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私有树还是公共树?
△ 春天的目黑区一角,私人住宅内盛放的樱花树是街道绿化中最亮眼的部分。摄影 | 王玮祎
在东京的街区漫步,很难不被各家店铺与住房周围的绿植吸引。尤其是在“一户建”密集的住宅区,观察房屋主人如何最大限度利用仅有的几平方米土地来营造自己满意的庭院,也是散步的一大乐趣。
居民的园艺往往惠及街道。爬藤植物攀上建筑外壁,院中树木翻越了低矮的栏杆,将果实与花瓣撒落在街上。最为典型的则是从住宅内蔓延到道路边缘的大小花盆,常以一己之力模糊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
△ (左图)东京住宅区常见的一幕,居民将花盆从门前的台阶一直摆放到街道上,和路边的杂草混杂在一起。一只过路的猫咪蹲坐在人工种植和野生植物的边界线上。(右图)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如同现代艺术一般令人深思的园艺作品。摄影 | 王玮祎
在 SNS 上,这类观察街头巷尾的园艺和植物的行为有着专门的标签“#路上园艺”。如果再仔细搜索,还会发现由业余散步爱好者成立的“路上园艺学会”。去年,收录了村田会长 10 年以来观察结果的《路上园艺观察写真手册》由日本 Graphic 出版社正式出版。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这些仅仅出自于人们对园艺的热爱,以及日本独特的一户建住宅文化。直到我发现这种园艺创意漫出了住宅,出现在了公园和城市的绿化带内。
△ 位于涩谷区富谷二丁目的区民自主管理花坛,从整体布景就能看出并非专业人士操刀设计,但是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机勃勃的状态依旧让人心情愉悦。摄影 | 王玮祎
△ 今年 6 月,东京涩谷区都立代代木公园内,志愿者和花园俱乐部的成员正在打理花坛。个人加入志愿者需要提交每年 200 日元(约 11 元人民币)的会费,志愿团体则可以申请承包公园内的一块土地,无偿使用。图片来源 | Twitter @ParksYoyogi
日本的自主管理花坛,指的是运用园艺手法利用、改造公共场所的土地,来源于“社区花园”的概念。这一概念最初发祥于 1970 年代金融危机时期的纽约市。当时,经济动荡造成了街区的荒废,大量的烂尾楼和空地成为了非法垃圾场和犯罪频发的灰色地带。附近的居民们为了守护自己的生活环境,维持街区房价的稳定,自行组织了建设社区花园的活动,而这一活动之后也成为了基层治理的典范。如今在纽约,只要你申请并遵守一系列规定,甚至可以在花园内养鸡和蜜蜂。
然而,因为许多纽约的社区花园是市民自下而上营造的空间,与市政府的协议也强调了临时性,因此时刻会面临着来自开发商和市政建设的压力。与之相对,日本的自主管理花坛基本都由企业或市町村等自治体负责管理,并写进了城市绿化制度之中。
私人住宅的屋前绿化、大规模的民间庭院等,实际上也被看作是日本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篇关于日本《城市绿地法》的研究指出,在这里“城市之绿不仅仅是指公园绿地等公共公益设施,也包括了里山、庭院等民用地”。
△ 在涩谷区的绿化规划中,民用区域的绿化和中小规模的绿地一起,成为了连接大规模绿地之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来源 | 涩谷区绿化整备方案
居民们在自家用地和面向道路一侧的地方上种植花草和蔬菜时,可以向各自治体申请泥土、花苗、道具等免费的绿化用品和一定的补助金。另外,日本的都道府县也根据各自的需求制定了“屋顶绿化补助金制度”,并对超过一定面积的建筑中屋顶、墙面、阳台等区域的绿化面积有着明确的要求。
可以说在寸土寸金的东京散步,却要依旧感受到绿意,的确离不开对绿化小尺度、精细化的规划。在东京市 2007 年提出的《绿色东京 10 年计划》中,政府打算利用这些“缝隙空间”再增加 400 公顷的绿地。
尽管这些微小的绿色无法被算进城市的“绿化率”(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绿地面积的比值),但是却可以增加立体可见的“绿视率”(在人眼高度中所看到的绿色所占比例)。这是日本学者青木阳二在 1987 年提出的概念,比起绿化率,更强调人居环境中绿化与人的感知之间的关系。
△ 代代木上原附近的一家花店,巨大的棕榈叶干花装饰着木制的招牌。摄影 | 王玮祎
而这一点也十分符合东京因地震频发而被迫高度受限的居住生态,人们在生活中更多地把视线投向了屋檐下的花盆、墙壁上的爬藤和远处的天空。也正是这些构成了街区中我们能看见的绿意,和人们在逼仄空间中认真生活的点滴。

延伸阅读


文:王玮祎 | 编辑:赵慧
校对:李起光 | 微信编辑:吕姝琦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在看吧 
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讨论 :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