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于泓洋《让媒体解困的“解困新闻学”》
在面对传统新闻对于社会问题的揭露时,你是不是经常感到无力且焦虑?正如普利策奖获得者 Tina Rosenberg 所说,传统新闻只是用令人信服的细节列出了问题,却不去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似乎就等待着外星人来解决它们。
正因如此,《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David Bornstein 于2008年提出了解困新闻(Solutions Journalism,简称SoJo)的概念。他指出,解困新闻致力于解决问题而并非只是发现问题,它将新闻报道的内容从“what”层面转移到了“how”层面,不仅揭露问题,而且说明“如何才能变得更好”,解困新闻倾向于报道那些对社会问题做出了成功或失败回应的事件,也就是回答who is solving what and how(谁正在解决什么社会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此外,解困报道不仅关注什么方案是有效的,而且会基于证据和事实来说明该方案如何有效以及为何有效。
总而言之,相比于传统新闻对于社会问题的揭露,解困新闻更关注的是这些社会问题是如何被成功解决或者为何没有被成功解决,由此希望提高读者参与具体社会问题解困的行动力与决策力。
比如,《密尔沃基哨兵报》2013年一篇关于当地慢性精神健康问题的报道中,记者首先分析了密尔沃基的问题和当前失败的解困方案,接着选择了具有类似问题但却成功解决的休斯顿,详细介绍了休斯顿市采取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查找病人精神健康史、危机训练等),展示了问题成功解决的过程。最后,记者通过两市实际情况的对比,探讨该方案在密尔沃基推广的可能性。同时借在两地均有工作经验的Kriewaldt之口,道出这种方案在密尔沃基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原因。
具体而言,解困新闻所运用的案例可以分为三种:问题案例、行动案例和效果案例。问题案例是指通过描述某人的经历或一些事件来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一篇报道通过回顾Alfonso Gomez因误判而入狱的案件,引出因证人指认错误而带来的误判问题。行动案例主要指问题解决者的解困方案在受困者身上的具体应用,如记者通过描述负责保健组织(Accountable care organization)对患者的帮助以介绍获得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的具体方法。效果案例主要指最终带给受困者的具体变化和影响,如通过学生成绩进步的案例来证明新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于泓洋. 让媒体解困的“解困新闻学”. 新闻记者, 2016(20161): 50-55. https://www.1xuezhe.exuezhe.com/Qk/art/601244?dbcode=1&flag=2
牛光夏. “解困新闻”的精神实质.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121/c392644-26423464.html
David Bornstein与几位记者共同发起的旨在推广并训练解困新闻报道的“解困新闻网络”(Solutions Journalism Network):https://www.solutionsjournalism.org/
乐平基金会发起的解困式报道推广项目:http://www.lepingfoundation.org/thinking/index/problem-solving-report
乐平基金会公众号“乐见岛”上对于解困式报道的介绍,同时乐见岛上也有许多解困式报道作品可参考,比如《度度客:将群募带进台湾校园》、《空气净化器也可以很便宜,这家科技公司说出了真相!》等
目前,在国内精神健康领域仍旧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比如:针对精神疾病的偏见与污名普遍存在;精神健康专业从业者稀缺;精神疾病与贫困问题交织;弱势群体遭受着更加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精神疾病患者人权缺乏尊重;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的揭露固然重要,我们在过去几年里也已经看到过许多关于这些问题的优秀传统报道,但相比于问题揭露所产生的无力感,我们更需要的是知道该如何解决它们,在世界上的哪个地方有谁正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是谁,他们做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如果成功了,那他们的经验是否可以移植到其他地方,如果失败了,又是因为什么,以后该如何避免这些失败的原因。
举些例子:
精神病患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许多困境,比如来自社会的歧视、需要照顾患病父母的需要、缺乏来自患病父母的情感支持等等。因此,为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给到他们更多的社会及情感支持,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发起了CAFF项目,通过营会的形式提供心理教育、团体活动、亲子活动等,并通过开展培训的方式促进国内精神卫生服务向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
CAFF花园项目联手丹麦文化中心举行的儿童音乐节
相比健听群体,听障群体往往面临着更多的精神心理困扰,而且更难以获得精神心理服务。因此,香港中文大学施婉萍及麦颖思教授团队发起了“无声世界:聋人精神健康计划”,通过资料库及工作坊,让聋人对精神健康更深入理解,同时加深有关专业认识对聋人精神健康需要的认识。项目内容包括:(1)开展精神健康知识普查,了解聋人对精神健康资讯的认知;(2)建立一个具备手语双语的心理健康资料库,同时为聋人提供简短网上心理健康评估;(3)为聋人和公众人士提供一系列精神健康工作坊;(4)为聋人提供说书人培训,透过六节训练,提升聋人的身份认同感及精神健康;(5)针对从事精神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聋意识工作坊,给予基本手语教学、聋人文化介绍及分享。
香港中文大学施婉萍及麦颖思教授团队
http://socube.cuhk.edu.hk/zh/fundedproject/enhancing-mental-health-of-the-deaf-community-in-hong-kong/
在中低收入国家,专业的精神健康从业者往往非常稀缺。比如,在津巴布韦只有12名精神科医生,在人力资源如此稀缺的情况下,该如何提供精神健康服务?Chibanda医生作为津巴布韦仅有的12名精神科医生之一,在当地发起了“友谊长椅”(The Friendship Bench)项目,通过“任务转移”(task shifting)的方式,在当地社区招募素人志愿者,为其进行基础的精神健康知识与技能培训,然后由这些经过训练的素人志愿者,为当地社区提供最基本的精神健康服务。研究显示,“友谊长椅”项目可以显著改善当地居民的心理健康。

Dixon Chibanda医生在TED上的演讲:Why I train grandmothers to treat depression
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参观“友谊长椅”项目

也正因如此,我们发起了“精神健康解困报道网络”,旨在报道国内外对于精神健康领域社会问题的解困方案——何时何地由谁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解困方案,此人是谁,此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此人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又分别因为什么。
我们既需要关注解困方案,也需要关注那些提出方案的解困者的故事。
精神健康解困报道网络(一期)将试运行一个月时间,将聚焦目前国内精神健康公益领域较为关注的精神疾病污名化问题及其解困方案,网络成员会采取工作坊及共学的形式共同探讨上述议题,呈现问题,锁定解困者及其解困方案,横向比较,进行写作,讨论修改,最终各自完成一篇关于精神疾病污名化问题的解困报道。
第一期主题
精神疾病污名化问题解困
这一个月(三月份)的时间进度将如下安排:
三月第一周:将开展破冰,并采取工作坊的形式对于精神疾病污名化问题进行定义及呈现,举例目前国内外已有的解困方案。
三月第二周:网络成员需各自进行资料检索及搜集(一手及二手),锁定准备报道的解困者及其解困方案,在集体会议上将采取共学的方式对各自锁定的解困者及其解困方案进行展示及初步分析,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撞车,然后,大家会共同就所有这些解困方案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各自利弊。
三月第三周:在第二周资料检索及组内讨论的基础上,完成解困报道写作(小篇幅),集体会议上会开展共读,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三月第四周:完成报道修改工作及发表。
一期网络为项目试运行,仅持续一个月时间,一个月写作完成后将就地解散。
在试运营基础上,我们会对该项目进行优化,未来将会聚焦:精神健康与贫困问题解困、资源欠发达地区精神卫生服务递送问题解困、精神健康公平性问题解困、精神健康伦理及权益保障问题解困、流动及留守儿童精神健康问题解困、城市务工人员精神健康问题解困、精神健康人力资源匮乏问题解困、精神疾病知晓度问题解困、性别少数群体精神健康问题解困、高压职业从业者精神健康问题解困、孕产期精神健康问题解困、空巢老人精神健康问题解困、儿童精神健康问题解困、城市规划与精神健康问题解困、高校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解困……等等议题。
同时,我们也会加入更多选题上的自由度,给到网络成员更多自由创作的空间,病开展解困报道写作培训工作坊,以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精神健康解困报道作品。
如您希望与我们开展更多项目层面的合作或资助该项目,欢迎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请于2月19日前填写如下报名表(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我们会对报名材料进行书面审核,并于2月28日前通过邮件形式邀请审核通过者加入一期网络。
一期网络负责人
姚灏
心声公益创始人,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硕士,目前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住院医师,主要关注社会精神病学、社区精神卫生、全球精神卫生、医学人文和医学教育。
欢迎加入网络
让行动的力量被更多人知晓
心声公益(英文名:Mind China)是一家关注精神卫生的青年公益组织,由来自哈佛、哥大、UCL、复旦、华政等高校的同学发起成立,我们致力于以社会创新与青年力量,提高公众精神卫生意识,促进精神病人社会融入,推动中国精神卫生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