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看到这样一个新闻:
在四川一个婚礼上,新娘子四岁的儿子,拿着话筒站在新人面前,哭着对新郎放狠话,说:
如果你敢欺负她,等我长大以后,就收拾你。
小男孩一句话,不仅让新娘子当场哽咽,连场上的大半宾客也感动落泪。很多网友都评论这位小男孩说,在用最奶的声音放最狠的话,可爱又懂事。
但这件事也一度引起了很多博主讨论,不少人一致认为:
一个四岁的孩子,却在这个年龄,就要去承担如此一种负责任、保护家人的感觉,而且这种懂事还得到这么强烈的追捧,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
对此,我也深感赞同。
实质上,一个尚年幼的孩子,就要像个懂事的小大人一样,去保护家人的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亲子关系的倒置」。
什么叫亲子关系的倒置?
在此,我先讲一件印象特别深刻的事。
很多年前,我在广州电视台参加某个节目。在节目过程中,一位小男孩的妈妈,她的发言引起了一片轰动。这是一位明显情绪化的母亲,她拼命地跟大家讲我儿子虽然才八岁,但对我特别好
而当主持人问,孩子对她怎样一个好法时,这位妈妈一口气就列举了以下三点:
① 无论她做什么,孩子永远都能够理解她。
② 孩子一直都会奋不顾身保护她。
③ 自己的所有痛苦,都可以向孩子诉说,并且孩子总是能接住她。
当这位妈妈把儿子夸奖完后,现场上的很多妈妈,都在猛烈地鼓掌,掌声也非常的真诚。但在阵阵掌声中,我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幕:
一边是有八岁孩子的妈妈,非常情绪化;另一边是八岁的小男孩,体型很单薄,但脸上显然透露出过于懂事的神态。
这样的对比,不仅让我非常心疼这个小男孩,还产生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男孩和他妈妈的角色,明显颠倒过来了。
这种现象,其实就是亲子关系的倒置
即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变成了孩子,孩子变成了父母,或者说父母变成了小孩,小孩变成了大人。
就好像这一对母子。
8岁的儿子永远都在理解妈妈的一切,永远都要承接妈妈向自己吐露的任何痛苦。甚至他还成为了妈妈的保护神,不得不负起本不该他这个年纪要负的责任。
要知道,八岁孩子的注意力,本不止于此,而今却要如此全身心去关注母亲,付出的代价就是:他被迫压抑了本能的童年状态。
孩子为什么成了父母的保护神?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孩子成为父母的父母、变成了父母的保护神这种现象呢?
在这,我想具体提出两个原因。
首先,亲子关系的倒置,其实涉及到一个权力的问题。
在中国的很多家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谁权力大,谁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脾气但很明显,孩子的力量通常最小。
而又加上我们社会崇尚听话文化,所以孩子在小时候不仅没有权力,还必须乖巧懂事,把自己的攻击性都收敛起来。因此,就会造成这样的现象,一些家庭的小孩,往往是个懂事的小大人。
我记得后来跟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谈话时,就发现了原来在她的家里,一直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家里的每个人是孩子时,都是懂事的小大人。这位女士在小时候,也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可以说,这简直就是很多家庭的写照:
年龄越大,力量越大,权力越大,越肆无忌惮;
年龄越小,力量越小,权力越小,越依头顺尾。
其次,父母只允许自己表达负能量,而孩子只能表达正能量,也是造成亲子关系倒置的一个原因。
太多人有过这样一种感觉: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没有过一句夸奖,永远都是批评。
其实,这就是父母一直向孩子表达负能量。
我想起一位来访者,他讲自己做过一系列可怕的梦,大都和厕所以及粪便有关,其中有个经典的梦是这样的——
他和妈妈在家里,房子里到处是粪便,妈妈坐在马桶上,对着他滔滔不绝,不断跟他诉说对人生的不满,对周围所有人的不满。
对这位来访者来讲,这个梦的基本隐喻就是:妈妈无所顾忌地向他释放负面情绪,导致他心里没有一点干净的空间,充满了妈妈的坏情绪。
如此一来,妈妈就像个爱哭爱闹的小孩,而他的坏情绪却无处表达,也没人承接,完全被压抑起来,看起来就像个不动声色的小大人。
关系倒置带来的伤害
然而,如果总是孩子在容纳父母的坏情绪,小小年纪就成了懂事容忍的小大人,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不容小觑。
这样的孩子,成长路上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① 总是以大人的感受为中心,容易失去自己的感觉。
如果孩子在很幼小时就发现,自己只能围着父母的感觉转,而当有自己的感觉时,可能会遭到训斥和破坏。
这种情形下,就算父母没有明确强烈要求,孩子可能也会出于恐惧,依旧围着他们转,不能够安心待在自己的世界里。
并且,他还会觉得这个世界非常的沉重。在他心里,也许背负着一个沉重的母亲,也许背负着一个沉重的父母,甚至背负着整个沉重的家庭。
跟这样的小大人打交道时,会深刻感到:
他们本能地总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甚至当别人的感觉和自己的感觉发生冲突时,会第一时间就放弃自己的感觉。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比对自己的感觉还要敏感——这也是形成中国式好人的原因之一。
② 轻易形成“我真差”的自我定位,陷入抑郁、无助之中。
年幼的孩子,有时会分不清想象和现实,无法估计自己能力的高低。
而如果父母总给孩子传递这种感觉:我有一个重大的问题,需要你帮助我,需要你帮我化解。 作为尚未具备现实检验能力的孩子,当然会觉得义不容辞,觉得我一定尽全力去帮你。
但成年人的大问题,塞到孩子的幼小心灵中,会导致这种情况:
孩子毕竟是孩子,当他们的确做不到时,可能会产生一种“我什么都做不了,我真差”的感觉,陷入到无助和自责的情绪中。
甚至,孩子自身的容器功能也可能被撑破,无法消化自己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学业压力。
③ 从小成为妈妈的虚假伴侣,长大后很难进入亲密关系。
在一些家庭里,男孩可能会感知到,在妈妈的眼里,自己比父亲重要。这也许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比父亲厉害,有一种骄傲感,但其实也会导致一个问题:
成为妈妈的虚假伴侣,就失去了自己的真正角色,也失去了自己作为孩子的稚气。
我有位男性来访者,在他很小的时候,和妈妈紧密连在一起,可以说是到了共生的程度。甚至后来他就深切感到,自己其实是被妈妈当成丈夫来对待。
原来妈妈是想支配自己的丈夫,但已是成年人的丈夫,很轻易就逃离了难缠的她,导致她缠丈夫而不得,只能转过身来缠自己幼小的儿子。
但是,这位来访者在很小的时候,就深知自己是一个劣质的替代品,这让他非常难受。甚至,这还会严重影响到他以后的亲密关系。
维系好的亲子关系

的三条路
在上文,我具体分析了亲子关系的倒置形成的原因以及危害。
按理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即在一个家庭里,大家是重情感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大家都感到有一种基本平等的感觉,这才是好的亲子关系。
当然,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讲,这可能有些理想化。
因为对很多父母来讲,自己本身从小就被要求做个懂事的人,从小都是独自承受焦虑和化解负面情绪,怎么可能做到如此尽善尽美呢?
但在此,我还是想提出3个可尝试的方式:
① 我们需要明确清楚,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当父母的,如果能在内心澄清这一点,自然会给孩子传递一种感觉:
大人的事情是大人的事情,孩子你做孩子就好了。
甚至,有时候一些问题的确解决得不够好,也依然能做到让孩子明白:这是大人身上的担子,是大人的焦虑,并不希望你们来帮大人化解。
当尽可能做到这一点,尽可能把大人的责任担负起来时,孩子才能有一个好的空间,去放心地玩耍,去安心地做自己和发展自己。
② 要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感觉,允许孩子表达负能量。
一个从小只被允许表达正能量的孩子,一个被迫承接父母负能量的孩子,很容易会失去自己的感觉。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第一位男性来访者。自己的感觉完全被妈妈的负面情绪替换了,没有任何自己的情绪显露,像个干枯的人。
而只有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才能成长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围着别人感觉转的人。
③ 做父母的,尽量去容纳和化解孩子的焦虑。
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比昂讲过这样一句的话:关系的实质,是谁制造焦虑,谁容纳焦虑。
弱小的孩子,认知各方面尚未发达,自我也还没完善。因此,在很多时候,他们只会制造焦虑,但是化解不了自己的焦虑。
比如,一门考试不及格,他们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违反学校规则,他们可能会为要受惩罚这件事感到恐惧。
这时做父母的,可以先给孩子传递一种感觉,你的情绪是被允许的,如果你接不住,你可以找我,我来倾听和承接一些。
如此一来,孩子的情绪一部分流动出来,给到父母一起消化,他自己就会好受一些。
但我们的家庭中,反而常是父母制造焦虑给孩子,但幼小的孩子接不住焦虑,只能挨着。所以,如果真想爱孩子,请不要向孩子传递太多焦虑,并请容纳化解孩子的焦虑。
这才是一个好的亲子关系。
-END-

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说这句话的人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对人性洞察深刻,敢说真话,直戳要害。
可能你也猜到了,他就是武志红老师,今天特地向你推荐他的同名公号【武志红】
这人世间最难的事,其一就是搞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
武志红老师研究心理学已经超过25 年 了,他每一次心得分享都令人眼界大开。他的文章,能带给你真正有用的心理学。如果你也对「自我探索」有兴趣,推荐你关注这个心理学公号。
武老师给新朋友们准备了一份大礼包:
点击关注【武志红】回复「我来了」,免费领取「成年人必备的十五堂心理学课」,带你重新认识自我。
下面是他们平台的原创文章
▼推荐给大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