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这边的家长圈炸开了锅。
起因是Elon Musk马斯克又在他的twitter里搞大事,这次居然是进击教育界!
图源:网络
马斯克是谁?对,就是目前的世界首富,特斯拉/SpaceX/Neuralink等一系列科技公司的老大,钱多得可以躺平几辈子,却整天折腾着要上天入地,把火箭送上天又成功回收,把芯片植入猪脑玩“脑机对接”,还准备移民火星,人称现实版钢铁侠的马斯克。
虽然这次的计划听起来没那么fancy,但非常接地气,有远见——
他说正考虑在得州办一所大学。
插播一个小背景,得州是美国Texas得克萨斯州的简称,我们就是住在这个州。这几年得州是美国第一科技热土,各大科技公司要不在这边扩张新园区,要不索性把总部搬过来,苹果、亚马逊、甲骨文、惠普......个个争先恐后。像马斯克这样的科技狂就更不用说了,他自己早早就把家搬过来了,接着是SpaceX、Boring,就在前不久,直接宣布整个特斯拉Tesla的总部也要搬过来。
作为一位得州居民,马斯克说既然麻省有麻省理工MIT,加州有加州理工CIT,那咱们得州也得有,而且还要加上Science,让它们瑟瑟发抖
比起上火星,这个想法显然要接地气得多,甚至比前几天小扎把“Facebook”改名为“Meta”元宇宙的消息都更让网友们上头,家长圈顿时沸腾了:
有出谋划策新大学要开什么专业的;
有操心资金有没保障的;
有着急问啥时候开始,娃今年早申MIT、加州理工的材料,是不是暂时不用提交了;
还有嫌美国速度太慢的:
我们这就更激动了,琢磨着是不是赶紧到市里反映一下,给他划块地,就把学校建在家门口得了
......
虽然听起来是个“八字没一撇”的玩笑,大家这么激动却是事出有因,毕竟马斯克办学校不是第一次了。他曾经为自家以及SpaceX员工孩子创办的神秘学校Ad Astra,就因其先进的、面向未来的教学方式,也就是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让很多家长眼红。
在马斯克看来,传统学校更多的是教给孩子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知识点,它们是零散的、孤立的,就好比孩子知道怎么使用“螺丝”,怎么使用“扳手”,却不能真正利用它们去解决问题。
在Ad Astra,课程表按主题编排,比如太空探索、地球资源、人类大脑、恒星家族、机器人等等。学校每年都会重新编写课程表,话题约有一半是老师安排,还有一半是孩子提名决定,他们每周的作业就是对课程表上的特定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完成指定项目任务。
你可能说,难道孩子们就不需要学基础学科知识了吗?当然一些基本储备也还是有的,Ad Astra非常重视科学、数学、工程学,比如编程就是孩子的必备技能
不过总的来说,它和传统学习的组织方式不同。Ad Astra里的学习主要由项目问题驱动,当孩子需要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完成项目任务时,中间必然会遇到很多数学、科学甚至人文学科上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带着问题,以及带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去探索学习。
大家可以想象比较一下,哪种方式孩子更有学习动力?
  • 传统学习中,孩子是一个一个知识点地学,通过练习来巩固,通过考试来检查掌握程度,至于这个知识点怎么用,用在哪里,是后话;
  • PBL项目式学习里,孩子是为了寻找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去学习某个知识点,然后马上把这个知识点应用到实际项目中,看看能解决问题不,如果行,“学+练+用”的全过程就算完成了;如果不行,那就得继续深挖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点......
美国教育界曾高度点评马斯克的Ad Astra学校“Leads the Future of Education”(领导未来教育),因为它显然更符合时代的需求。

昨天千妈的文章里也有提到,我们的孩子大概率将置身于工业4.0的智能化时代。这个时代需要科技和创意结合,需要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跨界本领,需要在一个主题上深挖的自学能力,这些都是目前“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传统教育很难胜任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说,听起来很美好啊,但这些学校离我们都很远,有什么我们现在就可以操作,可以帮孩子准备的吗?
有,下面我就来和大家掰一个非常实际的,逃逃最近正在做的例子。
这是他们学校的一个科学作业,很典型的PBL项目。为啥我说它很实际呢,因为它的名字叫IRP(Independent Research Projects独立研究项目),就是一个全靠孩子自己折腾的项目,学校老师给到的指导很少,所以大家完全可以照搬这样的思路。
当然,这也是大众学校的缺点,理念都有,但落到实处,很多时候得看孩子的“个人造化”和家长配合支持了。
即便这样,我觉得孩子得到的锻炼还是非常多的。
其实这种项目从小学开始每学年都有,低年级多半是做些比较简单的科学实验,比如研究一下“水循环”、“植物的生长周期”、“过山车的原理”等等,做个小实验,然后用科学展板给大家做分享等等。
从高年级开始,很多孩子就差不多有自己感兴趣的“学术专业”方向了,所以选题上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难,科技的、生物的、甚至医学的、工程产品类的都有,项目时长也更长,从选题到结束大概2-3个月。
逃逃今年搞了个很不好整的选题,他想做一个能迅速“判断乐队排练中哪个乐器出错”的软件,也就是输入一份音乐总谱和一个乐队演奏的声音文件,软件能找出声音文件里那些“不靠谱”的地方,都是由哪些乐器产生的。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他觉得乐队老师很辛苦,每天一大早就得到学校和同学们排练,他们每个乐器每周只需要去一天,但老师天天都得那么早,如果有个工具能帮助提高排练效率就好了。
想法是好的,但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我粗略一想这里面涉及到编程、音乐、物理、数学......就算让一个科技公司的开发团队来打造,也不是两三个月能搞出来的东东。
不过呢,像这种难度的项目,老师也不指望孩子能全部完成,只要能写清自己的设计思路,做出雏形,实现部分功能,应该就算过关了。
虽然对难度有所预期,但真正做的时候还是鸡飞狗跳。上周末我和逃爸就被抓壮丁帮忙了好几回~不过说实话现在他遇到的问题,我们也很难马上解答,但多个人讨论商量,有时聊着聊着就有思路了,或者我们至少可以提供一些他该往哪方面去查寻的方向。
我发现这种Project-based,以终为始从目标出发“反着学”的方式,最精髓的地方在于,孩子学习挖掘的动力,和平时完全不一样,别说我们,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想不到,“噢,原来我有这么大的潜能,我好牛啊!”
细掰一下逃逃在这个项目里要用到几个主要技能:
• 编程 - 这个他是比较熟的,以前有学过,平时但凡做啥科技小项目也肯定要用到,几年下来可以算老手了,即便偶尔遇到些困难,基本上也都能自己上网搜索解决。
• 音乐 - 之前和大家分享过,逃逃学过好几种乐器,一直在学校乐队里,这方面他也是比较熟悉的,没太大问题,要不然他也不会感兴趣这个方向了。
• 数学和物理 - 都严重超纲了
虽然看起来是一个用编程来处理音乐的问题,但这两项只能算基本技能和背景知识。这个项目最难的部分其实是物理和数学。
音乐本质上是各种声波的叠加组合,所以很多功能就是对声波进行分析处理,要用到大量的物理和数学知识。
  • 有些比较简单,比如判断一个单音的音高,直接分析计算声波的频率即可;
  • 有些比较复杂,比如怎么拆解和弦,当C、E、G三个音同时演奏时,怎么从声音反向去分解出C、E、G,这里面要用到一个叫“傅立叶变换”的数学知识点,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大学数学复变函数课程里的内容;
  • 有些就更复杂了,比如怎么判断不同的音色,从而区分不同乐器?同样是一个C的音,怎么知道是单簧管吹出来的还是小号吹出来的?这里要用到“音色和谐和”的知识点,是大学物理学的范畴。

总之,这里面的很多问题,都得先搞清楚它的物理原理,然后研究怎么用数学去表达,最后再转化成代码去实现它。
一开始逃逃选题时我心里打鼓,就是预计他会卡在这些地方走不下去。不过结果比我估计的要好很多,这些“超纲”并没有成为拦路虎,虽然中途也有很多的磕磕碰碰、哼哼唧唧,但他自己在网上搜寻、在家里翻箱倒柜找资料,这些问题也都一一被解决掉了,到目前为止项目进展得还不错,他的收获也很大。
这里不得不再提一下,昨天千妈谈到的,另一个我也很有共鸣的点——“不矮化儿童”
其实以这一代孩子的见识和眼界,到了小学高年级、初中,智力水平已经和成人很接近了,而且孩子的世界简单,没那么多纷扰繁杂,更容易聚焦在某些特定问题的挖掘上。只要家长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他们真的是潜能无限。
比如“音色”那个问题逃逃开头完全没思路,在网上搜了一圈还是昏头昏脑,我提醒他家里有全套诺贝尔奖得主费恩曼著的《物理学讲义》,里面应该有他想要的,果然在那里找到了很详细很好理解的诠释:
逃逃今年上初二了,咱们平台很多读者的孩子都比逃逃要小一些,这个例子大家看起来可能有些偏难。不过我也是想借此说明,我们既不能“矮化”孩子,孩子也不该被“矮化”。未来孩子所从事的工作,要处理的问题,肯定比我们这一代要复杂,因为简单的事情都有机器代劳了。
你可能说,呀逃妈,你和逃爸都是理科生,都擅长编程什么的,所以能辅导,这个在我家可行不通啊。
怎么说呢,会有那么一点点优势,但也仅仅是一点点,因为碰巧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领域,如果他要搞个什么研究治疗癌症的项目(他们同学还真有),我们就完全插不上手了。实际上即便家长比较熟悉,大多数情况下也只能起个“共情”的作用,他喊难喊救命,我们就表示同情一下,然后“出谋划策”地提示他要不要在这里查一查,在那里翻一翻......因为如果我们也扎进去研究,那就太费时间太费精力了。
我觉得最切实际的,对绝大多数家长来说能做的有几点:
  • 其一,给孩子一些空余时间,让TA偶尔能从语数外等“一亩三分地”的耕作中抽身出来,去关注一些科技的、前沿的话题;
  • 其二,有可能的话,给孩子更多的空余时间,让TA在某些主题领域上做更深入的阅读和研究,这是和未来最接近的学习方式;
  • 最后还有一点
    ,是给我们自己的,我觉得作为家长,也需要保持对前沿科技的敏感度,虽说很多时候我们是起一个“共情”作用,但如果完全不了解的话,情也不知该从何共起啊,你说对吗?

和你共勉。
活动活动手指点个“在看”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