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据新华社,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再过30年也不见得会出现第二个吴孟超。”他的同行这样评价他。吴孟超是中国至今为止最优秀的肝胆外科专家,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肝胆外科专科医院,成就了中国实力最强的肝胆外科研究中心。
记者 | 吴丽玮
2011年,手术室外,记者有幸通过直播设备看到了吴孟超手术的全过程。他的学生、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大夫严以群介绍道:“肝脏位于腹腔后部,打开腹腔后,需要将肝脏游离出来,但是很多位置肉眼仍旧无法看到,这就要靠外科大夫手上的功夫。”手术台上进行的是肝癌切除手术,吴孟超照例使用了自创的“间歇性肝门血流阻断切肝法”,“吴老的左手几乎不伸出来”。画面上,吴孟超左手在肝脏下方不断移动,右手拿着器械进行各种操作。手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吴孟超成功切除了一个重达约2.5公斤的恶性肿瘤。“这个肿瘤相当大。”严以群说。手术结束后,吴孟超紧接着又投入了另一台手术……
小个子的外科大夫
吴孟超1922年生于福建闽清,5岁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闯南洋的父亲。童年,他和全家人一起在割胶园里割橡胶,生活艰辛。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他初中毕业,决定回国读书,参加抗日。与几个华侨同学结伴回国后,他本想奔赴延安,但恰好赶上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延安之路受阻,几个同学决定留在昆明,当时这里聚集了从沦陷区迁来的许多著名高校。1940年,吴孟超进入同济附中读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同济大学医学院。
上海解放后,吴孟超从同济大学毕业,因为成绩优异,被留校任用。留校的学生被分配到各附属医院工作,吴孟超被分到了小儿科,但这让一心想做外科医生的他非常扫兴。拿着录取通知书,他跑到医务部主任那里申诉,得到的解释是:他儿科成绩全班第一,外科成绩却只有65分,择优录取。倔强的吴孟超不服,结果受到医务部主任一番奚落:“你才1.62米,能当外科医生吗?”被惹恼的吴孟超拒绝了学校分配的工作。
此时,共产党接收了原国民党的国防医学院,在此基础上正在筹建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即第二军医大学的前身。吴孟超决定去应聘,主考官是当时的外科主任郑宝琦,他的热情打动了郑宝琦。吴孟超成为附属该院的长海医院外科的一名住院医师。

 吴孟超(左)和郑宝琦教授 
1956年,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来长海医院做兼职教授,在此期间,吴孟超总是像影子似的紧随其左右,仔细揣摩“裘氏刀法”的精髓。一次吴孟超给病人做胃切除手术,裘法祖见他动作娴熟,干净麻利,速度上已经超过了自己,不由得对他大加称赞。他对吴孟超说:“普外是个古老的专业,胸外科是从这里分出去的,现在肝脏外科薄弱,你可朝这个方向发展。”深思熟虑后,吴孟超明确了毕生奋斗的方向。
突破肝脏手术禁区
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亚洲地区又是肝癌的高发区。2020全球肿瘤报告显示,全球 2020 年新发肝癌91万例,其中中国新发肝癌 41 万例,占全球 45% 还要多。在20世纪50年代,无论是肝脏临床治疗,还是科学研究,中国几乎都处于一片空白,肝脏手术被称为手术的“禁区”。
长海医院原胸心外科主任张宝仁向本刊记者回忆,当时医院的机构设置仿照苏联模式,分为动物外科、总论外科和系统外科三级教研室,还没有肝胆外科和胸心外科的科室划分,吴孟超和张宝仁的老师蔡用之都是系统外科的大夫。“当时国内的整个外科手术水平都不高,肝胆外科手术的水平更落后一点。”
“肝脏血管密集,当时肝脏手术最大的危险就是大出血,解决不了出血问题,就无法在肝脏手术中取得突破。”张宝仁说,吴孟超实现突破的第一步是对肝脏的解剖,从而能摸清肝脏里复杂的血管脉络走向,解决肝脏手术的出血问题。
1958年,吴孟超和张晓华、胡宏楷三人组成研究小组,在医院里的动物房里开始了解剖研究。吴孟超的夫人吴佩煜向本刊记者回忆当时条件的简陋:“实验室是仓库改成的,只有几把凳子,一张桌子上摆着一条做实验用的狗。”吴孟超等人在这间实验室里开始制作中国最早的肝脏标本。吴佩煜说:“那时他几乎天天都在实验室里,有天半夜突然听说得到一个肝脏器官,兴奋得赶紧跑到实验室里去。”
为了制作理想的标本,采用何种材料进行灌注却成了难题。按照当时能搜集到的资料说明,把4种不同颜色的液态塑料分别注入肝脏的4种管道系统,液体变成固体后就能把肝脏组织撑涨起来,然后再用腐蚀剂将塑料外面的肝脏组织全部腐蚀掉,这样就能得到一具肝脏内各种管道的主体构型。但真正的制作过程中,无论选择何种塑料,灌注完待标本成型后,只要一放进硝酸盐里进行腐蚀,灌注材料就因为无法凝固,也同肝脏组织一起被消融掉了,材料的难题一直苦苦困扰着三人研究小组。次年2月,转机终于来临,吴孟超听到校园广播里播报的一条新闻,容国团获得第25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这消息让他灵机一动,他赶紧跑回实验室,把几个乒乓球剪成碎片,泡在装有丙酮液的瓶子里。最终,这一材料获得了成功,三人小组经过精密的实验,终于制作成了完整的肝脏标本。

 吴孟超(右)、张晓华、胡宏楷组成的“三人小组”精心攻关 
“吴孟超成功地对肝脏进行解剖,最终改变了世界对肝脏的理解。”上海交大瑞金医院原院长李宏为这样告诉本刊记者。此前,国际医学界认为肝脏的结构是左右两叶,吴孟超对照文献研究肝脏标本的血管走向和分布规律,认为中国人的肝脏应该分为“左外、左内、右前、右后和尾状”5个叶,其中左外叶和右后叶还应各分成两段,这种提法即是现在肝脏解剖学理论的基础,即“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
终日研究肝脏的吴孟超早已对肝脏中血管走向了然于心,但如何在手术中突破禁区,必须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控制出血的方法。肝细胞在低温状态下能够忍受较长时间的缺氧,为了尽量延长阻隔血流的时间,当时欧美国家普遍采用一种“低温麻醉法”,即把病人麻醉后放入冰室中冷冻,直到体温降至32摄氏度以下时再进行手术,在手术过程中还要不断向病人腹中放入冰块,保证体温不会上升,这种方法本身就给病人增加了痛苦,还容易造成多种感染和并发症。吴孟超经过丰富的临床试验,发明了常温状态下的“间歇性肝门血流阻断切肝法”,用止血带扎住为肝脏供血的肝动脉和门静脉,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打开止血带保证肝脏的供血。这一方法在此后被一直沿用,并在上世纪80年代成功率达到了100%,直到目前,都是肝脏手术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改革开放前,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医学交流很少,在丰富的实践中,吴孟超默默地创造了世界的奇迹。1979年,中国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医学界在世界舞台上的首次亮相。那一次由吴阶平带队,吴孟超和断手再植的专家陈中伟、组织移植的专家杨东岳一起出席。吴孟超告诉本刊记者,国家认为这三个领域代表了当时中国医学的三大亮点,由于一直没有与国外交流,担心国外同行提出刁钻的问题,吴孟超演讲时,吴阶平一直陪在旁边,随时准备支援。“当时只有两个外国专家讲肝外科的论文,两人加在一起一共做了18例肝癌手术,结果我一个人就做了181例,当时全场都震惊了。”

 1992年,陆本海与救命恩人吴孟超合影 
手术台上,吴孟超还创造了很多医学纪录。比如,1975年,切除了世界上最大的18公斤重肝海绵状血管瘤。被多家医院宣判“死刑”的安徽农民陆本海来医院向吴孟超求助,当时他的肚子大得像一个怀孕的妇女,经检查,吴孟超确定他长了一个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最理想的手段是手术切除,但手术难度很大,血管瘤被千丝万缕的血管缠绕和勾连,必须切断一根血管,马上止血,再接着切断下一根。手术不间断地持续了12个小时,大获成功。
“临床养科研”
“我和吴孟超很幸运,毕业的时间刚好在上海解放之后,在我们之前毕业的全都在‘文革’中受到了冲击,我们这一批在那个时期一下子被推到了最前线,吴孟超也在这个时期做了大量的手术,收获还是很大的。”吴佩煜说。吴孟超的学生丛文铭告诉本刊记者:“吴老做的手术越多,越觉得光靠手术解决不了问题,他希望能搞清楚发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从根本上解决肝病的问题。”
丛文铭说:“1984年,吴老在自己的科室里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实验室,开始在长海医院的飞机楼里,和十几个单位在一起,后来实在挤不下了,就搬到医院门口的一个仓库里,紧靠着长海路,一直到1996年之前一直都在那里,条件非常艰苦,一下雨就会进水,就算是半夜也要爬起来去实验室搬仪器。”“在科室里成立实验室非常困难。”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回忆道,“当时实验室的人都是非外科的科研人员,没有医院的编制,实验室的开支都是由科室自己承担的,当时的条件显然和中科院等专门的科研单位无法相比。”

 吴孟超正在查房 
王红阳原在长征医院工作,受到了吴孟超的赏识。他与裘法祖一起联名推荐王红阳去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在德国的科研期间,吴孟超利用出访机会去看望王红阳。“当时德国下着大雪,刮着大风,我跟吴老说,我去找您,他坚决不让,一定要亲自过来看我,他说他从国内带了很多病例和数据来,希望能对我的研究有所帮助。”吴孟超始终与王红阳保持联系,王红阳学成归来,吴孟超力邀她到自己的实验室来工作。丛文铭在吴孟超门下攻读完硕士之后,本想去做一名外科医生,吴孟超力劝他进行病理基础研究。丛文铭说:“吴老对每一个出国的学生都非常关心,国外的条件是很优越的,他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让你回来,他还会亲自去机场接机。”
“吴老太有远见了。”丛文铭告诉本刊记者,“那么早就想到要建实验室。中科院的同志来我们实验室参观后说,外科医生做科研,真不容易。”
从长海医院独立出来,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成立后,原来的研究室也变成了今日的研究所,中德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中日合作消化道内镜临床研究中心、中美合作肿瘤免疫和生物治疗中心、港沪合作基因病毒治疗中心4个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基础研究基地先后成立,在这些实验室中诞生的肝癌介入治疗、微创治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病毒治疗等方法相继用于临床。
吴孟超告诉本刊记者:“与国外比,我们的临床水平是一流的,我们有大量的病例。但跟我们的临床水平相比,我们的研究水平还没有那么突出。现在国际上流行一个名词,叫‘转化医学’,即将科研成果运用到临床中。其实我们很早就开始这么做了,当时有什么临床的难题,就在实验室研究破解的方法,再运用到临床中。”由此,吴孟超建立起一座临床主导的肝病研究体系。
创办肝病专科医院
2006年1月,吴孟超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此时,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已经成立10年。
1978年,吴孟超在长海医院申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肝胆外科,成立时上级批准了20张床位,第二年,增加到50张床位,但这远远不够用。那时吴孟超已经声名远播,东南亚慕名来求医的华侨和外宾非常多,吴孟超想建一个档次高一点的外宾病房,需要大笔经费。不久,时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的洪学智到第二军医大学视察,来到肝胆外科时,洪学智问他,有没有什么困难。吴孟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伸手要钱。洪学智曾是志愿军主管后勤的副司令,被誉为共和国部队的“红管家”,问了几个问题后,痛快地批准建了新病房“康宾楼”。
视觉中国供图
1993年,肝胆外科升格为长海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成为长海医院的“院中院”。丛文铭说:“吴老擅长协调工作,从成立院中院,到后来成立独立的医院,再到新院址筹建新医院,都是由吴老出面协调的。吴老性格豪爽,虽然他没说过这中间的困难,但想必都很辛苦。”
1996年,肝胆外科从长海医院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东方肝胆外科专科医院,正式列编为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此时,军队正在进行体制编制调整,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裁军”,吴孟超在这个时期成立独立的医院,还要扩大医院的编制,作为当时胸心外科主任的张宝仁深知这其中的艰难,他说:“想独立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学科带头人的能力,一个是要有成熟的人才梯队。这两个条件吴老都具备了,但当时作为长海医院来讲,是不愿意放他走的,但吴老本身也是第二军医大学的副校长,正是因为他的不懈努力,总算让这件事办成了。刚刚独立出去的时候,条件太艰苦了,批给他的只有一座医院原来的宿舍楼,改成了门诊楼。”
亲切的老人
肝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一些医护工作者也因为长期与病人接触,被传染上肝病。“我们这里有种说法,手越细越白,脸就越蜡越黄。来肝胆外科时间长了,就从‘国光苹果’变成‘黄香蕉苹果’了。”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护理部主任叶志霞打趣地对本刊记者说,“平时我们的袖子都会绑得比较紧,但吴老的袖子总是松的,他并不在意。肝病病人有点自卑,吴老为了打消他们这种顾虑,每次查房都会拉着病人的手,拉近彼此的距离。有一次他准备从病人床前离开,那位老人依依不舍地握着他的手,亲了一口,吴老笑了,走到病人近前,在病人脸颊上也亲了一口。”手术台上难免会被器械扎破了手,“没关系,下来之后我让护士给我打一针”。吴孟超对此并不在意,有时他还会用轻松的语言安慰别人。
视觉中国供图
吴孟超每年主刀的手术有200台左右,在手术台上他练出了“三功”,一是站功,二是饿功,三是憋功,要憋着小便,否则再消毒换衣服很麻烦。吴孟超身体如此硬朗,很多人都好奇他究竟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吴佩煜说,他的饮食非常简单,上午经常有手术,但他早晨总是吃得很少,“一碗牛奶,里面加一个鸡蛋,再放几块曲奇饼干。可能唯一的补品就是里面放一些西洋参吧。有时候手术会持续到下午两三点,但他中间从来不下手术台吃饭”。只有等手术结束之后,吴孟超才会和大家一起围坐在一起吃饭,叶志霞说:“他吃得不多,但总会给每个人夹菜,叮嘱大家说:‘不许剩饭啊,必须把盘子里的菜都吃完。’谁坐在他旁边,他就会多拨一些饭给谁。”
(除视觉中国供图之外,本文图片出自《吴孟超画传》,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18期)
END
本文作者 : 吴丽玮

微信排版:阿田
微信审核:L.L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作者档案

吴丽玮
三联记者,喜欢人物故事,最近痴迷于东西方教育比较。
个人微信公众号:小怪兽在南半球
本周新刊「近代的端倪」
点击图片,一键拥有它!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近代的端倪」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