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摇曳Flicker
首发公号:未来电影局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
今年的网飞,实力赚翻了。
剧集方面,《鱿鱼游戏》拿下全球市场,登顶爆款;
电影方面,今年年度最佳预定在即。
这部下一个《爱乐之城》,终于出现了——

倒数时刻

Tick, Tick…Boom! 

导演: 林-曼努尔·米兰达
编剧: 史蒂文·莱文森 / 乔纳森·拉森
主演: 安德鲁·加菲尔德 / 亚历山德拉·希普 / 罗宾·德·齐泽斯
上映日期: 2021-11-10(美国电影学会电影节) / 2021-11-12(美国) / 2021-11-19(美国网络)

片长: 122分钟

豆瓣8.3,连续蝉联多周口碑榜第一。
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片提名、音乐/喜剧片类最佳男主角提名。
无数人把它称之为下一个《爱乐之城》,更是今年奥斯卡最佳的种子选手。
影片改编自美国剧作家乔纳森·拉森的同名自传体音乐剧。
单看这个名字,或许你会有些陌生,但是拿出乔纳森的“实绩”,却足够令你瞠目结舌。
他的音乐剧《吉屋出租》不仅斩获了普利策戏剧奖、戏剧届的“奥斯卡”托尼奖、奥比奖的重要奖项,还在百老汇演出了超过5000场。
更是在全球巡回演出12000场,被改编成了多种语言。
直到2021年,仍有中国的大学剧社对其进行改编复排。
作为乔纳森·拉森的传记电影,你或许会以为导演一定会对这部《吉屋出租》肆意书写。
但事实上,《倒数时刻》则将镜头聚焦在了拉森创作音乐剧《傲慢》之上。
并且也选择了一个足够小的切口——拉森在创作这部音乐剧的一支关键歌曲时,遇到的思维瓶颈。
创作瓶颈,大概是每个以贩卖灵感为生的人都不愿意遇到的境况。
但从戏剧性的角度上来讲,过于个人的、隐秘的焦虑,其实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故事性,也并不适合需要表现力的音乐剧电影舞台。
但是《倒数时刻》巧就巧在将叙事“繁化”,拆分了时间线,将拥有了舞台之后的拉森、拉森的倒叙回忆交叉剪辑。
与此同时,导演还选用了录像带老照片的视效,制造出了一种“伪纪录片”的质感,成功地为观众们赋予了客观、冷峻的“电影眼睛”。
观众们就像是坐在监视器身后一样,默默走进拉森的生活,观看属于他的辛酸和无奈。
《倒数时刻》源于《吉屋出租》ip打出的“天下”,却并没有仅仅限于一场舞台复刻。
而是继续深耕电影的叙事,让观众不仅仅看到了一部精彩作品的诞生,更是感受到了艺术精神的传承——对所爱之物的无限热情、对有才之人的怜惜。
这也是许多传记片没有触碰到的地方。
观众们知道结局,却并不知道拉森会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或就此走向万劫不复。
这种期待,也恰恰可以剖开历史或者外界赋予拉森的一切“盖棺定论”式的光环,支撑着观者咬文嚼字,感受音乐的表现力和歌词的韵律之余,体会拉森人生的真实与张力。
那么,什么是拉森人生中的“张力”,或者说戏剧性呢?
事实上,《倒数时刻》可以从一部完成度较高的音乐剧电影,变成一部“佳作”的首要原因,就是拉森人生的悲剧性色彩,为电影带来的戏剧性。
拉森的巨著《吉屋出租》在世界范围内都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甚至开启了摇滚音乐剧的潮流。
但是他本人却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荣耀和利好。
恰巧在《吉屋出租》的前一晚,拉森因为突发疾病而逝世,年仅35岁。
相比于普通的美,或许将美破坏掉才更具有震撼力。
所以拉森的命运,和梵高等一系列怀才未遇而抱憾终生的天才故事一样,令人唏嘘,却总是被广为传颂。
在《倒数时刻》中,这种遗憾被更加具象化,具象为了真正滴答作响的、代表着生命倒数时刻的钟声,和拉森逃不出的30岁年龄焦虑。
拉森的痛苦来源很简单。
他符合天才们的“不走寻常路”,也有自我毁灭式的英雄主义情结。
他既想拥有艺术的成就,又想拥有“面包”和世俗的美誉。
这点并无过错,因为每个时代,有游吟诗人,也需要靠才华吃饭的人。
但拉森非常喜欢用年龄为自己“设限”。
他总是强调,自己的偶像桑德海姆在27岁就几乎凭借《西区故事》“封神”;
而自己在30岁的关口依然碌碌无为,甚至创作不出一部音乐剧中的一首歌曲。
拉森的这种年龄焦虑,就是“早熟意味着早衰”——
人的成长,理应是恒定并有规律可循的,然而天才却提前预支了早慧和成熟。
在一段时间过快的成长之后,个人成长的停滞,必然会带来无限的落差,以及对理想主义的冲击,投射到许多观众身上,也足以成立。
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倒数时刻》电影连接观者的另一条纽带。
电影中的人在演自己的故事,而戏外的观众,则在想自己的心事。
观众们看到拉森陷入迷茫、自我否定、人生的低谷和痛苦之中的时候,或许会进行自我投射,也或许会从拉森的挣扎、反抗、放飞自我,获得桑老爷子的认同中得到救赎。
影片力图展现一个立体的拉森,他是才华横溢的天才;
也是会深夜emo,付不起水电费,陷入焦虑的普通现代人。
他是随手就可以写出脍炙人口曲调的浪漫创作者,也会不在意女友和朋友,将所有刺都扎向了亲近的人。
他自我防备,自我怀疑,却又自我陶醉,极度自恋,却又极度自卑。
安德鲁·加菲尔德沿用了舞台的表演方式,在《倒数时刻》中恰到好处地呈现了拉森的年轻的活力亢奋、激情,以及灵感退去后的卑微。
而拉森现实中的悲剧命运,也为加菲出演的“意难平”电影再添一部。
不得不说,在2014年告别超级英雄之后,渐渐将工作重心从银幕转移到舞台上的加菲,在百老汇的舞台上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除了帅气又有活力的转型后的加菲,张力十足又不失文化气质的音乐,《倒数时刻》的另一看点,莫过于戏里戏外三位天才的人生经历形成的互文。
执导《倒数时刻》的林-曼努尔·米兰达(以下简称“林聚聚”在当代音乐剧圈子里可谓是当之无愧的顶流。
28岁时,就凭借大学的时候创作的音乐剧作品《身在高地》获得了托尼奖;
2015年又创作出了现象级音乐剧《汉密尔顿》获得了大满贯,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都为这部音乐剧背书。
现在的林聚聚,又参演并指导了多部音乐剧题材的电影。
2020年就已经以4500万美元的片酬位列福布斯公布2020年“全球收入最高男演员”榜单第七名。
而对于林聚聚影响最深的艺术启蒙,就是上文提到的,拉森的男神和缪斯——桑德海姆。
虽然看起来,林聚聚的从艺之路简直如同开了外挂。
在40岁前,就已经达到了拉森终其一生都没有预见的“名利双收”,以及绝无仅有的艺术成就。
但是了解一个创作者遇到瓶颈时的焦虑,怀才不遇的愤懑,必须要“身在此山中”。
因为在林聚聚成名之前,也必然经历过无数个“拉森式的夜晚”。

《汉密尔顿》因为将嘻哈音乐带入音乐剧领域这一突破,而名声大噪。
其成名的时间,和《吉屋出租》成功的时间,也高度重合。
而染指摇滚、电子以及社会中的少数群体的拉森,在创新以及实验戏剧方面的思想,对艺术和前瞻性和理解力,与林聚聚本人几乎是100%的同步率。
“林聚聚”在本片中客串了一个厨师
所以,观众们才可以在《倒数时刻》中看到一个鲜活的拉森,通过林聚聚极具风格的音乐创作,感受拉森跃动在镜头下的灵感。
所以《倒数时刻》中滴滴答答的钟声,是生命的倒计时;
更是拉森与自我和解,取得自我突破,让传承灵魂的作品盛放的时刻。
而在《倒数时刻》电影上映之后的不久,2021年11月26日,两位天才的缪斯,斯蒂芬·桑德海姆也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寿终正寝,享年91岁。
这种戏里戏外的巧合与戏剧性,不得不让人感叹戏如人生,一遍又一遍地再参与和见证历史。
诚然,作为林聚聚的处女作,《倒数时刻》也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
比如成功的“视听”,只做到了“听”。
视觉层面则依然过于“塑料”,布景扁平,调色过于鲜明;
刻奇的符号堆砌也有很多,创新的非线性叙事也有待打磨。
甚至在音乐方面,也有旋律“不够抓耳”,平庸的歌曲太多,过于风格化的质疑。
但《倒数时刻》仍然具有突破式的意义。
这部电影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吉屋出租》,呈现出了令人喟叹的包容,用多远的价值观。
年轻的热情和能量,以及“全敞式”、“参与感”的实验,就像是毕加索的涂鸦作品一般,让潦草自成一体。
用剧本、演员、音乐和叙事方式共同的感染力、自信和热情,在寒冬中盛放,成为2021年末最为独特的惊喜。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