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周日,帮主又给大家带来干货满满的在线讲座了。
【妈妈帮第八期线上讲座】
主题:
墨尔本父母应该如何给孩子选择私校!
在Open Day上应该如何考察学校!
讲座嘉宾:
墨尔本微生活专栏作家
墨尔本教育实践家黄飞
出国前做过技术,混过销售,但对教育一直有谜之热情。
来墨尔本多年,做过TAFE老师、补课教师,家属也是墨尔本私校老师。
曾带妞回国上过学,对中西教育有很多“胡乱”思考和实践。
【讲座地点】
墨尔本辣妈帮私校群
黄飞是个实践家,踏踏实实带出了数百名学生,这些他亲手带出来的学生里,几乎没有不喜欢他的。他观察他们的行为模式、与家长的互动模式、他们的个性与学习习惯,他寻找各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内动力,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建立自信、勇于挑战。对孩子而言,他不仅仅是一个数学老师,更是一个引领者,带他们发现一片新大陆,发现自己的潜力。
黄飞也是墨尔本微生活的专栏作家,曾在墨尔本微生活发表多篇信息量满满的教育相关话题文章
(微信截屏)
在澳洲辣妈联盟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黄飞讲座”,可以查看过去的精华文章:
这次辣妈帮请到了黄飞,给大家做一场关于墨尔本孩子如何选择私校问题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将涉及大量父母关心的问题:
(墨尔本辣妈帮私校群截屏)
1、永远的问题:在墨尔本选公校还是私校?公校私校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学校选择的关键点是什么,我个人认为:
第一,不管公校还是私校首先要看校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这就像一个国家领导人一样,如果他把方向搞错,那么他下面老师再努力,可能也不会结出正果来。
第二,校长如果有了一个大致上比较正确的教育理念,或是比较适合家长的教育方针,如何去完整地执行就变得很重要了。执行团队里面应该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直接管理孩子的老师团队:小学阶段的,主要是form teacher,类似班主任。因为这里的小学老师什么都得管, Form Teacher 的经验和执行力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二是管理层:管理层的会决定些学校的细节和大方向(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会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老师。管理层包括校长的执行力和责任心,以及老师的责任心和执行能力,会决定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层次。
(Melbourne High School)
第三个学校家长们的主要背景。如果是公校,它有学区的划分,所谓好的学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追求高质量教育的家长,就会花大本钱在好学区里买房。比如说Balwyn High这样的公校,相较于其他公校也会好一些。
私校家长的群体因素,相对会更复杂一些。但是跟公校类似,也是遵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我私下跟很多朋友,或者是我自己开教育交流会的时候都讲过这个道理。
因为私校的家长背景有一定的隐形性,对普通的家长来说,在入学之前,想非常地了解,的确有点困难。我只能说,最好尽最大的努力去了解
比如有些学校的家长,就比较偏向于professional这种专业背景的家长,有些学校就比较偏向于做生意的家长,或者一些学校偏向于教会背景的家长。
在校长和老师这个问题上,可能我们大家都会去关注。但是,家长群体的背景,在择校的时候,一定要引起我们华人家长的足够重视。
无论是学校的董事会,还是家长的家委会,或者其它的各类团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会影响校长教育理念的执行方向和力度。澳洲的教育跟中国不太一样。学校不仅仅是只有老师和学生的学校,学校是“community school”。所以不仅仅校长、老师、学生,而是相关联的社区community人员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学校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South Melbourne Primary School)
过去几年,很多教育达人、大咖,在讨论学校的时候,很多都会提到很具体的东西,比如宽大的校园,绿油油的大草坪,学校的校服、活动、费用、硬件设施......这些确实很重要。但我个人想更强调的是:教育除了需要有漂亮的硬件之外,“大师”更加重要。
大师就是所谓的“好老师”,好的教研室的带头人,也包括好的校长领导层团队。
大家都知道一个乔布斯,可以把苹果给送上天,他确实是位了不起的“大师”。学校也一样,如果有一个老师很牛,他会把整个教研室给带起来,那么就会把整个学校的水平带上一个新的高度。教育的竞争跟企业,其实都是类似的,本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

东西方的教育理念有很多。但学校如何去完整地理解,而且有能力去执行这些理念,就是华人家长在择校时必须考虑的重点之一了。
小结下,我上面的发言:学校选择的关键点是什么?
1. 校长的教育理念;
2. 老师的执行能力和责任心;
3. 家长的群体背景;
2、如果决定让孩子上私校了,家庭需要有怎样的准备,除了财力上的准备?
这个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教育,没有经济上的支持,能走多远确实只能是个大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涨价的趋势
每个学校每一年都会根据通货膨胀率,或是根据它本身资金的需求,或是因为名气的上升,都会涨价,只是涨多涨少的区别
涨价的趋势不可小觑。如果一个私校,现在才$1万一年,你孩子从pre开始读,那么五年以后或是十年左右,学校涨价会涨到什么程度?
每个学校涨价,都有它一定的所谓的公式去计算。找到五年或十年左右的数据,简单的用 Excel 来分析下就可以了,当然要参考当年的通货膨胀率。比如当年的通胀涨了5%,那么学校涨价也不会低于5%。
适当地研究涨价的趋势非常重要。巴菲特经常讲这个股票投资里,每年给你一个4%的回报率,跟5%的回报率。那么13年以后,这个价钱会相差不少呢。假如今年 Pre 入学 $20,000, 如果每年涨 4%, Y12 的时候就是 $33,301,如果每年涨 5%, 那么就是 $37,713. 就光光高中最后3年级,就差 $13,000。
第二:有些习惯也很重要。
要养成每个星期为孩子的教育存钱的好习惯,为未来做一些准备,尤其是孩子比较多的家庭。
有些家庭是形成投资的小群体,你把每个月存钱存进去(大家小心,骗子很多),让钱替你来生钱,从而减少这个通货膨胀的这个干扰,不让资金产生进一步的贬值。
不管是什么方法,总体来说,私校的费用,目前大部分都在$2万多到$3万左右。有些可能将近4万!所以总体要做一个预算,然后往回推,看每个月你大概需要给孩子留出多少钱。
至于学校的杂费,在没进私校前,大多数人都是道听途说,觉得比较恐怖。我们家也是普通的家庭,我们的经验是(包括我太太上班的学校),这么多年过来,学校的杂费的确要比公校多些,但是也没那么可怕。你可以花上万,也可以只花两三千。如果孩子参加的项目多些,那么费用就会高些。就跟我们送孩子去学钢琴是一样的道理。
好的私校相对而言,攀比的现象不是那么严重。虽然私下里的攀比是控制不了的,那么在至少在学校层面,不会让风气那么猖狂。相反,我们的微信群或者朋友圈却成了攀比的最佳媒介。
举个例子,我女儿上Year 5的时候,有个孩子,家里可能亿万资产,但是平时他在学校也很normal,穿二手衣服,用普通文具盒,我女儿跟他认识两三年才知道他家很有钱。
个人对私校费用的看法:
1. 先要看到未来涨价的可能性;
2. 养成每周,或者每个月给孩子存教育经费的习惯;
3. 除了学费之后,其它的杂费是可多可少的,不要太过于担心
3、一般而言,孩子多大就要开始看学校?男校、女校、混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大家都说男校更难进?
对于“私校什么时候进去好?”,基本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
这跟经济条件有关,跟你的家庭背景有关,也跟你持有的教育价值观有关。
如果说你真的不差钱,那么可以从ELC或者PREP开始进到私校里面去。
不过孩子从小进了私校,是否一定会从中学到比好点的公校更多的知识呢?很难界定。
私校跟公校,个人认为比较大的区别在于,学校是否有更小的班级,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你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决定多大开始看学校。
我的观点是:到底要多大看学校?取决于你什么时候想让孩子进私校。当然如果是男校,就另当别论。
你越早看一定是有好处的,但也有条件,就是你看学校时候的这个校长,是否等你入校后还在任。否则校长都更换好几茬了,学校的文化也会有较大变化。
提醒下家里有男生的家长:比如说Scotch College这个非常难进的男校,你还是早点报名,很多人是做B超知道是男孩,就赶快取个名字跑去报名,开玩笑的,人家现在不接受没出生的报名。不过大部分私校,如果你打算Year 5,或Year 7进去,就没必要从孩子出生就去报名了。
为什么是5年级呢?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不是那么懵懂,而是开始懂一些道理了。这时孩子进到私校系统里去,通过5、6年级两年时间的磨合,等到了7年级上高中(青春期之前和青春期刚开始的麻烦阶段),他就会有比较稳定的一些朋友间的关系。
当然,5年级进不去的话,7年级也是好机会,9年级之后,除了极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之外,个人不建议再更换学校了。
那男校,女校或者是混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男校更难进?
男校难进,一是男校相对而言资源太少;二是在重男轻女的不平等问题上,澳洲不会比其他国家做得更好。条件好的家长大多数会尽最大的可能把孩子送到送到私校里面去
有意思的现象是:女校相对男校资源却相对多了些。所以,女生进女校的难度相对低一些。这是我比较困惑的一个现象。
这个貌似看起来好像不怎么正确,但实际上,在现实情况却非常无奈。我最近几年接触的一些学校,有些家长(含华人)对男女校的重视程度是有点不同的。假如说他有一个女儿,还有一个儿子,那么他对儿子学校的重视程度可能会高些。
为什么要分男校女校?
因为女生和男生整个教育的侧重点不太一样,教育的方式也略微有些差别。虽然,我女儿经常跟我说,那是你们男人的偏见。我们女生被标榜成数学不如男生,就是因为从小被灌输了些不正确的观念。
但是,个人固执地以为,我们得面对男女生大脑结构不一样的科学事实,应该认识到女生的语言方面的平均水平比较强些,男生对数理化的兴趣则会比较浓一些的普遍现象,之后再根据科学的事实寻找正确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女生对理科的兴趣,提高男生对语言的重视。
所以,男女生在高中阶段分开教学,相对而言会让孩子更加全面地发展。当然,前提条件是男校女校考虑到了性别不同之后,的确采取了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我发现西方国家最近几年来,包括大学的招生,也试图在平衡学理工科男女生的比例,比如墨大,他们的目标之一就是男女生各占 50%。

是否选择混校,或者男校或者女校?
一定要根据孩子本身的个性,还有你的家庭背景,宗教背景,去做出一些选择。
所以说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好跟坏。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特点来安排
混校,我觉得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真正的能达到男生跟女生在一个大环境里面比较自然的接触目的。毕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未来他(她)都离不开跟另一半做正常的交流,不管在工作中还在家庭中。这一点混校的意义,是男校和女校不能比的。
你能理解了以上个人的看法,那么孩子在高中尤其是Year 7 的时候,是送单性别学校还是混校,家长可能会有点感觉了吧!

总结下:
1. 看私校,如果经济条件很好的话,越早越好;
2. 理论上来说 五年级送私校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孩子的人生体验上,都是比较好的切入点;
3. 七年级也是一个好机会;
4. 男校和女校的不同在于 Y7 ,青春期开始阶段的不同教育方式;
5. 是否选择混校,一定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做出决定。
4、墨尔本有名的私校不少,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私校?从哪几个方面考量私校是否适合孩子?能不能点评下主要一些私校的特点?
先申明一点,墨尔本的学校太多了,我只是了解了我感兴趣的其中一部分,有限的了解,加上个人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外加个人的偏见,一定对许多学校的看法会不全面。以下纯属个人意见,免得误导大家,耽误了你家孩子的宝贵时间。
教育,需要考虑的细节很多。我比较赞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路。
德育
不管什么国家,什么语言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大道理都是一样的。首先学校要教孩子成为一个好人,其次才是知识和技能。许多私校为了能生存下来或者生存的更好,如果他们从道德层面上不去教孩子去做有公益性的事情,那是不太可能的。
西方国家还有一点很重要,学校从小就对manner的培养非常重视。也就是说如何跟不同的群体友善地,有效地打交道。
智力
从智力角度,有很多地方我们可以探讨。可能有的学校更关注学习成绩,有的学校,觉得成绩不是最重要的,这跟学校整个文化有关,跟校长对教育大方向的理解也很相关,跟主要的学生家庭的价值观也有关系。
智力的发展,我比较偏向与关注独立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发展。这也是我们这些家长的短板。有空的时候,我会继续在这个问题上做进一步地去展开讨论。
在澳大利亚这个大环境里,澳大利亚被称为所谓的“土澳”,就是很多时候呢,学校看起来比较relax,但很多时候是否是真正的非常的relax,这也跟学校校长和他所在的大环境有关系。
“说的一套需跟做的一套相一致”!如果学校一直在说要“relax”,那么他们实际行动也可能会非常relax,勤奋的华人家长就需要认真考虑一下:你是否希望也能成为勤奋的孩子呆在一个非常 Relax 的大环境里?
体育
体育或者音乐,大部分私校都很重视。尤其男校为什么重视体育,女校也不落后,因为这一代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那么通过一定程度的体育锻炼(训练)来提高他(她)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从精神层面提高抗压能力,
为未来能适应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做些准备。

体育可能华人家长从内心并不怎么重视,很多人是嘴巴重视,当要求你早上5:30 送孩子去训练,或者要应付考试的时候,家长一般都会说,“你去学习吧”,这是假重视。如何去平衡体育在孩子学习生涯里的重要性,是家长一定要考虑的。
当然音乐也很重要!虽然个人觉得貌似有点高大上,但不管家长要求孩子学小提琴、钢琴、参加AMUSE 考试、参加音乐奖学金考试等。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无论孩子未来走专业路线还是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当孩子自己独立生活的时候,音乐真正成为他们享受人生的一部分,或者提高了他个人修养素质。那么我们可以说,达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了。除了家庭的背景,家长的重视,音乐老师的教育之外,一所私校是否拥有这个大环境也非常的重要。
很多学校确实招了很多高水平的音乐专业人才。首先如果你家孩子真的很有天赋,而且热爱音乐,那么一定要加入这样一个群体去进一步提升他对音乐的追求,如果只是想成为一名普通的音乐爱好者,这时就要去观察学校的乐队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了。
美育
西方国家从小都有ART课程,从小乱涂乱画,其实都是在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除了艺术家之外,我们华人相对来说,对艺术的感觉比西人平均来说会差些。比如说open house去看很多西人的房子,他随便一打理,颜色就比较协调,第二,他摆放的很多东西都很整齐,看起来很舒服,这是个人生活艺术素质中的一个方面。
我们因为过去生活条件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或者从小接受了一些比较偏的教育理念,造成了我们对教育理解相对比较偏激的结果。我们希望生活在澳洲的下一代,能跳出我们的思维框架,在生活艺术上更上一层楼。
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呢,如果可能,你应该把ART的学习考虑进去。孩子们未来可能不会像我们这一代那样为了生活或者生存而拼命地奋斗挣扎,他们除了工作、学习之外,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如何提高他们及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是“劳动”的意思,在澳洲,学校会比较偏向让孩子多动手,多做一些事情,有些学校则会相对少些。有些学校甚至要求孩子把回家干家务活当作生活能力的一个考核指标。
如果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综合去看,就能看到学校是否在整体上,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只是在培养做事情的学生。
下面具体点评一下个人比较熟悉的,还不错的学校。
首先学校来讲的话,分成除了男校,女校,混校之外呢,我们从学校的规模去做一些分级。
(Scotch College)
大学校
比如男校里,有几个比较有名的大学校有Scotch(将近 2000 人),Melbourne Grammar(1800左右),St  Kevin’s  College (2000多点),Trinity (将近 1500 ),中等规模的有CamberwellGrammar (1300左右)。
女校里面MLC可能算最大的,超过2000名个学生。PLC也不小,1500 左右
中等规模的学校
有Laruiston Girls,Ruyton  Girls, GenazzanoCollege, Melbourne Girls Grammar, Camberwell Girls Grammar,  Korowa Anglican Girls , St Catherine’s等。它们学生人数都在700 ~1000 人上下。
小学校
比如 Fintona Girls,500 人以下的学校。
这类学校各有各的特色,如果孩子比较tough,并且他在某一些方面确实非常优秀的话,那么大学校一定会提供更多的资源给这些出类拔萃的孩子。
是不是不出色拔尖就不适合去大学校呢?也不是。大学校,比如MLC,相对来讲的话,我经常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不是负面的哦),就是有点像自由市场,什么家庭背景的人都有,那么孩子就不会被包围在私校的象牙塔里面而成为 bubble。如果孩子比较tough,而且比较包容,一定会从中会得到其它私校得不到的生活和学习经验。
女校里面的PLC跟MLC不太一样。MLC个人认为管理比较宽松,好的顶尖的学生呢,也会形成一个很strong的小群体,这类群体会得到学校比较多的surpport;PLC相对来说华人比例会偏多一些,华人也会更偏向学习。孩子在PLC学习上压力会比较大些,从小开始补习的比例貌似也高些。
(Fintona Girls' School)
前面提到的Scotch牛校,孩子从小就要开始排队,否则除了你有特别优秀的地方,否则很难进去。这个学校确实有很多很好的资源,而且管理也非常的严格。很多老师在后面Push的程度也可能比 Relax的学校高些。因为男女生的特点不同,男校总体上要比女校管理的严些。
Camberwell  Grammar男校,跟PLC的类似,华人偏多,或者说偏向于学习孩子相对比较多一些。最近两三年,据我所掌握的信息来看,管理层也慢慢开始有意识地引进更多在体育上很牛的孩子,对于平衡地发展学校的文化肯定是有益的。
Trinity Grammar School,我觉得算是中等偏大的学校。这也是一所好学校。学校前一段时间,因为校长、副校长的风波闹得沸沸扬扬的,未来的教育理念是否会因为原来校长 Dr. Davies的离职而会做些调整呢?我们正拭目以待中。
那中等规模的学校有什么好处呢?相对于大学校而言,孩子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在同等积极态度下获得的机会比大学校会稍微多一些,道理很简单,竞争相对小些嘛。
很多私校都有些教会背景,比如Camberwell  Girls’  Grammar,MLC,PLC,  Trinity, Korowa等等。这些学校总体上来说,宗教课程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Lauriston Girls' School)
关于有宗教背景的学校,华人有很多人跟我们家一样是没有宗教背景的,经常会问这个宗教学校如何?会不会强迫我们入教啊?到底我们要不要去啊等等。我个人觉得,既然生活在澳洲了,了解些宗教的知识,提高对宗教的理解,对孩子未来的文化融入一定会有好处的。
宗教是自由的,家庭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力有些时候是很难改变的。我们要用 Open mind 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所生活的大环境,不要把自己和孩子包起来缩到微信的朋友圈里来。我太太已经在宗教学校教了很多年的数学了,这么多年真的没有感受到宗教的压力,我女儿也在她妈妈的那个学校呆过一段时间,因为不想跟她妈在一个学校,所以才换了学校。
最近几年,宗教学校现在因为市场竞争的原因,也不像以前那样只对有宗教背景的人开放,现在也逐渐对普通大众开放了,这里面有各种原因。在宗教学校跟非宗教学校,或者是说在中等规模学校里面选择的话,完全是看家长本身对文化或者价值观的理解,或是你的包容程度而决定。
总体来说,宗教学校可能性价比会比较高一些,有些家长唯一可能会比较担心的是受宗教的影响;如果去了宗教背景比较强的学校,宗教的影响一定会有的,但是,关键看你们的价值观。
(Siena College)
至于规模比较小的学校,目前在我脑子里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Fintona这个学校。Fintona是很小的学校了,不到500人。高年级很多都是很小的班级。我举个例子,我家里表姐在 Fintona上过3年的高中。当年她上经济学课的时候,他们班就几个学生;老师又很牛,老师很容易做到跟孩子们密集接触的程度,这无论是在成绩上,还是对经济学的理解上,对孩子们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这种超小规模的学习是一般学校做不到的。
小学校也有它的毛病,就是选课的余地不大,毕竟学校小,开不出那么多课来,那么在选课时候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总结一下:
1. 如何选择合适的私校?重复下我上面提到的 3点,这3点非常的重要;
2. 学校的大小问题。大学校选择的余地很大,小学校则是偏向于精致的教育。对于大多数华人的孩子来说,中等规模的学校可能比较容易接受;
3. 女校中:大学校,比如PLC 偏向于学习成绩,MLC偏向于全面发展,Lauriston和 Ruyton,还有Strathcona, Korowa,等相对而言会更加温和些。还有很多教会的学校可能也不错,比如 Genzzano性价比也不错。
男校,没有很多的选择,目前市场上比较Popular 的有 Scotch,Camberwell Grammar, Melbourne Grammar,Trinity Grammar等。而且都超级地难进去。比较容易进去的男校,有些时候要注意学校的文化是否合适我们华人群体。
5、大部分私校每年都有Open Day开放日,参观开放日之前,家长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应该着重观察哪些方面?
这个是好问题。我简单讲一下,每个私校Open Day开放日,每年都有几次。开放日之前,家长到底应该做些准备什么准备?
学校的教育不像买彩电、冰箱,不好的话更换一个。因为一旦选的不好,孩子的时间被浪费,你是不可能时光倒流重来一次的。所以,我一直强调,选择学校一定要特别慎重,那么在开放日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一、去之前上网把学校网站认真读三遍。从中找出问题。
不要光光看好的一面,而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这样对学校有个整体的了解。到现场之后,就不会觉得:“这个学校很漂亮啊”,“这孩子很nice哇”,“这个老师校长说的很有道理”。
二、你要到现场观察,参加学校活动
就是说,你要在open day 的时候不是听着学校在介绍,而是要以你从网上知道的信息来判断校长是否在“吹牛皮”(不会吹的校长一定不是好校长)。
如果可能的话,家长应该至少去参加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 open day。这就跟谈恋爱是一样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是以后能不能适合在一起生活,仅靠第一印象是永远不够的。
你第一次看完后,回去肯定比较兴奋。等你冷静下来,第二次再去看的时候,就没有那么新鲜,你就会从学校很多点点滴滴的细节,看到一些学校文化,或者一些缺点,这时就要用你的价值观来自行判断。
三、如果有机会听校长的讲话,你一定要很认真地听,同时带着问题去询问在场的老师。
带上孩子去Open day!  孩子对学校的直接感觉非常重要。
在跟老师接触的过程中,顺便核实下学校的执行力是什么情况;因为很多校长都很能侃,团队是否有真正的执行力,可以从跟老师的互动中看到些倪端。
四、还有些细节提醒大家,当你参观一个学校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华人的孩子在带领你们游览学校。认真询问在校的孩子,观察普通学校员工的眼神,或者他们的态度,从中可能可以粗略地判断出,这个学校对华人是否会持比较包容的态度。
五、“小班制”的现实情况
私校都在讲小班制,好多校长在说,我们有“individual education programme”,所谓的“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执行起来是比较难的。很多时候或者是学校没有这个能力,或者是没有这个资源,大多数时候,即使执行起来也都是费力不讨好的。
学校是否有这个能力,你可能可以带些“尖锐”的问题友好地去“挑衅”下学校。个人的经验是:很多学校都是“在天上说大话,在地下不干活”。
如何从Open Day里面去观察,询问学校,得出你的结论,这是一门艺术,你一定要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祝大家好运。
(END)
福利时间
帮主今天接着给所有粉丝福利,
连续十天,
我们每天送出两张Royal Melbourne Show的成人票给大家
玩转皇家墨尔本秀的攻略帮主也做好功课了:
参与方式也超级简单:

“澳洲辣妈联盟”公众号
后台回复

“继续抽奖”
(每一天口令都不同哦!)

即可出现抽奖码
一键参与!隔天开奖!
全电子票!
昨天的抽奖,已经出结果了,
恭喜下面几位幸运儿!
我们的妈妈帮越来越壮大,现在拥有不同功能,针对不同区域妈妈设置的庞大的微信群,还没加入的妈妈们,赶紧扫码入群,找组织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