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稚
鲁稚的阳台(ID:luzhi66)
记得我在好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叫《永远争取坐前排》,当时在一些论坛发过,也在我的新浪博客发过,收进《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那本书里,影响还不小。后来我偶尔也想拿出来重发,包括发在公众号上,但终归没有发。总是有些犹豫,仿佛有某种东西隐隐地阻止着我,不让我再去动它。
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阻止我呢?今天早上突然明白了——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喜欢坐后排的人!从小到大,一直到现在。
我从内心里就抵触“坐前排”,我自己就不想“坐前排”,但我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因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缺陷、一种失败。
后排是一个远离中心的位置,坐后排就意味着一种距离感。由于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从小到大,我始终和那些重要人物、中心位置保持着距离,所以我总是很吃亏,既成不了红人,也得不到好处,总是显得可有可无。哪怕我在学生时代一直都是班干部,成年以后也慢慢有了些身份或头衔,但我在心态上从来没有过“重要人物”的感觉,总是喜欢自己安静地待在角落。
虽然待在角落的自我感觉很好,但毕竟是吃亏的,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遗憾。特别是在年轻时候,功利心重,总觉得由于有这样一个缺陷,让我失去很多机会,而使得人生不如想象的辉煌。我并不希望这样的缺陷延续到儿子身上,所以就像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我也希望儿子能够避免我的这个缺憾,能够在他的人生进程上,更接近中心位置,更接近核心人物,然后能走得更顺,取得所谓的成功。
但其实,儿子并没有做到。他的天性也是一个远离中心的人,他也一直喜欢坐后排,甚至有时连后排都不坐,干脆根本不到场。我在一篇文章里写过,有一次学校举行舞蹈比赛,他对舞蹈没有兴趣,不想参加。他爸让他去,哪怕不比赛也要去举牌,加油,体现自己的存在。而他说了一句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存在的意义就是观察。”我非常震撼,当时他才初中二年级。
后来,他确确实实成为了一个观察者。他从14岁开始写小说,16岁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19岁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英文),这些都是观察的结果。
写作的本质就是观察——观察社会,观察自身,观察生活,观察人性——而观察的最佳位置就是后排。你只有与中心保持距离,你才能看清中心,看清全局。所谓旁观者清,只有不参与,不倾情参与,你才能保持冷静,保持理性,由观察到洞察,透视人生和社会。
当年儿子那句“我存在的意义就是观察”,非常准确地总结了他的性格,他就是一个旁观者,他从来没有变成一个坐前排的人,我也没有。人终究是犟不过自己的本性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就算你觉得这样不好也很难改变。你只能接纳自己,承认那就是我,我只能如此。这也就是我心里为什么一直抵触那篇“坐前排”的文章,始终不愿意再去重发的原因。
因为我自己就不同意我曾经的看法,不同意那种貌似励志实则粗暴的观点。我现在已经渐渐意识到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也意识到我无法改变这一点,我承认了自己的缺陷,接受了我活在边缘的事实,并且安于活在边缘,以旁观者的状态存在。
其实也不错,儿子已经走出了他自己的路,他比我淡定,他在那么小的年龄就已经能够冷静地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坦然地接纳自己,而不是以痛苦的心态去对抗自己,改造自己,他把更多的心力用来发挥自己固有的长处,结果,也活得不错。
作者:鲁稚,作家。著有《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让孩子心灵强大》《三年能走多远》《没有不会写作的孩子》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及《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散文、随笔集。
—  推荐阅读  鲁稚最新著作  —
另有部分鲁稚老师亲笔签名本,可加微信 biyuntian8526 购买,原价(49.8元/本)包邮。
长按二维码关注 鲁稚的阳台(ID:luzhi6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