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关注她,甜一下 ↑↑↑

这本来应该是一个被传为美谈的商业故事。
深夜凌晨的街头,北方大规模降温,寒风凛冽,体感温度至少零下四五度。

某航空公司一位白金卡旅客,深夜路过这家公司的基地的时候,看到一名穿着夏装制服的空姐,蹲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蜷成一团。
当下他就拍了张照片发给这家公司的领导。
不到24小时,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就连夜被拉到北京。穿着衬衣西裤,感受了一把深夜街头灌西北风的特别体验。
事件过后,这家航空公司所有一线员工都获得了一件羽绒服。

听起来是一个大团圆结局:
一封邮件直达天听,男性高管集体罚站。没有比这中事件更能展示企业体恤员工的姿态了。
但问题在于,“空姐受冻,高管受罚”这种事怎么看都是治标不治本。

这一次领导和大众看到的是北京街头的一幕,那穿着制服站在十二月份的乌鲁木齐,一月份的东三省,站在舱门口迎宾,单手拉舱门的其他空乘人员呢?

空姐制服单薄,真的只是因为高层平时无法体会基层员工的感受吗?
这明明是一个职业女性所面对的所谓“着装规范”的问题。
空姐制服:被强制要求的性感
事实是,制服、短裙、丝袜、高跟鞋,空姐这一身僵硬、难受还不抗冻的标准打扮,与她们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几乎毫不相关。

每天在狭窄的机舱里辗转腾挪,无论是弯腰还是抬手帮乘客举起来20寸的行李箱,她们随时都要小心走光。

高跟鞋就更不用说了,长时间穿高跟鞋站立,让很多人都落下了职业病:脚趾受损,静脉曲张。

可以说空姐制服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完全不够人性化,舒适性差、实用性也差。

在互联网上,关于空姐制服是否需要改良的辩论中,反对派最常见的论调是:

空姐作为服务业里较为特殊的群体,除了飞行安全等工作之外,还要担任形象大使。
就这一句话,全世界的空姐们完全被“形象”架起来了。
每次亮相时,不论在什么场合出现,都要妆容精致,高跟鞋丝袜丝巾一都不能少。
大部分航司的空姐,冬天也要穿的单层丝袜和冰丝丝巾,一遇到起风天,贴在肉上能冰得人鸡皮疙瘩不断。
在执飞航班、从住所或酒店往返机场时,能够凸显好身材的短裙制服,更是万万不能脱掉的,谁让她们是门面呢?
航空公司的要求,甚至到了有些变态的程度。
空姐绝不能将制服与个人衣服“混搭”,秋装冬装换季也得听从公司的安排,完全不按时令天气走。
执飞落地后遇到降温也好,酷暑也好,再极端天气也得穿着短式制服硬抗。
——都是为了公司的形象。

于是才有了我们开头的那一幕——寒风中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
穿成这样,空姐们并不开心。
在全球航空公司做过的民间小调查中,空乘对工作的三个设想愿望,排在第三位的就是:不用穿制服上班。
这也从侧面显示出空乘人员内心看法:压根没人稀罕当什么门面,自己穿着舒服,工作方便才是硬道理。
到如今,坐飞机早已不是什么高端奢侈享受,只是一件极其普通又平常的事,空姐这个职业也早该破除刻板印象,何必一定要强人所难,非得穿成那样?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乌克兰的一家航空公司。

为了让空姐制服回归正常轨道,这家家航空公司率先打响了第一枪,用运动装和平底运动鞋换下短裙高跟。
头发也从一丝不苟的盘发,改成了麻花辫低马尾,这身“颠覆性”造型,不仅穿着舒适随性,干起活来也显得特别“飒”。
也难怪乌克兰的空姐,穿上这身制服后走路带风了。
职场服装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劳动保护物品,设计理念如何也应该围绕操作环境和服务于工作性质。
设计不必要地凸显性别特征,而且演变为一种不容辩驳和质疑的规矩,本身就是对劳动者自由的限制。 
而那些所谓认为空姐代表公司形象,背后潜藏的逻辑其实也很简单:

他们把身旁有身材紧致,打扮精美的女孩走来走去,对你嘘寒问暖,给你端茶送水当做一种享受。
带着桃色目光,肆意地审视和打量着她们。

毫无意外的,因为工作性质和制服的原因,高薪资高颜值的空姐,成为各大航空公司“活招牌”的同时,也经常被当做男性凝视的目标。

在各大男性社区对“空姐”的污名化、色情化的口嗨和调侃,随处可见。
从选空姐必须面容姣好,身材苗条开始,到空姐必须穿着黑丝短裙高跟鞋,再到一提起空姐,就让某些人想入非非。

至此,完整地打造出一条污名化职业女性的链条。

你不能戴眼镜,但必须穿高跟鞋

为着装而战的职业女性,远不止空姐一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职场都不允许女性佩戴眼镜,但是高跟鞋则必须人脚一双。

为此,日本平面模特石川优实在网络上发起了一项 #KuToo 活动。
KuToo的名字起源,借鉴了近两年各国发起的女权 #MeToo 运动。
石川把日语中“鞋子(Kutsu)”和“疼痛(Kutsuu)”相近的罗马音相结合,眼言简意赅的表明要把高跟鞋给职场女性带来的痛苦,翻出来给大众看清楚。
作为活动的发起者,石川在拍摄写真和做礼仪接待时,每天都需要穿着高5至7厘米的黑色“工作鞋”,站足8-12小时。
除了磨到血肉模糊的脚后跟外,脚趾外翻也成了伴随她十几年的职业病。
每当她提出用低跟鞋来代替时,用人方都会以“职场礼仪”“修饰腿部”为由左右闪躲。
背后的潜台词无非是:
你只是患了拇外翻,看官和顾客可是少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啊。
经常硬碰硬的石川,因此还得罪了经纪公司,工资待遇也受到了影响。

痛定思痛后,她在2019年发出了这项网络倡议。
随后,大量遭受过同样痛苦的女性开始加入到转发群体中来,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石川优实的推文获得了近3万次分享。
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日本多家老牌企业把“脱掉高跟鞋”纳入到公司制度改革方案中。
日本航空公司也将空姐的鞋跟高度从“3至4厘米”调整到了改为“ 0-1厘米”,额外还增设了备用的长裤套装制服。
鞋跟是越来越矮,但镜框眼镜这事到现在依然是日本职场一道看不见的性别霸凌高墙。
究竟眼镜具有什么闪瞎消费者的特殊功能,用人方说不出个所以然,说白了也只是因为会影响颜值罢了。
真的很让人纳闷,为什么职场女性自始至终,被人看到和接纳的,都不是她们的能力和意志力,而只是她们的外表?
职场女性的穿衣自由
为“美观、性感”而非实用,这种服装设计法则,哪怕在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口号的运动场上,也从未以专业为考虑前提。
最突出的例子,是女子美式橄榄球,又被叫做“内衣联赛”。

橄榄球运动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男子运动。而女性从进入这项运动开始,就是源于部分男性想要“看花瓶打架”来愉悦自己。
女运动员们身上这几片布几乎起不到任何遮蔽作用,官方宣传赛事就是打着“运动与性感的完美结合”。
运动员之间抢夺,争斗,越是在这种激烈运动的过程中,越是容易走光。

毫无意外,观看比赛的大多都是男性。
但是服装不能提供必要的保护,有时候为了让观众看清她们的脸,甚至要求不戴头盔,参加运动的女运动员们极其容易受伤。
近几年,女性运动员们,都在努力而艰难地发出自己的抗议声。

东京奥运会,德国体操队反对性化的服装,她们决定穿上全身连体服。

因为那样的比基尼三角服装,让她们感觉并不舒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地在展露她们作为女性的身体本身,而不是技术、控制和力量。
有人把这种行为讽刺为保守:这不就是某些中东国家强行给女性穿上罩袍吗?因为不想让她们的性别特征被人看见。
不是的。穿衣不自由的定义应该是:穿多穿少,都是男性说了算。
过度保守是男性为了保护自己的占有欲,过度暴露凸显性别特征,则是满足了男性的观赏和凝视。
这样的保守和性感,都是强制的,来源于外界的意志与看法。
而穿衣自由意味着:女性自己决定自己穿什么。

在今年7月举行的欧洲沙滩排球比赛上,挪威女子沙滩手球队因为拒绝穿比基尼出场,而被欧洲手球联合会处以1500欧元的罚款,理由是她们违反了“着装规定”。

处罚结果一出,不仅是挪威文化和体育部长大呼“荒谬至极”,就连欧洲各地的妇女体育协会也奔走相告,联名呼吁敦促国际手球联合会改变着装规定。

毕竟女性运动员的职责是卖力比赛,而不是穿着比基尼向观众展示自己的身体。
迫于各方压力,国际手球联合会在本月初修改了沙滩手球比赛着装规定,允许女运动员穿着修身背心和紧身短裤参加比赛,但短裤长度不能超过大腿中部。
“手球比基尼”事件最终也以加长了20厘米,这种折中怀柔的方式落幕。
但对于职业女性的着装改革道路,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求。
职业女性,和职业男性一样,是能够在岗位上运用自己的能力承担重任,完成工作任务的出色劳动者。

女性白领们靠自己的思维和智力谋生;

空姐的能力在于为飞机上的乘客提供必要的服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女运动员们展现的是自己对身体的控制能力,突破人类物理极限……

她们不是装点门面的风景线,为了让同事、领导甚至客户感觉赏心悦目的花瓶摆设。


她们有权利拒绝超出工作需求本身之外的着装要求。
请把穿衣自由,还给她们。
文|水杨酸    编辑|浓硫酸

今天的文章来自凤凰WEEKLY旗下的小甜妹:「脱氧核甜」

满天飞的是八卦,真正有意思的是人生
关注甜甜紧跟娱乐热点——
李云迪被抓,至少证明了一件事:
最新综艺电影,挖掘流行文化中的社会议题:
在这里,你也可以读到普通人的故事——人类的悲欢有时候其实也可以相通。
全网爆文,感动无数读者:
我偷看了「奶奶」的日记本,里面藏了一个我从未了解过的奶奶。
追星费钱费力,心力憔悴的女孩终于如梦初醒: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脱氧核甜」(id:SweetReviews),即可阅读上述文章,更多酸甜苦辣,等你发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