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熊孩子"变得讲规矩有教养,除了做梦还有什么好方法?
当然有啦,不然我怎么敢在这儿跟大家嘚瑟。

以前的以前,我们家就有个“熊孩子”,经常让她妈犯尴尬癌。
去餐馆吃饭,说好了要保持安静,没一会声音分贝就越来越高,兴至酣处,干脆站到餐椅上,任我好说歹说也不肯乖乖坐下。
游乐园里,大家都在排队坐滑梯,“熊孩子”嫌等待无聊,抄个近道去插队,被我死拉活拽弄回来后开始狂嚎,旁边妈妈那复杂的眼神让我永生难忘。
基于以上残酷现实,在看到“一妈妈担心娃哭闹,给同飞机乘客发耳塞”的新闻时,我竟眼前一亮,觉得这么好的方法自己肯定能用上……
不过,当时我也没有很担心。
因为我知道,“熊孩子”之所以熊,只是她刚好发展到了“自我中心”这个阶段,餐厅喧哗也好,拒绝排队也罢,都是“只看见了自己,没看见别人”的表现。
每个娃都要经历“发现自我”,到“自我中心”再到“适应社会”这几个阶段。
你稍加观察就会发现,2-3岁的孩子经常把“这是我的,我要!”类似以我为中心的字眼挂在嘴边,这就是他们发现自我后,开始体验“自我中心”的阶段。
不过,淡定归淡定,“自我中心”这个阶段是要打破的,因为娃最终要适应社会,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她一个人转。
重点是,怎么做才能既保护好娃的自我,又不让娃以自我为中心?
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结合实际经验,得出个结论:
1、尽量不要用蛮力。
假设千寻在餐厅中吵闹,我一脸厉色呵斥她,“安静!我不是让你不准大声吵闹吗?!你再这样就立即给我回家!”
她肯定会因为害怕而有所收敛。
呵斥她的我化身成了不可挑战的权威人物,她就算心有不服,自我也只敢乖乖藏起来。
不过,下次一旦我不在,她立马会恢复原样,甚至表现更糟。
而且,蛮力用多了,久而久之,娃藏起来的自我会越来越小,搞不好哪天真就找不到了。
2、能让“自我中心”的熊孩子自然过渡到“适应社会”,唯有建立规则意识。
我记得蒙台梭利花了整整一个章节去讲如何平衡娃的自我与服从性,在那一章里她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灵活的纪律”,它区别于旧式教育中那种不容反对的、被迫的“不许动”的强制纪律,是孩子自发的、主动遵守的纪律。
其实,这个“灵活的纪律”放在今天,就是欧美国家提倡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没有权威,只有共同执行者。
先认同,才遵守,这当家做主的感觉多强啊。
一旦给娃植入规则意识,就如同激活了他的正向功能,人自个就开始约束自个行为,还一副“我做主,我乐意”的小样儿。
当妈的,只用负责躲一边偷乐,想想就很美好吧。
说到这儿,有妈妈举牌了,“你先别说植入‘规则意识’,光是让娃遵守规则都很难好不好??”
嗯嗯,我相信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心声,因为我自己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改造一个“熊孩子”谈何容易,仅仅知道建立规则意识肯定不够,还得明白在实际生活中怎么做。切身经验告诉我,有效的规则至少得遵循这么三个原则:
规则不能厚此薄彼
你制定的规则是针对娃一个人的吗?
之前,有妈妈跟我诉苦,“我家孩子喜欢边吃饭边说话,说很多话又很大声,常常耽误吃饭。我告诉他,吃饭时不大声说话是我们家的规则,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
我第一反应就是问她,“你的家人里,是不是有喜欢吃饭时大声说话的啊?”
她说,“你怎么知道?我老公就喜欢在餐桌上侃大山!”
我心想,这位妈妈你真“聪明”,给纪律披上一层温和的外衣,就想扮规则……这明明就不是规则。
规则是全体人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请注意,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全体人、共同遵守。
我们都知道,老师在制定"不大声喧哗"的课堂规则时,自己首先就不能"大声喧哗",否则,还有哪个娃愿意遵守?同样,父母不能要求娃吃饭时保持安静,自己却在一边侃大山。
有妈妈提意见,“大人跟孩子又不一样,总不能要求他九点睡觉我也九点睡觉吧?!”
嗯,说得有道理。像我这种长期一边装睡,一边焦灼地盼望娃赶紧睡着的妈,太懂个人时间的宝贵性。
不过,关于这点我的理解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当娃的认知水平还没达到理解你的阶段时,你只能尊重现实,调节自己,跟他遵守同一规则,帮娃养成习惯先。
如果你执意认为,自己看电视,还能让娃心悦诚服去睡觉。我只能说,“You can you up”!
我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娃知道规则带来的好处和后果吗?
像小朋友这种追求即时回馈型生物,听到规则的瞬间,小脑袋就已经开启了速算模式:
我为什么要遵守这个规则,遵守规则有啥好处呢?不遵守又有什么后果?如果没啥好处,后果又不严重,我还是假装没听到吧……
在发现这个事实后,我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避免只讲规则的片面性,尽量把规则带来的好处或后果,统统给娃掰透。
游乐园里,千寻不是嫌排队麻烦么,有次我就故意由着她插了个队。(顶着多大压力啊,为了教育我容易么)
见有人破坏规矩,其它小朋友纷纷效仿,几个大块头又把她给挤了回来。
她嘟着嘴一脸委屈,我说,“委屈啥啊,不是你带头插队的嘛。”
接着,继续现身说法,“游乐园制定排队规则,就是为了保证每个小朋友都能玩。要是不遵守规则,你能挤走比你小的,可比你个头大的也能挤走你,就像刚才那样,说不定你还得等更久!”
娃又不傻,Get到利害关系后,妥妥回归到了排队模式。
我觉得讲透规则的利弊,才是正儿八经地内化规则。
否则,娃只知遵守,不知为何遵守,很容易变成规规矩矩的死脑筋,这就背离我们的教育初衷了。毕竟,培养规则意识又不是让娃臣服于规则,而是要他懂得:规则是为了更好的自由!
规则全靠言传身教的坚持
你是不是能够长期奋战?
最后,我想说说坚持。
千寻有段时间,喜欢一言不合就大叫。不管在家还是在公共场合,只要不开心了就扯起嗓子开嚎。我建议她温和冷静地讲出自己诉求,而不是动不动就大叫。为了让这个规则有效,我是身体力行啊,每次跟她说话,都不忘提醒自己语气平和一些,再平和一些。
不过很快我就遭到了一万点暴击,她没有如我所愿快速做出改变,而是照嚎不误。
好在本人高中就练长跑,意志力顽强。
她继续大叫,我也继续坚持我的“唐僧式叨叨”。每次她大叫,我就提醒,“千寻,请冷静地告诉妈妈你的需求。”
慢慢地,她大叫的时候还真变少了。
哈佛大学有个心理学博士,做了个名叫“知识诅咒”的实验。
让一个人按自己脑海中的歌曲敲打节奏,其他人来猜。结果敲的人觉得自己敲的已经非常清楚了,很着急,觉得猜的人怎么就get不到呢!猜的人则一直不明所以。
知识诅咒意思就是,敲的人和听的人因为拥有不同的知识储备,所以一方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在另一方看来却并不清晰。
同样的道理,大人能轻松理解的规则,孩子理解起来却很难,他需要反复练习。
这个过程可能比较长,你得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
现在,千寻“熊”的时候,我就会提醒自己:

  • 1、我有给她制定规则吗,如果没有,我需要帮她认识规则。规则是大家都要遵守的吗?如果不是,我需要身体力行,从高高在上的规则制定者变为平等的共同遵守者。
  • 2、我给她讲过为什么遵守规则吗?如果没有,我需要将规则带来的好处或后果,一一道来。
若是这两点都做了,还是没效果。我就用杜克大学一项神经学研究结果来安慰自己:
幼儿对抽象知识来说就是个绝缘体,他们需要不断重复、充分练习。
听起来好像前路漫漫遥不可及,但其实想想“给娃指出一条明路,也是放自己一条生路”,就会冷静许多。
从“熊孩子”到好教养本就不易。与其焦虑娃一点进展都没有,不如掐指算一算,我们引导的次数是有一百次还是一千次了?如果没有,还是埋头继续吧。
前行路上,有一句话与亲共勉:育儿这事,道理不难懂,坚持才会赢。
【千寻絮絮叨】周末陪千寻参加学校组织的冬季运动会,再一次体会了规则意识给她带来的变化。还记得去年运动会,她不是嫌排队麻烦就是嫌游戏规则太啰嗦,像只毛毛躁躁的小猴子,东晃一下西逛一会,想玩的项目一个都没玩成。这次运动会,能耐着性子排队,认真听老师讲游戏规则,总算乐在了其中,懒妈我也终于不用伺候小主,难得休闲了一盘!
 千寻有约 
穷养、富养,不如给孩子一个好教养。今日话题“面对不守规矩的熊娃,你都用过什么招?
快到留言区一吐为快~点赞数前五(请不要刷赞)的小伙伴将获得《可怕的两岁》一本。明晚(1月26日)22点开奖^_^
内容介绍:真正的育儿从2岁+开始!指导父母培养孩子,如厕训练、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建立有效奖惩机制、控制咬人等过激行为、涉及儿童领地意识的相关问题……
精选阅读
美国课堂
【思维】孩子有无逻辑思维,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 一文谈透逻辑能力培养
【数学】数学启蒙,关键要从这4个维度培养孩子的”数感” | 来自斯坦福教授的建议
【阅读】美国老师发给家长的亲子阅读卡片:让孩子的学习超越记忆、理解和应用
【英语】自然拼读究竟怎么学?没搞懂这三步就别急着开始!
育儿经验
【心理】原来孩子有个撒谎敏感期?真的! (颠覆认知的深度研究)
【沟通】扎克伯格父母和他的聊天模式,赶快用到你孩子身上
【幼儿园】把孩子放幼儿园后会发生什么?这些信号告诉你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
【小学】一年学费20多万的国际学校教什么?掌握了这些教育精髓完全可以在家教娃!
公众号回复上方8个蓝色【关键词】获取更多干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