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英国皇室4月9日宣布,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去世,享年99岁。
某种程度上,人们尊重和怀念的并不是菲利普亲王个人或者他的价值观,而是他和女王身上凝聚的英国人曾经同仇敌忾度过战时艰难岁月的记忆,是温莎-蒙巴顿家族的历史中浓缩的英国由曾经的世界霸主平稳过渡到中等强国之一的历史。
文 | 刘怡
菲利普亲王原本不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如何当一位贵族。当他在1921年6月出生在科孚岛时,伯父康斯坦丁一世刚刚开启第二段统治希腊的时光,丹麦王国则由他的曾祖父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后代管理着,因此他同时具有希腊和丹麦双重王族的身份。
不过这样的生活只持续了一年多——1922年9月,一场军事政变把刚刚输掉对土耳其战争的康斯坦丁国王赶下了台。菲利普被装进一张用橘子果箱改成的婴儿床,随父母流亡到巴黎,接着又被送到母亲的祖国英国接受教育。在那里,他的人生轨迹越来越频繁地受到两个与生俱来的姓氏的影响:其中之一是蒙巴顿(Mountbatten),他的母姓;另一个则是温莎(Windsor),未来将决定他的婚姻。
图片来自@theroyalfamily
整个19世纪,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频频动用联姻战术,将俄国罗曼诺夫、奥地利哈布斯堡等欧洲最富盛名的王室纳入了自己的亲戚关系网,并一度掌握了英国、比利时和葡萄牙三国的王位继承权,号称“欧洲头号国王出口商”。这当中,维多利亚女王的一个同名的外孙女嫁给了来自黑森的德意志贵族路易斯·巴滕贝格亲王(Prince Louis of Battenberg),此人便是菲利普亲王的外祖父,“一战”前夕担任过英国第一海务大臣(海军参谋长)。日后以促成印巴分治著称的英国海军上将路易斯·蒙巴顿,则是巴滕贝格的幼子、菲利普的亲舅舅。
对自幼在英籍保姆照料下长大、以英语作为母语(菲利普之母爱丽丝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父亲则甚少照管子女)的菲利普来说,迁居英国之后的经历是全然新鲜的。在巴黎,他曾经目睹父亲安德鲁亲王日复一日地在酒吧、舞厅和理发店中消磨时光,并且认为那对一名贵族而言并无不妥。
而在英国,蒙巴顿家族将他送进犹太裔教育家库尔特·哈恩兴办的私立戈登斯通寄宿制中学,过了整整五年与家庭隔绝的准军事化生活。下一站则是皇家海军——1939年春天,菲利普进入达特茅斯海军学院,那里也是他的舅舅蒙巴顿的母校。同年7月,蒙巴顿的表兄、英王乔治六世(同样是海军学院校友)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到达特茅斯重游故地,绰号“迪基”的蒙巴顿安排菲利普陪同两个远房表妹四处闲逛:这也是未来的英国女王和王夫的第一次见面。
不同于南欧那些颓废动荡的君主制政权,英国王室从19世纪早期开始就懂得顺应大众政治的潮流,并在日益强大的民族主义力量面前率先垂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显示与自己的德国血统一刀两断,爱德华七世将王室家族的官方名称由萨克森·科堡-哥达改成了英国化的“温莎”(Windsor);身居高位的路易斯·巴滕贝格亲王更是因为被舆论攻击为“德国间谍”,被迫引咎辞职并放弃所有的德国贵族头衔。受到这种独特经历的影响,巴滕贝格(蒙巴顿)家族的男性成员逐渐形成了一种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即“当国家需要时,个人利益必须退居次席”。而加入皇家海军、战斗在圣乔治十字旗下,无疑是英国男性公民首选的报效国家的方式。
从1940年到1945年,菲利普亲王追随他的“迪基”舅舅,在地中海和太平洋上度过了四年半险象环生的日子。他曾经在马塔潘角海战中操作探照灯指向暗夜中的意大利巡洋舰,也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见证了日本代表签署投降书。不过和随后发生的戏剧性事件相比,这一切还远远称不上刺激——1946年夏天,菲利普正式向英王乔治六世提出申请,希望迎娶自己的远房表妹、在1939年就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伊丽莎白:整个大战期间,两个年轻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国王对此表示了谨慎的担忧,因为伊丽莎白比菲利普小将近5岁,“从未接触过其他同龄的年轻男性”。但对一段传统的王室婚姻来说,菲利普的家庭背景和职业履历却是再合适不过了。1947年7月10日,国王正式同意了两人的订婚请求。
直到这时为止,26岁的菲利普还是以丹麦公民的身份在皇家海军中服役。为了迎娶未来的英国王位继承人,他放弃了自己冗长的父系姓氏“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松德堡-格吕克斯堡”,入籍成为英国公民,并以母亲的家族名称“蒙巴顿”作为自己的新姓氏。
图片来自英剧《王冠》
两位年轻人的婚礼于1947年11月20日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全世界有2亿人通过BBC广播收听了录播节目。在大战结束不久、物资依然紧缺的伦敦,人们用向菲利普夫妇寄送邮包的方式表达最实惠的祝福:一些美国妇女寄来了几百双尼龙丝袜和用锡纸包裹好的烤火鸡,印度王公们赠送的是象牙、金银器皿和珠宝。就连全世界对英国君主制最不报好感的人物之一——“圣雄”甘地也表达了诚挚的祝愿,他赠送的礼物是一块用自己亲手纺出的棉线编织的桌布,菲利普也向甘地表示了谢意。
新婚燕尔的爱丁堡公爵菲利普并没有离开自己的海上生涯。到这时为止,他依然有希望成为蒙巴顿家族第三位出任第一海务大臣的成员:继路易斯·巴滕贝格亲王之后,菲利普的“迪基”舅舅在1955年当上了皇家海军的第一把手,后来又出任国防参谋长。而菲利普作为当时英国海军里最年轻的中校,前途还大有可为。但这一切在1952年2月再度发生了转折——当菲利普和伊丽莎白夫妇正在英联邦成员国肯尼亚出访时,乔治六世去世的消息突然传来。不满26岁的伊丽莎白成为了整个英联邦的元首,菲利普则是她的头号副官。
图源:视觉中国
很难断言菲利普是否钟情这样一份工作。在与女王正式订婚之前,他在海军中有着浪漫不羁的名声,擅长驾驶摩托艇和飞机,还喜欢飙车、打马球以及板球。成为“全职王夫”意味着完全舍弃热爱的军旅事业(尽管他被授予了名誉海军元帅军衔),把大部分精力耗费在冗长的礼仪性活动以及无法自主决定的对外出访上。最重要的是,为了凸显女王本人的独一无二与不可或缺,菲利普必须努力抑制自己的表现欲,这一点哪怕对一位普通男性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当然,他始终受到自己妻子的敬重和热爱:后者在1952年授予菲利普“第一绅士”的非正式头衔,四年后又将他定级为联合王国亲王,并将“蒙巴顿-温莎”用作王室下一代成员的正式姓氏。然而这并不能改变一项现实:除去作为女王的附属物外,王夫并无其他地位。甚至连女王也不是自由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尤其是英帝国解体之后,英国王室在公共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一向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政治惯例和传统要求君主及其家庭成员成为超越党派对立、凝聚全民共识的象征物。但在另一方面,王室本身的行事风格又是极其保守陈旧的,成员不仅被要求压抑个人性情,还必须对公众保持一种神秘感和距离感,这就导致一般人的猎奇心理有增无减。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青年时代,菲利普亲王和女王都曾经试图改变过这种局面:他们在白金汉宫中装上了对讲机,自己开车出行、做简单的早餐,还打电话订购过一台送货上门的洗衣机。然而他们最终也没能成为自己期待的那种“现代普通父母”:在查尔斯王储的青少年时代,是已经退休的蒙巴顿勋爵、而不是身为父亲的菲利普扮演了真正的指导者角色。
菲利普全心全意地充当起了妻子的陪伴者和影子。他持有英国第一号护照,每年出席大约300场公共活动和外事访问,从1953年一直持续到2017年春天,同时担任800多个慈善组织以及国际机构的名誉主席。1965年他曾经告诉BBC记者,成为王夫之后,自己将再也无法踏足剧场、夜总会以及酒吧,“所幸还有许多好处可以弥补这些缺陷”。这些好处包括来自整个国家、甚至全世界许多地区(无论是否出于真诚)的尊敬、奉承与阿谀,也包括一种看似亲近民众、却不必真正和他们融为一体的距离感。这是整个温莎-蒙巴顿家族在过去100多年里最依赖的——他们也有过苦恼和困扰,但这种苦恼很少是“公共性”的,很少与他人共情。
图源:视觉中国
因此,当查尔斯王储的婚姻以及家庭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频繁暴露在新闻媒体之后,菲利普亲王和女王双双表现出了愠怒和茫然。这对年事已高的夫妇在面对种种新变化时的彷徨无助,在2006年海伦·米伦主演的电影《女王》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对菲利普亲王来说,他不过是试图在查尔斯身上复制自己最熟悉的那种成长模式:首先在戈登斯通过寄宿生活,接着进入海军学院,最后成为一名受尊敬的专业人士并等待继承王位。与这条道路不相匹配的“意外”都是他无法接受的。他似乎更希望自己的长子首先是一名典型的蒙巴顿家族男性成员,一名生而做好为王准备的人,随后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缺点、会动摇的儿子。
但在另一方面,英国王室恰恰又善于与媒体打交道。1997年戴安娜事件之后,王室开始频频尝试主动借助公共舆论和社交媒体为白金汉宫营造魅力人设。无论是威廉、哈里两位王子以及其他年轻王族成为娱乐八卦的主角,还是女王本人在公开演讲和纪念活动中的口出妙语,都显著增强了温莎王室的亲和力。当执掌英国政府的是类似戴维·卡梅伦、特蕾莎·梅这样缺乏个人媒体的政客时,充满仪式感的女王夫妇当然会受到民众更多的追捧。如同政治心理学研究者菲利普·布朗德所言:“代议制政府在长期执政之后,会遭到因审美疲劳而导致的反感……在这样一个时代,超党派的君主制变得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伦敦皮卡迪利广场广告牌打出菲利普亲王影像(图源:视觉中国)
然而这种魅力也会有时限。从青年时代起,菲利普亲王就以快言快语、却时常触犯对话者的禁忌“闻名”于世。他在肤色和种族问题、性别问题乃至政治权利问题上发表过的诸多“高见”,都更近似一位居住在乡间城堡之中、坐井观天的19世纪贵族,而缺乏现实性。某种程度上,人们尊重和怀念的并不是他个人或者他的价值观,而是他和女王身上凝聚的英国人曾经同仇敌忾度过战时艰难岁月的记忆,是温莎-蒙巴顿家族的历史中浓缩的英国由曾经的世界霸主平稳过渡到中等强国之一的历史。记忆无法继承,也无法移植。就在菲利普亲王去世前几个星期,英国王室正在陷入一场新的婚姻舆论战。争论和口水会继续持续下去,直到世界尽头。
END
本文作者:刘怡
微信编辑:阿田
监制:L.L.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周新刊「无聊研究」
点击图片,一键拥有它!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无聊研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