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593 篇文章
题图:来自网络。
作者:Ling,80 后,二宝妈,现居西欧。十五年来在欧洲大型金融集团管理层摸爬滚打。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梦想帮助更多人加速成长。本文来自:玲说职场人生(ID:lingtalks)。
九月,我去巴黎参加了一次进修,来参加的 20 多名学员大多数是同龄,35-40 岁左右,来自金融、科技创业者、传统制造业、媒体公关、法律、医疗,还有中东富国的政府要员等。
他们有丰富的职场经验,在各自的领域小有成就,被公司作为核心员工培养,却都在前进的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瓶颈,想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提升认知,拓展职业发展边际。
你可能会好奇,花了这么多钱,究竟值不值?
我对这种进修培训的态度一向是:
第一,投资自己永远都是最划算的;
第二,如果能够校正我的假设(由于教育和生长环境造成的思维陷阱),对我的认知产生那么一点点正面影响,我就赚到了。
职场人终其一生,就是在和“低水平勤奋陷阱”斗争。同样是一个小时的生命,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收上万元的报酬,而有些人只能拿几十元?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认知。“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来自电影《教父》)
认知,就是由清晰且正确的概念所形成的做事原则。人与人之间的做事原则不一样,关键还是因为他们的思考路径不一样,也就是在认知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那怎么提升思维和升级自己的认知能力呢?
我们就要不断地在大脑里植入正确且清晰的概念,接着再透过实际的行动将它们內化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1
重塑自我的渴望
法国作家里瓦罗尔说:人总是在探究过去,抱怨今天,惧怕未来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人到中年时,工作可能得不到提升,老人身体也慢慢出现问题,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亲密关系也不那么和谐。这些挑战,使人经常处于焦虑失控的状态。
同时,身体里另外一个我,却不甘心,我的人生就只能这样了吗?
▲ Photo by Kristin Wilson on Unsplash
接触过很多人,大家多多少少抱着重塑自我的渴望。比如这样的:
- 38 岁,女,海外大企业。技术做了好些年,一直很努力认真,该考的证也考了,但近 5 年却怎么也升不上去,换了一家公司,待遇反而降低了; 
- 33 岁,男,国内外企,工作不好不坏,行业发展却是看得到的衰落,是主动出击转行,还是温水煮青蛙,等候被裁再说?
-35 岁,女,国内大型企业中层管理,职场一直走得比较顺利,被升为主管,却开始处处碰壁,面临的问题和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想打退堂鼓,重回非管理岗位,但自己又不甘心。
人的一生至少需要两次转型,才能完成人生的跃迁。
一次是在青年时代,毕业之后到 30 岁左右为一个节点;
另外一次是在中年时代,35-45 岁之间,通过努力转型让自己的人生又上了一个台阶,或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迷茫和挫折之后,开始思考转型,最终再一次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蜕变。
第一次的转型是从平庸到优秀,第二次的转型是从优秀到卓越,如果成功的话。 
不成功的话,有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对下一份工作的待遇要求越来越低 -> 拜托人改简历 -> 四处碰壁 -> 外卖骑手,淘宝店主/带货,滴滴师傅,保险代理(国内对互联网行业中年人的去向调侃)
对标我自己和这次参加课程的同学们,客观看来,我们都不像是最需要转型的人,在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身居要职,年富力强。但实际上呢,我们深知“适者生存”的原则。
你可以想象一位来自中东大国,参与重大历史进程的政府要员,他的恐惧是什么吗?一位创业已经上市,第二次创业的青年才俊最想改变的地方在哪里?一位刚被提拔成总监,从带 15 个人到现在 100 多名销售的女性,为什么忧心忡忡?
▲ Photo by S N Pattenden on Unsplash
类似的培训我参加过不少,好的高管教练有个魔法,就是能让你把内心最深层次的东西暴露出来,用大家的玩笑话, “I really don't know when to keep my pants on。” 
直面自己,才能开始突破自我。
所谓的认知升级就像是电脑系统升级一样,在每次的版本更新中,去掉有缺陷的功能、加入好的功能,让电脑的运转更加顺畅。同理,我们的认知,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升级,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
而这个过程,一定是伴随着兴奋,不安,自我怀疑,愤怒和恐惧的。
2
什么阻碍你改变?
你听过这个寓言没有?
有一个女人,手握石头,在湖里游泳。当女人接近湖心的时候,由于石头很重,她开始下沉。岸上的人看到时,都劝她扔掉石头,但她却固执地带着石头一直游,于是下沉得越来越厉害。
对于那些旁观者而言,解决办法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她不断下沉,人群中“扔掉石头”的声音也越喊越大。在她即将沉到水下的一刻,人们听见她说:“我不能扔,那块石头是我的。”
这个女人溺水的故事说明,我们是如何固执地坚守自己原来的状态的。
有些人,知道自己需要寻求什么样的深层改变,当有了一块可以紧紧抓住的石头的时候,她便说服自己,这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无论做了多少自我反省,我们自身的经验都会限制我们对现实的判断。
在猎豹移动 CEO 傅盛写的认知三部曲中,对人的认知境界做了很好的总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或者自我迷惑的认知状态。
知道自己不知道 — 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知道自己知道 — 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 — 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大致来说,95% 的人都处在第一个状态,甚至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碌碌无为的人是大多数。视而不见,只会失去升级的可能性。
商学院的课程中,我们和教授花了大量时间探索,阻碍自己改变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的愿望总是很美好,但是现实的行为却很抗拒呢?
我们的心理像一头大象,我们的理智就像骑象人。
阻止我们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排斥新的行为方式,本意是来维持我们心理稳定,保护我们不过度焦虑。
当我们采取新的行为,心理免疫系统就会让我们焦虑,从而回到原有的行为模式。
这里分享我们使用的心理免疫光片方式,来内观自己无法达到目标的原因,来打破内心假设。

在哈佛商业评论《the real reason people won't change》(by Robert Kegan and Lisa Laskow Lahey)里有详细解析,我分享一个简化版。
举个例子,他是一位 MD,阻碍他进一步晋升 C-level 的主要原因是他管理风格专断,无法有效给下属赋能。
Step1:写出我想改变的目标
我想接纳他人的做事方式和决策,给下属赋能,有能力带领更大的团队达成目标。

Step2:你正在做的跟改变相反的行为
没有耐心,神经时刻紧绷,一切事情都要按照我的方式来。
Step3:这些相反行为背后的“好处”
显示我的强大和智慧,更有掌控感。(其实他的内心一直想通过展示自己的强硬和成就获得父亲的认可,但却没有得到)
Step4:让这些“好处”成立的重大假设
其他人没有我强大,没有我聪明。 
反思:这个内心重大假设,一定成立吗?
如果下属用其他的方式去做,同样达成目标,我就丧失了掌控感吗?就会显得我不如他强大吗?如果下属犯错,就是世界末日了吗?
在更高的管理位置上,主要工作的重心需要从具体事务的管理,转移到对人的管理和赋能,如果下属感受不到他的信任和支持,他自己会累趴,下属也不会在他手下做出突破性的进展。
我需要采取哪些行动,来打破这个内心假设呢? 
包容不同的做事方式,给下属更大的空间去尝试,人都是自己选的,怎么能如此不信任他们呢?把关注点从 HOW 转移到 WHY 和 WHAT。 
英剧《神探夏洛克》里有说,“当你找到你在这个世上的羁绊,你就变了,变得更好。”
这世上的羁绊唯一缺少的就是不变,所以唯有持续不断地升级自己的认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找到自己改变世界、影响世界的力量。
3
探索多种可能性
你可能会好奇,这次进修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让自己更柔软地适应环境,从而探索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在和读者们交流时,我经常会收到这样的信息,“被分配到一个新的现目上,但我的xx技能还不够好,我想先学习一段时间再去尝试这个项目”,“我天生内向,不善交际,这个工作环境可能不适合我” “这种决策和我的原则有冲突”等等。 
我们都想追求自我,成就自我。但所谓的自我是不断通过行动选择得到确认的,无时无刻自我都在做着微调,这些微调是我们面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的相应调整。
在职场中,怎样评价一个人很聪明呢?我自己比较重视三点:
一是抓重点的能力,二是柔软地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而不是用过去的经验去生搬硬套,三是创造力。
做一个随机应变的人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随机应变者,是指“那些愿意并能很自然地适应环境需求的人,他们并不会产生一种觉得自己很虚假的内疚感。”(《能力陷阱》著名管理学教授:埃米尼亚·伊贝拉)
坚持真实者,会认为根据环境来改变自己,是对真实自我的一种背叛。这里其实有个误区,我们的自我定义包含的东西太多,不仅包含内心深处大家价值观,还包括我们的穿着,谈吐以及行事风格。
但人本来就有很多面,哪一面才是真实的你呢?其次,现在的你以及你想成为谁的问题,过去、现在、未来的你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你?现在外部环境变化这么快,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日新月异,我们该坚持哪个自我?
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的原因之一,就是把自己的工作范围限制在一个很窄的区域,躺在自己的舒适区内,陷入了“能力陷阱”。 
久而久之,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新的东西。当我们越擅长某些东西时,花时间做其他事的机会越小。你的职业发展就会越来越受到限制。 
从外人看来,你也会容易陷入鸽笼效应(Pigeonholding),你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人(比如老板、同事、合作者)认为你没有能力做其他事,所以你被分配到的工作也是重复性高的。
所以我们需要“柔软地适应环境”,拥抱变化,而不是把自己弄成头墙铁壁似地要坚持自我。
那如何拓展自己的边际呢?分享几个可以实际操作的建议:
1. 提升个人影响力。
把工作当成一个平台,增强在自己专业领域之中和之外的影响力,多参与外部活动。
像桥梁一样连接不同的人或组织,
从公司内外为自己和同事获取资源。我经常鼓励专业人士参与跨部门,跨公司项目,就是这个原因。


2. 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将想法与个人经历结合。
通过个人经历把想法攒成一个故事讲出来,人们都爱听故事,不爱看数据。
3. 最重要的,重塑你的人脉网络,打造你的职业发展支持系统。它由这些重要的人组成:帮你完成工作的人、 帮你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 在工作中和工作外支持你的人。除了你的直属上司,顾问,导师,举荐人,都是职业发展支持系统中的非常宝贵的支持来源。
我们知道,拥有有效支持网络的人更有可能获得新工作机会,并抓住它们;能获得更多帮助他们提高工作绩效的信息和资源;在面临压力和改变时获得支持,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他人也觉得拥有强大社交网的人更强大、 更有影响力。
三个角度:广泛性,与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人建立联系;连接性,成为多个人之间联系的桥梁,也就是结构洞;动态性:跟随你的进步而发展。
中年人转型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成熟、理性的思维,可能也会和应届生一样的盲目而又心急,又想快,又想好,没有计划没有依据是常事,还有不少人对于过往工作十分之嫌弃,恨不得一下甩开,可是又没有新的技能作为支撑点,就很尴尬。
还有人认为完成自我重塑是可以一步到位的,有了改变的愿望,找专家咨询几次,做个决定就行了。 
你知道吗,无数的经验证明,改变是非常艰难的,而一旦进入转型的初期(离转型成功还早),各种不同的自我就会不停地打架,这会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所以这种转型不是一次性的、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而是有计划、有目标、有毅力的去完成。
对很多人来说,现状就好像是地心引力,时时刻刻拖着你,让你根本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了。
所谓的现状,本质上来看,无非是过往的积累。目光短浅的根源,总是一样的: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
我们最终只能做一件事:把当下作为新的起点,开始激烈,着眼未来,活在未来。
-  END  -
推荐阅读
很少人告诉你,大老板们的真面目
一诺:时光的缝隙里,那耀眼的光
脆弱时刻,我曾获赠的金玉良言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