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8月16日,年仅32岁的著名基金公司DCM的董事总经理魏萌意外去世。因为倒下时正在一家叫里程LEGACY飞跃力的工作坊学习课程,魏萌去世后,关于该课程的讨论逐渐发酵。8月19日,北京市通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媒体,已组织对涉事公司进行调查。
事实上,这类以工作坊模式存在的精神训练课程,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学员则从曾经的企业家,行业高管,扩展到了普通白领。
记者 | 孙一丹 李秀莉
被“感召”
看到新闻时,成诚才想起,2014年他在北京参加过的一个“探索工作坊”体验课。他仔细核对了新闻里事发机构所在的地址,与他手机地图里的记录完全吻合,才意识到,这就是他七年前去过的地方。
成诚说的新闻,指的是8月16日,年仅32岁的著名基金公司DCM的董事总经理魏萌意外去世。因为倒下时正在一家叫里程LEGACY飞跃力的工作坊学习课程,魏萌去世后,关于该课程的讨论逐渐发酵,不少人认为,这家打着培训名义机构有“精神传销”嫌疑。
图片来自公众号LEGACY诚泉北京
成诚参加过该机构的课程,他记得课程分为探索、蜕变与里程三个阶段。体验课是前女友再三催促他去上的,前女友自己当时已经上到第三阶段了。此前,在偶尔的联络里,成诚知道她在一个工作坊上课,但不知道具体内容,因为前女友告诉他,课程有保密协议。
在前女友粗略的描述里,每个学员都是一个沙滩上的小女孩,而学员身边的亲人、朋友就是被海浪冲上沙滩的海星,如果不去拯救他们,就只能任他们死去。于是,“感召”其他人上课,就是学员救赎他人的途径。
听完“感召”缘由,成诚上网搜索了一下,判断这是类似于“精神传销”的洗脑活动。出于好奇,同时也架不住前女友的电话和短信轰炸,他答应去上一节体验课。于是,一天晚上下班后,他来到了光华路SOHO三单元1709 办公室。
上课的地方是将近200平米的大厅,像他一样被感召的“海星们”和老学员被分在了两个区,现场总共100人左右,台上有一个操着台湾口音的女性“导师”。
体验课要求嘉宾区和学员区结成搭档,互相询问梦想,并给予支持、打击与漠视三种回应。成诚的结伴对象是一位白领装扮的女士,她的梦想是, “2014年带领分公司业绩实现2个亿,分成4个团队,每个团队达到36人!”这个目标让成诚一下有点愣神,结果对方还重复了一遍,并提醒成诚鼓励自己。
图片来自公众号LEGACY诚泉北京
体验环节之后,老学员上台分享。学员们大多三四十岁左右,看起来是职场中高层,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时,“快乐、富足、丰盈”这些词高频出现,让成诚生出了一丝抽离感——日常生活里,很少会有人把这几个词挂在嘴边。但他们看起来十分真诚,不像 “托儿”。成诚感觉,这些人在参课后,的确获得了一些改变。
不过,对成诚而言,因为做过功课,他一直有心理戒备,下课后便准备起身离开。结果前女友告诉他,已为他垫付第一阶段6000块钱的学费,去上课即可。6000块钱,对当时月薪一万出头的成诚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但成诚还是坚定地拒绝了,回家后,他有些后怕,他想,如果当时没有查询相关资料,自己还会拒绝吗?
接下来半年,成诚仍然能看到前女友参与活动的动态,周末,学员们时常会组团去做公益和慈善。成诚听说,有一次她在一个课程环节里,曾力竭晕倒。
疯狂的课程
成诚所说的课程,对许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北京女孩洋洋参加的北京某机构课程同样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同样是探索工作坊,不同的是洋洋参加了整整五天四夜,收获了巨大的痛苦,至今仍在自我疗愈。
洋洋是今年7月在朋友的再三推荐下报名这个工作坊的。和成诚的遭遇相似,朋友为她垫付了3400元的学费,还帮她向公司请了假,并宣称一定会改变洋洋的人生经历。
参加工作坊,洋洋的目标是“提高领导力”,她当时不知道,这是一个让另一些人高度警觉的名词。易铁是一名反传销人士,除了传统的反传销,2017年左右他开始研究一种叫教练技术的精神培训课程。在这类课程里,领导力正是一个高频出现的词汇。从心理学的应用上,易铁把这种技术归为组织行为学的范畴,其核心是,把一些职场场景高度量化成各类心理学指标,再搭建一个框架,承诺训练职场人士使用这种框架将获得成功。
《西虹市首富 》剧照
洋洋当时参加的课程在一家酒店举行,每天早九晚十,除了午饭、晚饭,不留休息时间。因此,为了方便参营,洋洋直接住在了举办课程的酒店。整个课程包括约60个学员,一个教练,10个助教。
第一天,课程最重要的节目,就是假设濒死场景,并给自己过去的人生打分。满分10分,一开始洋洋给自己打了八分,但经过教练的点评,她对自己的评估只剩下三四分。教练随即告诉她应该继续下去,上这个课就是为了找出人生受阻的地方,从一种模式跨越到另一种模式。
第一天理论课让洋洋有些失望,因为不但没有她期待“领导力”课程,相反,教练一直在讲“行为、态度、意志”之间的关系。洋洋研究生专业是管理学,又考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教练的知识和观点,在她看来太简单,而且不成体系。
理论课结束后,学员们还要做出承诺。首先是承诺不向任何人透露课程内容,另外,还有上课不能用手机、不能喝水或吃东西,上厕要请示,全班同学要等待上厕所的学员回到课堂,不允许低语沟通,不允许抬眼看别人等规则。做出承诺的程序很严格,导师反复阅读两遍,学员用站或坐表示同意与否。这个环节让洋洋很烦躁,在她看来,这是违反人性的,当最终,迫于集体的压力,她还是站了起来,她当时想,反正也不会有人百分之百遵守。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她错了。
第一天课程结束时,洋洋其实想过退出,但在朋友劝说下,又留下来了。
《普通人》剧照
洋洋记得,第二天的课程第一项是“记忆垃圾”,教练会引导学员回忆人生中最痛苦的回忆。这个环节,现场会拉上窗帘,一片黑暗,同时播放着低沉的音乐。在教练的场景想象引导下,洋洋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兴奋的状态,开始闭着眼睛说话。她能感到,周围人的情绪和她一样,也很高昂。这个环节,教练的说辞是,帮助大家清除记忆垃圾,但洋洋自己的感受并不好,因为回忆结束,她觉得自己心里堵得慌。
洋洋开始质疑自己,是在接下来的“红黑游戏”里。这个游戏的过程比较复杂,核心就是检测学员们人际方式处理方面,在一些假设的场景中,洋洋发现无论她如何选择,都会受到批评。她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得不好。
但这才刚开始。第三天,在洋洋看来,才是训练营的高潮。这一天有一对一提问环节,学员们结成对子,先后声嘶力竭地询问 “你要什么”,对方要同样要用歇斯底里的方式回答。喊话时,提问的人站着,回答的人坐着,按照要求,回答的人需要边回答边振臂,将双臂往前摇。教练称,在这个过程里,人的潜意识会出现,之后便会痛哭流涕。
和洋洋搭档的是一位30多岁的男士,她先问对方想要什么。结果对方大喊,“我要钱”,喊了好几遍,一遍比一遍大声,到后来,他开始一边喊一边掉眼泪。轮到洋洋回答时,她本来想说,“我什么都要”,但这个答案字太多,于是她改成了:“我要爱!”这个过程,她事后回忆,也就两三分钟,但当时她却觉得过了很久很久,因为喊得拼尽全力,她在凉快的空调房里累得满头大汗。
到后来,洋洋也哭了,她分不清自己是太累,还是其他原因。她还观察到,学员们都哭了,因为所有的组都有助教,如果有人问得不够投入,或声音不够大,助教就会跟着喊,调动情绪。事后回想,洋洋觉得,学员们的眼泪,仿佛就是教练的KPI。因为活动中学员们情绪激动,容易引发呕吐反应,这一天大家的第一餐,是在下午四点活动结束后才吃的。
《凪的新生活》剧照
第三天的课程结束,洋洋的身体和精神已经开始疲惫,但当晚还有一个拥抱游戏,也就是大家不分年龄、性别,随机面对陌生的学员,选择去背对背、握手、对视还是拥抱。名义上,大家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教练会不断地告诉学员,要信任别人,这让洋洋感到,自己不得不拥抱他人。这种拥抱,洋洋没感受到亲密,只觉得难受。
第四天的课程洋洋倒是有所收获。当天是户外活动,需要和300个陌生人微笑合照。生活里,洋洋面子薄,怕被人拒绝,但这个活动强迫她忽略拒绝,不断向前。一天结束后,洋洋的确有了一点突破自己的感觉。就在这一晚,正式的课程也结束了,训练营举办了盛大的结营仪式。
不过,这可不是终点,第五天还有重头戏,就是派老学员来“感召”洋洋这样的新学员,劝他们续课,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环节。早在第三天课程结束时,洋洋就打电话给推荐的朋友说,自己很不舒服,准备退课,结果被朋友的逻辑挡了回来。结束时,洋洋的决定本来依然是不再续课,因为不好意思拒绝熟人,她选择接受一位陌生老学员的感召。但两个人谈话结束后,教练让老学员先站起来,想续课的新学员跟着站起来,结果,因为跟老学员手牵手,她被对方用力拽起来了。无奈,她只好决定,先报上再退费。
不过也有人一直非常坚定,在座位上始终不站起来。教练吩咐全屋封闭,20分钟以内任何人不准出门,拒绝续课的人身边,围了四五个劝说的人。虽然老学员说的都是“要珍惜机会”这样的词,但在洋洋看来,这种架势已接近强迫。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洋洋则在报名后得以顺利回到家中。接下来的三周,她的心情一直非常暴躁、失落,开始和家人朋友不断地讲述自己的经历。
她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个千疮百孔的人,到处都是小毛病。不过,她并没有选择回到课程里“修补人生”,相反,她坚决要求退费,因为她发现课程上的鸡血,对她的现实毫无帮助。
最终,花了几周时间,她退回了全部课程费用。不过,能退回全部可能也跟她的课程费用由朋友垫付有关。她听说有自己缴费的新学员,在退款时被扣掉了20%的手续费。
后遗症
前成都商报的记者李亚玲为了报道,也曾卧底参加过类似课程。在李亚玲看来,封闭的训练和 “言语攻击”中,的确会让人形成心理创伤。并且,她并不认为只有心理脆弱的人才会受到创伤,“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连续几天几夜,每天只准睡几个小时,而且周围所有人对你狂轰滥炸,这就好像让一个普通人负重50公斤去跑50公里马拉松,少数人跑下来死不了,但多数人是跑不下来的,因为大多数人根本不懂心理攻击。”
图片@李亚玲
这和洋洋的观察类似,课程结束后,她一直在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那个推荐洋洋上课的朋友,已经上到了整个课程的第三阶段,“里程”。有一次,洋洋看到第二阶段课程里有“潜水艇”游戏,就是让学员们想象,在一艘即将沉没的船上,只有投票环节得票最多的四个人,才能得到仅有的逃生席,每个人都要选择为谁投票,决定生死。洋洋问朋友:“为什么你要让完全不认识的人决定你的生死、你的价值?”朋友的回答是:“你为什么不反思一下,别人为什么不选你?”
这个思路让洋洋惊愕不已,她意识到,朋友在不断地忽视自己的意志,去贴近别人的、集体的意志。后来,和其他几个上过二三阶段课程的朋友聊起来,她发现她们的共同点,就是不再根据客观因素,综合考虑问题,而是快速做出单一评价和决策。她们将生活里的所有成功,都积极归因到课程的功劳,无法再承受别人对课程的任何负面评价。
不过,洋洋也有自己的困惑。虽然她从课程中,几乎只感受到了伤害,但她观察到,有些人看起来真的得到了帮助。洋洋在训练营的舍友是一位中年女士,会面对陌生人谈起婚姻里的挫折、丈夫出轨、教育孩子的困惑等非常隐私的事情。通过这位女士的朋友圈,洋洋发现,从课程初期到现在,她的精神气质的确积极阳光了不少,还会跟训练营的学员们,也就是她称呼的“家人们”去做公益活动。洋洋猜,这位女士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表达自我,训练营让她有了表达的机会。
《请回答1988》剧照
长期和参加各种训练营的学员们接触,易铁的观察是,中国人平时集体意识很强,这种课一上来就会强调自我认识,很多人“初次接触,貌似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非常有冲击力,所以非常高兴。” 但问题是,这些机构的人大都没有心理学相关背景,只是将一些名词和概念生搬硬套,并没有能力帮助人们重建一个新的自我,学员们打破了原来的集体关系,只能抱团在一起,重建一种新的集体关系。以原生家庭为例,易铁说,“被打破的原生家庭问题如何去重组,他们并不管,原生家庭只要存在,问题就还在,既然跑不了,就只有躲,躲就是躲到他们那里。”
根据易铁的梳理,包含教练技术在内的之类精神训练课程,在中国有过两个发展高峰,第一次是2007年左右,主要在珠三角地区,主要受众是中小企业老板;第二次是2017年-2018年左右,进阶到了“总裁培训班”。如今,这些课程的受众也扩展到普通的城市白领。成诚和洋洋参加课程的过程,在业内,一般叫感召,这也是教练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拉亲朋好友、员工或老板来上课。
魏萌事件后,易铁通过几个投资圈的人了解到,疫情以来,投资业务不景气,不少投资人都在参加这类课程,提升自我,也积攒人脉。最后,一个人带动了一批人。除了投资圈,根据易铁的了解,互联网行业也有一大批人在参加类似课程,“压力大,有钱,刚好这段时间有空,这是第一层共性;第二层共性就是他们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传统。”
(文中成诚和洋洋为化名)
END
本文作者:孙一丹 李秀莉
微信排版:阿田
微信编辑:王海燕
微信审核:王海燕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本周新刊「深海诱惑」
点击文字链接,一键订阅数字刊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纸刊!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