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繁华的北京东路上,有着这样一座西式建筑,它于上个世纪初期建成,长长的清水红砖外立面,给市民游客都留下深刻印象。这座建筑究竟长什么样?有哪些观赏亮点?今天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
上海现存最长的清水红砖建筑
//
益丰大楼于1906年设计,1911年建成。一直用作商用,20世纪50年代后改为住宅,现为益丰大楼。大楼为砖木混合结构、地上5层(4层加夹层,后改为5层)。
大楼的建筑风格为英式风格,平面呈长条形,清水红砖外墙,南北方向总宽度约19m,东西方向总长度约123m,可谓上海最长的清水红砖建筑。
大楼立面沿北京东路直线展开,以顶部三角形山墙作间断分隔,清水红砖外墙。底部为半圆券拱门窗,二、三层为弧形券拱窗,顶层为平券窗,—至三层窗券饰锁心石,西北角和东北角顶部设圆穹顶等巴洛克式装饰,并以东、西两端的穹顶作为收头。主要出入口与西北出入口有精致的雕饰。屋面为孟莎式折坡瓦屋面,间布清水红砖砌筑的带弧形与三角形窗套的老虎窗。大楼外观舒展壮观、细部精致丰富,砌筑工艺精湛,体现了同时期建筑设计施工的较高水平。
1994年,益丰大楼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四类保护。
//
保护修缮工程亮点
//
2007年至2010年,年久失修的益丰大楼进行了保护修缮。因其保护与再利用价值较高,因此对于大楼的保护修缮目标定为:整体保护修缮,并在大楼南侧新建体量接近的新厦,功能变更为商业用途。
益丰大楼历史照片
修缮前,对照相关历史资料,施工人员发现大楼屋面由于使用空间的扩充需求,原来的折坡屋面后期已被改为简易的双坡屋面;除部分西立面砖砌烟囱外,大部分老虎窗、出屋面的烟囱没有遗存;北立面上原有砌筑精美的6片山花则被覆盖为三角形抹灰墙面。为此,施工人员进行了孟莎式折坡瓦屋面复原等内容的修缮。
修复后的益丰大楼屋顶
按照历史样式复原孟莎式折坡瓦屋面
原有孟莎式折坡瓦屋面,为木屋架结构,起坡角度较陡、上坡较缓,屋面上有若干老虎窗和烟囱,并以东西两端的穹顶收头。修复后的折坡屋面,既还原了建筑第五立面及沿街界面的原有风貌,又提供了更为开敞、流动的内部可利用空间。所选机平瓦,与原有尺寸一致、色泽接近,并按历史图纸复原起坡角度,同时优化了屋面的保温与防水性能。
修缮后西北立面转角细部
二、可识别性复原清水红砖山花与老虎窗
本建筑的山花、老虎窗以及外墙线脚等清水红砖的砌筑工艺精美、线脚繁复、尺度均衡、富有节奏和韵律感。本次修缮中,山花及老虎窗外形按历史样式及尺度复原,外砌清水红砖、局部带多层混水装饰线脚。其中线脚样式适度简化,在充分尊重历史原物的前提下,体现时代特征。
修复后的北立面
三、完整保护北立面的技术措施
清水红砖墙身在整幢建筑立面中几乎占4/5的比例,修缮方从整体保护的思路出发,对立面的不同位置,针对性地制定了不同的保护修缮措施。西立面现存两只烟囱,均按历史图纸恢复烟囱原有高度及顶部清水红砖线脚,补砌所用红砖,优先选用从南立面老墙上拆下的红砖。
//
建筑打卡点
//
建筑沿街北立面
建筑的北立面是建筑最长的沿街立面,这里是与建筑一起合影的非常好的取景地。
与东方明珠同框取景
站在这个角度取景,可以拍摄到一张益丰大楼与东方明珠同框的照片,历史建筑和现代化城市风貌交相辉映,体现上海的城市魅力。
//
开放时间
//
地址:黄浦区北京东路99号
开放时间:根据商户营业时间调整
//
周边打卡点
//
洛克·外滩源
洛克·外滩源坐落于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东临圆明园路和33号公园绿地,西靠虎丘路,北濒苏州河路,南达北京东路。由11栋历史保护建筑、6栋新建筑和公共空间组成完整风貌。目前已有部分区域开放,今年上半年,洛克·外滩源将全面开街。
地址:黄浦区圆明园路185号
开放时间:每天10:00-21:00
外滩建筑群
一千多米长的外滩拥有中国最大的近代建筑群,涵盖了外廊式、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装饰艺术等各种风格,几乎是一部生动的缩略版近现代建筑史,更是上海的“城市会客厅”。外滩地区现存的建筑风貌被称为 “外滩三期”,主要成形于20世纪20年代。
//
周边旅游线路推荐
//
上海邮政博物馆→外白渡桥→洛克·外滩源→益丰大楼→外滩建筑群
往期精彩回顾
资料:市文化旅游局

编辑:孙凌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