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纪录片》 限时特惠包邮19.3原价¥39 ),2021年12月12日活动结束。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我猜你读过这行字的时候,脑中不自觉地出现了一个富有磁性的男中音。
这句来自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旁白,不仅成为了该纪录片的标志性台词,还在网络上掀起一波热潮,被引用到各种视频、文章之中。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人生一串》,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人间世》,纪录片早已脱去节奏慢、内容乏味的标签,走进大众的视野,受到了各个年龄层的喜爱。
虽然依旧是冷静的观察者视角,但表现方式的年轻化,镜头内容的烟火气大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让人不自觉地与之共同思考,随之落泪欢笑。
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纪录片产生了兴趣,但一部纪录片是如何诞生的?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镜头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进一步了解纪录片,甚至投身纪录行业,帕特里夏·奥夫德海德写下了这本《牛津通识读本:纪录片》
__
简明有趣,一本关于纪录片的“纪录片”
简单地架上机器,录下真实发生的事情,就完成一部纪录片的拍摄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
关于纪录片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在大众的认知中,它应当是一种尽力再现真实生活却不试图对生活加以操纵的影片,但单纯的“记录”几乎是不可能的,选材、编辑、音效都是人为的操纵。
公认的早期优秀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主角甚至是在导演要求下,扮演了类似故事片中演员的角色,但其表现的又是曾经真实发生的行为。
《北方的纳努克》
是真实记录,还是记录真实,即便脱去纪录片的前缀,对真实本身,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就像看到同一幅场景,两个人脑海中产生不同的想法,然后按照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进行后期剪辑,可能呈现出的就是两部完全不同价值观的纪录作品。
作者通过介绍纪录片不同的形式与叙事手法,发展历史和代表人物、流派,展现了制片人和学者们就如何最佳地再现现实和讲述有价值的真相所产生的有趣和激烈的争论。
他的视角全面而客观,带领我们在历史回溯中一同思考和探讨纪录片的概念和意义,领略纪录片多样而复杂的历史。
虽直至章节末,我们依旧没有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但正如帕特里夏所说:“没有人能回避形式选择来解决与真实有关的道德难题,也没有哪种表现形式本身就是错误的。制作人与观众之间的相互坦诚才是最本质的。”
纪录片制作人当然可以用诗意,用象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现现实,纪录片里没有规则,但不可或缺的是一份严谨,一份理性和十足的真诚。
除此之外,作者还从纪录片制作的中心问题入手,着重介绍了纪录片的重要分类,包括公共事务纪录片、政府宣传片(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作的影片)、历史纪录片和自然纪录片。
《意志的胜利》
比较不同时期纪录片的特点,分析影响各类纪录片的因素,用丰富的举例让我们更明晰世界纪录片发展经历的种种过程,看到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制作者因投身于纪录片,为纪录片发展做出的贡献,了解到他们的初心。
你可以深入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纪录片类型,也能够看到各种不曾接触过的内容,挖掘纪录片的多面性。
比如除了正经的,还有幽默讽刺的。1990年的《寻找地球边缘》声称是探讨地球为什么是平的,然后请来一堆挂着“大学教授”头衔的专家,站在象征着学富五车的书架前,说的全是废话;花哨的图表显示着物理学上种种不可能发生的情况。用这样的方式来嘲讽一些纪录片的习惯手法。
作者也贴心地在最后给出了学术研究方向和一百部知名纪录片列表,供想进一步研究与投身纪录行业的读者参考。
如果说电影给我们的影响是更直接、更快速的,那纪录片则是更内化,更深远的。
我们不仅是一个镜头外的旁观者,更是镜头里这个社会的参与者,生活的同行者,文化的传承者,我们透过纪录片理解这个世界,更是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或许,这本书能够开启你对纪录片的向往和追随,或许,这个世界少了一份无情,是因为多了一个记录的你。
连岳最近出了两本新书,点击以下两张图片可以购买。
▼ 点 阅读原文, 购买《牛津通识读本:纪录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