,分担了不少工作。但是也时有乌龙发生,比如她自己申请防疫绿码,因为第一次没有上传健康检测表,第二次上传却少了一个选项确认,所以接连收到两个红色码,在登机不到 24 小时的草木皆兵的早晨,所有人都很焦虑。
看着弟弟抽血,针头在胳膊里十几分钟进退无果,被迫停下的时候,弟弟全脸苍白、满头大汗,一直喊疼。能让这个特别勇敢的孩子喊疼,我真是万分心痛,再加上高度紧张轻微晕血,自己也崩溃了,浑身无力地摊在椅子上十几分钟,让我再次体验了情绪波动带来的极致身体体验。
虽然之前医生说过因为混打,针对非灭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检测都可能为阳性,但是当天下午收到的报告显示一个大大的加粗的红色“阳性”标识时,心中依旧沉重无比,因为所有的努力似乎都要功亏一篑。立刻冒雨开车到医院进行了另一项的检测,终于在半夜收到阴性的结果。中间这近十个小时,异常的忐忑而无助,甚至心灰意冷,考虑了无数可能和备用方案。
面对弟弟的防疫红码时就更是焦头烂额了,因为周日诊所关门,其它连锁诊所还有不到五十分钟停止营业,第二天早 8 点飞机,无所适从地面对医生填错国籍的时候,我妈说,我当时差点哭出来。
……
跌宕起伏的几十个小时,我的心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几次我都觉得自己要倒下去。然而我不能,这一家老小靠着我这个强有力的支撑呢。现在回想时,我无比感激这些年被生活磨练得高效、有序、冷静,才能够迅速复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来自作者
心的力量
在我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仿佛还能感受到整个过程的疲惫、焦虑和诸多的不确定性,心有余悸。
我相信内心的力量,无论是父母带给我的,还是我自己正在构建的,都可以让我在各种情况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是面对工作的彷徨无力,面对不确定因素的犹豫无助,面对准青春期少女的束手无策
……
我都竭尽全力让夜晚吞噬它们。这样,新的一天开始,我依旧是那个元气满满的自己。

我的力量,可以来自打包出一份 29.9 千克行李的小确幸,也可以来自工作被肯定的成就感;可以来自“差点把娃丢了”的自我调侃,也可以来自似乎一切尽在掌握的运筹帷幄。但我更相信,那是不断努力,不断反思,积极先前看,一次次战胜内心恐惧的勇气。
2021 年就要结束了,此时此刻,内心无比感恩——
我是幸运的人,似乎每一份努力都有回报;我也是个勇敢的人,一直没有失去重头再来的勇气。
作者写在后面:
搬回上海的时候,恰好看到一诺新书《力量从哪里来》的分享,也看到一诺面对各种“不敢”时,那些“智慧、坚韧、觉知”的女性力量。我深受触动,于是给一诺留言,决定把自己这一年来从“不敢”到“勇敢”的跨国搬家经历写下来。
新的一年,祝愿你也能丢掉内心的恐惧,做一个勇敢的人。也期待,能够看到你的“不敢”故事。
-  END  -
推荐阅读
36岁两娃妈妈的EMBA
一诺:哪有什么超人?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