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偶然翻综艺节目,结果刷到了一个我追了多年的宝藏节目—《奇葩说》,这档节目开创了国内辩论类节目的先河,旨在寻找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从2014年第一季开播起,播放量从不到1个亿跃升至7个亿,更是带火了陈铭,姜思达,傅首尔等辩手。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我最喜欢的一位辩手—詹青云
詹青云出现在第五季,虽然身上自带哈佛法学院博士,第二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最佳辩手、2018华语辩论世界杯最佳辩手等光环,但节目中太多大神的存在使得她并未在一开始就得到太多的注意。然而,之后她的每次登场辩论都十分精彩,最终在高手云集的第六季当之无愧拿下了全季BBking,网络上仍流传着她在这档节目中的诸多金句。
但在媒体对她的采访中,曾经贷款100万上哈佛的经历让她成了“穷人家孩子逆风翻盘”的典型例子,但其实细看她的人生,每一次成功其实源于开明的家庭教育。
01
学霸不学霸
1990年,詹青云出生于贵州的一个工薪家庭,但和我们想象的“学霸从小就是学霸”的故事不同,上小学时,詹青云一直是班里的倒数。
数学老师用歇后语说“詹青云呀,是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了”;
还有一位老师当着她的面告诉她妈妈:“这孩子将来连高中也考不上的,趁早送去技校吧。”
更有老师直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叫她“笨猪”。
但詹青云的父母很懂得鼓励孩子,当她考试只考了66分时,父亲安慰她说,“六六大顺,6是一个很吉利的数字。”
而母亲的鼓励更加直截了当:“别着急,妈妈能掐会算。妈妈算过了,你到了四年级,就会变成‘好学生’了。”
到了四年级,成绩仍不见起色,妈妈却还是态度轻松:
不用急,妈妈重新算过了,你变成‘好学生’的时间就在初二!”
到了高一,妈妈的预言终于实现了。
为了让詹青云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频繁为她转学,从乡村到小县城,又到省重点中学一共转学了6次,每次都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校、新的同学,很多时候在原本学校拿第一的詹青云转学后又掉到了班里垫底的位置,但这些都被詹青云一一克服,更在转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
不光在学习上,当孩子违反了学校纪律时父亲也是“网开一面”,高中时詹青云因为带了包饼干被教导主任抓到,班主任因为错失“优秀班级”的机会而骂了她两节课,甚至打电话给她爸爸让她退学回家反省,爸爸在弄明白了怎么回事后,一边对老师说要亲自处理,一边在电话里安慰“千万装出一副被批评的样子“,还怕她委屈想不开,中午还悄悄跑来请吃饭。
02
一路逆袭
直到高中时,詹青云才终于逆袭,她的成绩也达到了保送北大的标准,老师告诉詹青云的家长,有了保送的资格之后,就不用有太大压力了。
可谁知后来詹青云却因为一门成绩没有达到A,最终没能达到保送条件,与北大失之交臂,但正当詹青云苦恼时,父亲却开导她说:“没关系,自己考上的才更能凸显实力。
最终她以贵州前五名的高考成绩通过了北大的分数线,但因为北大考古专业当年在贵州没有录取名额,所以詹青云选择了第一年可以灵活专业的香港中文大学。在完成了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硕连读后,北大第三次抛出橄榄枝,想邀请她来免费读博士,詹青云却选择了去哈佛读法学博士,面对高额学费和生活费,她选择了说服自己的母亲替自己贷款100万,供自己读书,一向开明的父母也答应了她的请求。
即使在这样的贷款压力下,詹青云仍可以在波士顿繁忙的地铁上安静的读《庄子》,可见心理是如何的强大,最后她也顺利取得了哈佛的法学博士和美国的律师执业资格证。
03
“非常规”走红
《奇葩说》节目中会辩论的人很多,但为什么詹青云可以迅速走红?不光是因为她渊博知识背后的缜密逻辑,更是因为她的辩论观点中体现出的社会担当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次思考。
正像高晓松所说,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生当胸怀天下、改变世界。而詹青云的人生经历也是充满了社会责任感,她成立过支教老师团队,下到农村普及卫生常识,去甘南高原做环保公益。此外,她还为劳工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并在县政府里实习过一段时间,在她的意识中,一直有着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所以,当她说——
“我为什么把喜欢的东西当作工作来做?常常是觉得这件事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去做的,是重要的。就像我当律师,我可以选择那些高薪的律师工作,我就去大公司打反垄断的官司,动辄几十个亿的官司;我也可以给普通农民工提供一点法律咨询。价值这件事,不一定是由价钱衡量的,前者的选择有很大的价钱,可是它未必更有价值。
当她说——
”让不能者、无能者、不擅长的人也能够得到机会去世界上试一试,让社会不只是看效率,也看每一个人的幸福,每一个国家的成长,也看公平和正义。”
当她说——
“我们最后选择和自己的悲伤和解,而不是忘却。
因为那使我悲伤过的一切,也是我曾经热爱过的一切。”
才那样的情真意切,令人感动和信服。
给家长的启示
1. 爱与尊重
从詹青云的经历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这种鼓励式的教育给了她自信,给了她慢慢成长的机会,也给了她大器晚成的可能。
但做到这点在当今以目标为导向的社会并不容易,我读的第一本真正的育儿书是艾尔菲·科恩的《无条件养育》,当时对书中的观点,“无条件养育之所以重要,因为父母永恒的爱是孩子成长的生命根基,如果以成绩是否优秀或表现是否乖巧作为爱的条件,等于在基因中诱发孩子的病态人格。”
我觉得是理所应当的,自己肯定会做到,但过了几年后当我重新审视自己时,却发现初衷变了,总是不经意间有了对孩子的要求、期待和不允许。
有一次试听兴趣课后,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你在旁边孩子总会看向你,像是在征求你的意见。” 原来我在不经意间成了我最警惕的那类“直升机父母”!
所以那一段时间我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经常性的以小孩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有时出现了问题时会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我希望得到怎样的对待。
而在对于一些事物的选择上,我会先听听孩子的看法,让她说说她为什么想要这个,或者她对这件事是什么样的看法,有时孩子的看法和角度会让我惊讶,渐渐地我发现孩子越来越愿意表达她的看法,独立性也更强了。
我想是我对孩子的尊重,给了她恰到好处的自由,也让她变得有主见,拥有了选择权的孩子,人生才会更加广阔。
就像我在从詹青云身上看到的最珍贵的底气,这份底气,是在爱和包容中长大的孩子才会有的。
2. 扩展阅读的力量
在一期关于忘记悲伤的辩题中,詹青云在辩论的过程当中,论据充分,而且引经据典,《西线无战事》说到《霍乱时期的爱情》再到《美丽新世界》,旁征博引,行云流水,让人不禁感叹她到底看了多少书。
詹青云的知识如此渊博,离不开父母对她读书的尊重。
詹青云从小爱看书,杂七杂八,拿起来就放不下。妈妈发现,花很多钱给她买的书,很短时间就看完了,干脆一到休息日就把她放到书店里。到了寒暑假,更是不限制她,大胆允许女儿捧着金庸的武侠小说不吃不睡。
爸爸“骗”女儿陪他去出差、旅游,最好的诱饵也是讲书。因为爱听爸爸讲金庸,詹青云常常希望坐火车的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游景点的时间短一点、再短一点。
我们这届父母重视阅读,但詹青云的经历提醒我们在选择书籍时需要广泛,很多看似“无用”的书和爱好才建构了她坚实的底蕴,才有了她在辩论中的旁征博引,才有了人生的爆发。
目前我在给4岁半的孩子选择书籍时,不仅会挑选像科普杂志这类有意义的书,只要我或者孩子认为有趣的题材也会买,包括孩子最喜欢的侦探故事(《屁屁侦探》,《真相只有一个》等),以轻松搞笑的方式讲述的历史故事书(《假如历史是一群喵》,《故宫御猫夜游记》),以及一些经典国外书目的儿童版(《小王子》,《海底两万里》),甚至孩子还会喜欢看一些简单哲学类的动画片(《雨果带你看世界》)。
选择书籍的多样性源于我对孩子的观察,她已经不像3岁的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还局限在显性化上,而是心理发展很迅速,经常会问我一些需要我认真思考才能给出答案、或者我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这代表她已经可以思考一些抽象的问题了。
所以我认为只要具备科学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书都会对孩子的认知理解以及思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从落后的乡村小学,到人人羡慕的顶尖学府,
从老师口中的笨猪,到众人眼中的学霸才女。
詹青云的成功,离不了自己的努力与拼搏;也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鼓励。
想要一个好孩子,我们要先做好父母。
成功的养育是一种境界,不是一套方法。
方法有限,境界无穷。
欢迎家长们扫码联系培培班主任
有偿投稿
写下您教育途中的感悟,
让我们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话题。

↑欢迎和我们一起探讨教育话题↑
如您喜欢,请为我们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