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前两天,又又又又有一个孩子因为被父母揪进了派出所,而上了热搜第一名。这是怎么回事呢?江苏南通,一个10多岁的男孩要去同学家玩,不好意思空手去,偷拿了父母100块钱买礼物。父母发现后,拉着孩子到派出所,要求警察把他抓起来。
我们几个讨论的时候,看到热搜下面一片夸赞,特别想不通为什么总有人把这个当作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小伙伴莫愁尤其有话要说,大家也一起讨论讨论吧。 
热搜上又又又看到有人
教育孩子教育到警察局去...
作者:莫愁
正文共:3721字 18图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我为什么说又又又又呢,因为类似这样的新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来一次。
有偷拿家里20块钱,让警察把孩子抓起来的
有偷拿大人皮夹10块钱,被带到警局一边哭一边跟民警认错的
还有偷几十块钱买零食玩具,深夜被家长拽到派出所,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家长要求民警惩罚孩子的
有偷10块钱打游戏,家长带他到派出所自首,还写检讨书的
还有偷钱买玩具,家长把孩子衣服打包好了,让他去派出所投案的(意思是去“坐牢”别回来了)
最小的还有5岁的孩子,商场拿走小玩具,妈妈让她去自首的
…………

大家可能也震惊于怎么会有这么多这种新闻吧?而截图的这些,还仅仅是一部分而已。
01
这真的值得效仿?
不知道大家看到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反正我有一种窒息感,更让人想不通的是,这样的新闻,往往是被夸上热搜的,评论里叫好声一片。
新闻里这位警察同志这样表态:父母应该先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对小朋友进行教育,不要总是说犯了错,就让警察叔叔抓你。
没想到,警察同志这么说之后,还有网民质疑警察是不想摊这些小事,是不负责任。
难道警察没有别的事要忙,有义务专门辟出时间替家长教育孩子?一个两个都往那送,派出所不用处理别的事情,改成托管所?
退一步讲,动不动把孩子送到派出所的所谓“教育方式”,真的值得鼓励吗?这样的做法,能起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吗?这种方式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呢?难道没有更合适的方式教育孩子了吗?
02
警惕过度教育
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第一时间虚张声势推到警察那里去,背后的思维是:我治不了你了,我找个厉害的治治你。
震慑好不好用?好用,而且往往立竿见影。
虽然从新闻视频看,每次接待的警察对孩子的态度都很温和,也是以开导教育为主,但是光是派出所这种庄严的场合,父母“我今天就要把你绳之以法”的架势,孩子早就被吓得屁滚尿流了。
很多画面里,孩子是已经吓到话都说不完整,一边哭一边颤抖,这么吓一场,看似孩子短期内不会“偷”东西了,但是,到底在孩子心里埋下的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到底把孩子拉回来了,还是把孩子推得更远了?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作家聂绀弩,曾经这样回忆过恐吓为主的家庭教育对自己的影响:“鸡毛帚教育的结果,是我的怯懦,畏缩,自我否定。从小就觉得人生天地之间,我不过是一个罪犯,随时都会有惩戒落在头上……曾有过许多事业的机会,都由于我的孤僻,无助,怯懦而失掉了。自己无出息不在话下,不也有许多是母亲的鸡毛帚的功劳么?”
一个小女孩把学校的玩具拿回了家,家长想给孩子一个深刻的“教训”就送到了警察局,贴上了“标签”——你现在就是小偷。警察都连连劝说,你这样不是小偷,只是还不懂。
我不是说父母不该管,而是说父母的反应,需要跟孩子的行为严重程度相称
比如,你不小心在地铁里踩了别人的脚,对方语言提醒是正常的,你道歉也是应该的。但如果对方暴怒跳起来说:“你今天踩了我的脚,明天不得捅我几刀?”然后,拽着你要扭送到派出所去,那这个就是不相称的。
拿之前的例子说,小女孩可能懵懵懂懂,只是喜欢一个玩具,物权意识都没有那么明确,稀里糊涂就把学校的玩具带回家了,教育和重视是对的,但恨不得把“偷”字贴在孩子脸上游街示众,那就是不相称的。
有些孩子虽然已经10岁了,拿了家里10块20块钱去买玩具,但很可能只是一念之差。孩子没有赚钱能力,但有用钱的需求,父母有责任监督和指导用钱,而不是直接扣上小偷的帽子,把孩子推到警察局。
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也是同样,要警惕度教育
心理学上有预言的自我实现” 这个概念,指预言本身是假的,但因为被说出来,被相信,就成了真的。如果不就事论事,给孩子贴标签,甚至做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对孩子不公平,对父母来说也很容易用力过猛动作变形。
03
别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糟糕
钟南山传记里提到过,他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学期,妈妈给他的伙食费,他没有交给学校,自己留下了上街买东西吃。妈妈后来想起来,给他的伙食费应该有富余但剩下的钱并没有交给大人,就去问他,他的第一反应是撒了谎。
妈妈从学校得知实情后,并没有过多责备钟南山,只是对他说了一句:“你这么做是不诚实的。”钟南山的父亲也只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南山,你自己想一想,像这样的事应该怎么办。”
钟南山后来回忆,父母没有打骂惩罚他,但这些话,已经足够让他深深地反省,体会到每个人都得为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负责。

如果照着要震慑孩子、严加管教的思维,钟南山父母的反应是不是太“小”了,是不是太纵容?相对于偷了几十一百就要送到派出所的那些家长,钟南山的父母是不是太不作为了?
其实,真正的教育,往往没有必要那样用力过猛体现在跟孩子相处的日常里,在举手投足中。真正了解孩子,跟孩子有足够充分的交流,日常行为已经给孩子做出过正确示范的家长,知道怎么举重若轻,就已经能解决很多问题了。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而当父母动不动把孩子的小错上升到不可饶恕的错误,到了要扭送派出所“自首”的地步,首先就是否定了孩子的价值,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一个很糟糕的人,短期内看似有效果,但是长期来看,当孩子脱离了父母,他就失去了自律和自我管理的根基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里所说,孩子缺少自律,未必是因为父母管教不严。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常受到严厉的责骂和体罚,即便小有过错,父母也会怒不可遏:辱骂、威胁、恐吓、掌掴、脚踢、鞭打、拳击,可谓花样翻新。
这样的教育方法只会起到负面作用,因为它本身就违背了自律的原则。没有自律原则作为后盾的管教,不会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04
如何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
简单粗暴常常会走上教育的歧途,而就事论事、不贴标签、直面问题、分析需求,解决问题,让孩子有正确的“路”可以走,才是真正的教育。
孩子偷钱,是初犯还是屡教不改,是年龄很小还是已经懂事,无意的还是有意为之,是有很大不同的。
如果孩子小,要分析原因:是为了吸引注意力?还是羡慕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是有需求不敢跟家长说,还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随着长大慢慢告诉孩子,钱财和物品的归属权是什么,别人的东西未经允许不能占为己有,这是基本的社会规则,要确认孩子懂得规则。错了,就事论事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允许的,以后要引以为戒。
如果孩子已经是懂事的年龄了或者明知故犯,那么背后累积的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和需求。
比如,这位最近上热搜的孩子,偷100块钱是因为想去朋友家做客,不好意思空手去。表面上看是对钱的需求,本质上是孩子希望遵守正常的社交礼仪。
遇到这种情况,比起扣上小偷的帽子,堵上沟通之门,更重要的是想一想。
他有没有跟父母提出过自己的想法?如果他没有,为什么没有,是不是因为惧怕父母,已经没有正常的沟通渠道?作为家长能不能正视这样的需求,找到更合适的处理方式呢?
比如,有合理可支配的零花钱让孩子满足一些基本需求;
比如,从家里挑选一些东西,或者动手做礼物送给朋友;
比如,让孩子试着通过劳动赚取一些零花钱。
最后,还可以跟孩子沟通,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就弥补错误达成一致意见。
如果堵死了别的路,最后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时,又正义凌然做出大义灭亲的样子,这不是教育,这是“我怎么会有错,错的永远都是孩子”,也同时放弃了家长作为孩子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05
写在最后
网民为什么会支持家长动不动把犯了小错误的孩子送到警局的行为?因为大家往往会脑补:一个熊孩子偷鸡摸狗,父母大义灭亲,送到警察局,一通教育,改过自新,正义得到彰显,一切皆大欢喜。而不把孩子送到警察局的家长是什么样的呢?他们会纵容自己的孩子,从小偷针,长大偷金。
其实管教孩子,不等于只有把孩子送到派出所这一条路,都靠放大招来解决问题,未尝不是一种“懒”和“想当然”。
很多年前,伟人就说过,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没有比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间更为内部的关系了,父母应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最贴心、最值得信赖的人,不要动不动把人民内部矛盾变成敌我矛盾,把孩子推到对立面,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
希望这样的社会新闻越少越好。
更多好文,请关注标星公众号,输入关键词,或搜索历史记录提取,如果觉得有帮助,请帮忙转发给更多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