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邢海洋
一向善于微调的上海房地产调控政策又有了新内容,这次是针对初中升高中的“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内容是,优质高中把大部分名额拿出来,直接分配给全市各个初中,不分优劣,利益共沾。如此一来,在高中升学的通道前,校与校之间不因学生的整体质量而有差别,水平低的学校,“鸡头”也能成凤凰了。
《小别离》剧照
我们中国人有“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处事传统。争强好胜,不甘于人下,出人头地,至少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可远大的志向面对的却可能是现实的暴击,各种躁动后,处世哲学也转了个方向。下海的上岸了,创业潮转为报考公务员的大军,“宁做凤尾,不当鸡头”了。在读书这件事上,转变来得最为明显且明确,自学成才,个人奋斗都比不上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以至于全国学区房热潮四处蔓延。
“凤尾”的价值在哪里?当年笔者考上北京四中,第一次期中考班里倒数,真是沮丧极了。“凤尾”之打击,真会让你找不到北,怀疑人生。好在随后调整了心态,甘于中上游了,高考的时候一个班12名清华,4名北大,随大流也能进顶尖院校。那是高考录取率只有4%的年代,全班同学都上了大学。
我们的教育体制,对“凤尾”的奖励是全方位的。那时候的四中,教室是炫酷的六边形,老师讲课口若悬河,课堂气氛其乐融融。按时下的说法,“凤尾”可以看到“鸡头”看不到的风景,站得高就看得远,无论学识还是人文素质还是各种能力,都因为大环境更优秀,获得全面激励。更重要的,好学校还提供了所谓的“同辈压力”,人只有在压力下才能发挥最大潜能,同学都是“学霸”,垫底的学生也会绝望中求生。
《小欢喜》剧照
那些做了“鸡头”的,面对的则是另一种情况,他们不用费劲也能学得好,心里会生出骄傲,目光也会变得短浅。不过,当我们摆脱了高考成绩这个冷峻的标尺,得到的很可能是不同的答案。人生的成就,也不能以高考论成败。而“鸡头”所能得到的自信,“鸡头”因自信而培养的组织能力,敢闯敢干的勇气,恰恰是未来事业成功的关键。“鸡头”和“凤尾”之优劣,其实是很难一概而论的,完全因人而异。
可高考指挥棒改变了一切,无论性格禀赋天资如何,学生们都往高处走。家长们则拼尽所有,用学区房铺路。当上海实行了“公民同招”,学区房成为升学的唯一渠道,这开启了学区房的大涨,学区房价格从2020年5月开始发酵,并在10月份开始猛涨,5个月不到,涨幅高达43%。最夸张的,有一附近老破小的公房小区的房价从10万元/平方米,涨至25万元/平方米。
彰显教育公平,上海先是公布了教师轮岗制,每位教师10年内须有规定的流动记录,优秀教师以及要晋升的教师,都需要支教的履历。可教师轮岗是远期规划,远水浇不灭学区房的火焰。于是,我们看到上海市政府放出大招,这就是“名额分配综合素质录取”,教委属重点高中和区属重点高中将拿出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名额分配生,实现名额分配全覆盖。
在此制度下,重点高中一半以上的名额被均匀分散在各区各校,中考人数越多的区,重点高中名额就越多。远郊区县的普通中学将获得和教育强区同样的地位,那些远郊区县的聪明孩子,本来与名校无缘,如今甚至比城区好初中更有优势。
比如上海最好的高中上海中学,2019年超四成的考生考上了复旦和交大,可谓名牌大学预科。按新规定,上海中学会拿出一大半名额给予各个区县,招收那里的学生,而不是自己的初中生。
这使人想到北京市的中考改革。去年,北京全市优质高中50%以上的招生名额都分配到一般初中校,实现每所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机会基本均等。可惜,北京的名额分配不跨区,北京的三个教育强区,海淀、西城和东城在其他区县“掐尖”的名额越来越少,把大部分名额用于自己内部的“平均分配”。为了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其他区县的家长很多变卖了房产,向几大教育强区转移。
即使区县内部的名额分配,也部分彰显了教育公平。笔者身边两位朋友的孩子,靠着学区房,都上了重点小学。六年后北京改革了初中升学制度,靠摇号了,其中一个孩子直接摇号到了一所不那么好的初中,躺倒认命了。另一位是进取型家长,孩子参加了多个社团,不仅学习好,还有各种证书,凭着文艺方面的才能,被一所重点中学提前录取了。
两个孩子的命运似乎从此走到了岔道上。可人算不如天算,中考又赶上招生改革,“菜中”的孩子矮子里拔将军,逆袭了。名校里的孩子,成绩更好,却被PK下来。
图 | 视觉中国
古人“田忌赛马”,速度中等的马反而逆袭了。如果你的孩子不是顶尖聪明,任何比赛都绝对第一,难道不应该以退为进,先找个菜一些的初中蛰伏三年,以求高中乃至大学的灿烂。
“鸡头”并不比“凤尾”差,这正是上海中招新政想要告诉家长的。
END
本文作者:邢海洋
微信编辑:然宁

监制:L.L.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作者档案
邢海洋
梦里经常冒出点想法,希望醒来有办法。
本周新刊「 外贸何以逆转」
点击图片,一键拥有它!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外贸何以逆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