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C计划如约为你呈上这一年的朋友圈撕裂报告(向后台发送“2017”或“2018”,获取前两年的撕裂报告)
不同于各家机构、媒体的年终盘点,我们关注在过去一年里,足以让你愤而拉黑友人、或忍不住与对方唇枪舌战一番的十大争议事件
在这个越发极化与分裂的世界,我们该如何与持不同观点者对话?放下成见,学会倾听对方的观点,理解反对者的情绪与逻辑,或许是我们都应修炼的第一课;保持谦逊的心态,尽可能全面地寻求事实信息,审慎选择信息源,或许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
在努力寻求一个社会发展最底线的共识的同时,尊重不同的声音,而非以仇恨、暴力相向——希望在新一年,我们的生活中都能少一些暴戾,多一些倾听与善意。
1
可以给流浪地球打一颗星吗?
撕裂程度 ⭐⭐⭐
背景
大年初一,《流浪地球》正式上映。这部改编自著名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经典短篇小说的电影,由郭帆导演、吴京领衔主演,不仅让中国人成了拯救地球的英雄,更展现了浓烈的中式家国情怀。其精良的制作,也被视作中国科幻电影划时代的诚意之作。
对此称赞有加的粉丝们打开豆瓣,却惊讶而愤怒地发现——豆瓣评分的首页竟然被恶评攻陷。这些一星评论,有的来自来历不明、胡乱开喷的“黑粉”:根本连电影都没看过,先一分压住;或仅仅因为厌恶吴京,就先“一星为敬”;而有的一星评论,则颇有理据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科学设定有硬伤、人物塑造太单薄、细节处理太粗糙……
面对这些一星评论,一些粉丝们发起了一场颇具黑色幽默的攻击——他们冲到应用商店,给豆瓣的app也打了一星。除了同样无理的攻击性评论,他们抓住豆瓣系统的一个漏洞:如果用户将自己的高分评论改为低分,此前的点赞数会被系统保留,更改后的评论依然会因高赞数而出现在首页。因而,“豆瓣影评人收钱改分”的“丑闻”,一时也甚嚣尘上。不过,豆瓣官方很快对此做出回应:经数据排查,《流浪地球》的前500个热评,只有4位用户跨分数修改评分。
撕裂观点
“一星党”抨击者恶意给国产电影打一星的人,就是一群看不得中国崛起的美国“舔狗”。
“一星党”支持者容不得别人对国产电影的批评,不过是一群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来自C计划的观点
一部电影是好是坏,每个人都有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无理由的差评令人厌恶,回击它最好的方式,则是有理有据的驳斥,让劣质评论在观点的市场上难以立足如果我们认为无理由的差评是错的,那么不管是给《流浪地球》还是豆瓣app无理由的差评都是错的。尊重彼此的审美偏差,不必动辄追问立场、揣测动机真正优秀的作品,经得起票房与时间的考验。
/ 点击阅读《怎样才能好好讲道理?》/
2
996,是福报还是剥削?
撕裂程度 ⭐⭐
背景
三月下旬,某头部互联网公司的一位员工注册了996.icu的域名。所谓996,是指“早九点、晚九点、一周六天”的加班模式,已经为中国诸多互联网公司的员工所习惯。“工作996”的下一句,是“生病ICU”。普通员工为此感到强烈不满。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被剥夺,健康被牺牲,沦为公司的加班机器。在网页的简介最后,网页发起者加上了一句口号:“Developers’ Lives Matter”(开发者的命也是命)。抗议一呼百应。在程序员聚集的GitHub上,一份“反996工作制宣言”呼之而出,程序员们还发起了“996公司黑名单”和“955公司白名单”。这简直就是一场浩大的线上街头运动。随之而来,却是对这场运动信息的屏蔽和封锁。尽管程序员们的抗议似乎短时间内很难直接改变各互联网公司的管理制度,但却快速地凝聚起劳动者对996加班制度的唾弃、对基本劳动权益的共识。
撕裂观点
“996”是劳动者的福报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便是马云老师。4月,在阿里内部交流活动上,马云表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我不要说996,到今天为止,我肯定是12x12以上。
“996”是对劳动者的剥削996模式下,员工每周在法律允许的最高加班时间之外,还要额外工作13个小时。这种明显违法的加班模式,牺牲的是普通劳动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是一种赤裸裸的剥削。
来自C计划的观点
将“996”视作劳动者的福报,与血汗工厂背后的逻辑一脉相承。因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因为优质的就业机会有限,资本一方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和选择权。你想要这份工作,你就要服从加班指令,就得忍气吞声。也正因为劳资关系的巨大不对等,才有一系列的劳动法律,为劳工权益划定底线。
关于996的一系列争论,让城市里受过良好教育、进出高端写字楼的白领们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处境:比起那些底层打工者,我们的境遇真的更好了吗?而这一年,“网易暴力裁员”、华为离职员工被羁押等新闻,更让新一代的“社畜”们心有戚戚。
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强化集体谈判与协商的能力,是捍卫劳动者权利的重要路径。
/ 点击阅读《马云捧上的鸡汤,我看还是不要喝了吧》/
3
巴黎圣母院失火,该叫好吗?
撕裂程度 ⭐⭐⭐⭐
背景
4月15日,正在维修中的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外失火,中后部的木质屋顶完全被烧毁。这座因法国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而闻名于世的建筑,始建于1163年,于1345年完工,是全人类的共同瑰宝。火灾消息一出,世人震惊,许多人或是痛心疾首,或是因为还未有机会亲自瞻仰而遗憾不已。但这一让全人类惋惜的损失,却在中国的舆论场上迎来一片扬眉吐气的叫好之声。
撕裂观点
拍手叫好者同样贵为人类艺术瑰宝的圆明园曾被英法联军焚毁,现在轮到法国,正可谓“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反对叫好者面对巴黎圣母院的损失却拍手叫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更是历史教育的悲哀。
来自C计划的观点
学习历史,目的之一是反思战争发生的原因,而非简单地煽动仇恨面对清政府对英法议和代表的虐杀,英法联军完全可以追究凶手、索要赔偿,却使用了火烧圆明园的方法,为世人所不齿。如今我们如果对巴黎圣母院大火拍手称快,岂不是快和英法联军一般野蛮?正如雨果为圆明园而控诉,我们同样为巴黎圣母院祈祷。
/ 点击阅读 /
4
山大学伴争议:优待留学生错在哪里?
撕裂程度 ⭐⭐⭐
背景
7月,一则山东大学为每位留学生配备三名女性学伴的消息,挑动人们的神经。所谓学伴,是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交流制度——由本地学生与留学生“结对子”,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山东大学从2016年开始启动“学伴”项目。校方澄清,所谓1:3的比例,不过是报名学生较多所致;而积极报名的确实女生居多——但并非校方刻意为留学生“配备”女学生。不过,在显示为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申请表的截图中,确实出现了“结交外国异性友人”“匹配心仪学伴”等不当字样。
网络广泛传播的信息称,在中国的留学生,非洲黑人占了绝大多数;他们素质低,却享受着中国政府提供的高额十万元的奖学金,在校生活养尊处优。这些信息激起舆论普遍愤怒,其中不乏对非洲、中东留学生的种族歧视言论。但事实上,中国高校招录的留学生中,60%都是亚洲学生,最多乃是韩国人;而非洲留学生中,83%都是自费留学。
撕裂观点
优待留学生是崇洋媚外最好的宿舍给外人,最好的待遇给外人,最好的姑娘给外人——而且还是“种族低劣”的外人,这样的行径完全就是“跪舔洋垃圾”,令人愤怒。
种族歧视言论可耻教育“国际化”大跃进确实存在管理漏洞,但不能简单污名所有留学生。
来自C计划的观点
关于所谓的“留学生”制度,人们早就积累了一肚子怨气:一些高校给留学生提供“超国民”待遇,大幅降低招录标准、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留学生招考甚至一度成为国内特权阶层后代伪造国籍、曲线上名校的常规操作。
而现在,留学生们的非裔、穆斯林身份成为新的爆点;对“女性”学伴的关注,更龌龊地将女性物化,愤其是让低劣种族白占便宜的下贱货色,怒感外来种族抢占了本属于自己的“资源”。
面对舆论混战,需要就事论事、层层厘清:留学生招考与管理确实存在问题,如何真正用国际教育的软实力吸引高质量的留学生,是教育部门与各大高校真正应该着力之处;而对留学生群体的侮辱、对女生正常社交行为的污名,则需要有力地驳斥和回应,拒绝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让年轻一代用开放心态拥抱多元,而非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之中,才是国际交流的题中之义。
/ 点击阅读 /
5
刘强东案:谁是受害者?
撕裂程度 ⭐⭐⭐⭐⭐
背景
一度沉寂的刘强东案再起波澜。
2018年夏天,知名企业家刘强东在美国被指控涉嫌强奸女留学生Jingyao,但因为证据不足被免于起诉。2019年4月,Jingyao在美国当地提起民事诉讼,指控刘强东暴力威胁、非法监禁、性侵/强奸等三项罪名。这份起诉书披露了诸多案件细节:Jingyao以志愿者身份,被邀请陪伴参加明尼苏达大学全球工商管理博士项目的高管们就餐。她被安排坐在刘强东旁边,还屡次被劝酒。随后,醉酒的她被安排坐上了刘强东的专车,在回家路上后者即有猥亵行为。最终,刘强东在将她送回公寓后强奸了她。
对此,刘强东方面的律师坚称,女孩没有喝醉,且主动与刘强东亲热。一些主流媒体原文发布了刘强东律师的声明,却没有任何对Jingyao的采访。随即,一个此前从未发过微博的账号“明州事记”发布两则视频。第一则视频想要证明宴会当晚,Jingyao并未始终与刘强东坐在一起,且并未喝醉。但事后证明,这段视频经过了剪辑,饭局绝大部分时间里,两位当事人是坐在一起的;酒桌上总共举杯了27次,Jingyao喝了19次。而第二段视频,是刘强东送Jingyao回公寓时的走廊监控。视频中,女孩手扶刘强东胳膊,屡屡作出引导手势。发布者将此称作“仙人跳实锤”,将其解读为“女方举止亲密主动邀请刘强东进入”。对于这一视频,Jingyao解释称,她之所以同意刘强东送她上楼,是以为他“酒醒了,放过我了”;因为喝多了有点晕,在引路和进入电梯时,她确实把手搭在他的胳膊上。
这两段视频,随即被大量媒体转载。而大多数媒体转发过程中,仅单方面采访刘强东律师,称其律师“证实内容属实”。此后,又有一段刘强东律师与Jingyao谈判的录音放出,这段女方要求道歉和赔偿的音频被一些媒体称为“女生索要钱财录音”,同样也仅展示了刘强东一方的评论。
7月,自媒体“北美留学生日报”“重磅”披露警方档案,称警方档案中刘强东及相关证人笔录显示二人有“激吻”“鸳鸯浴”“裸睡”等情节。但事实上,警方档案中并无这些表述,相关信息也仅仅来自刘强东的笔录。但这段断章取义的陈述,竟然被许多机构媒体作为直接信源引用。
9月,该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举行了第一次听证,并将于2020年1月7日再次开庭。
撕裂观点
支持刘强东刘强东显然是被人算计,他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支持Jingyao面对手握重权的知名企业家,Jingyao的指控充满勇气。支持Jingyao,就是支持在性别暴力中难以发声的女性。
来自C计划的观点
从目前双方披露的信息来看,我们无法断言刘强东就是强奸者,或Jingyao在设局仙人跳。所谓的“实锤”视频,来源不明且经过剪辑,即便能证明在进入房间前Jingyao与刘强东之间保持较为友好的关系,也无法证实或推断出房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让人担忧的是,在事实尚未明晰之时,舆论场上却是铺天盖地的对女方的荡妇羞辱机构媒体在报道中屡屡失范,沦为强权一方的“传声筒”;诸多自媒体更是断章取义,甚至捏造事实以煽动情绪。在刘强东一方的声音占据主流媒体之时,民间大量对Jingyao的声援却被噤声。Jingyao所遭受的网络暴力与羞辱,绝不是她应该承受的。
而在过去这一年,Jingyao所受到的污名,只是女性在当下这个社会所遭遇的诸多恶意的缩影热依扎因穿吊带装遭到荡妇羞辱;先后自杀的韩国女星雪莉和具荷拉,一位因为抗争“穿衣自由”而长期遭受网络暴力,另一位在遭遇前男友的“情色威胁”后,得到的却是充斥网络的恶评……
支持Jingyao,不是支持对刘强东的“未审先判”,而是反对对Jingyao的“未审先判”、是向针对女性的侮辱和暴力大声说不。
/ 点击阅读 /
6
人脸识别,让我们感到更安全了吗?
撕裂程度 ⭐⭐
背景
在广东地铁的部分车站试点运营后,北京的地铁安检也开始探索“刷脸”安检。11月,北京地铁2号线的阜成门站,用于人脸识别的安检门已被安装。上月乘坐地铁超过十次的“通勤乘客”,在进行实名认证和人脸录入并通过审核后,可使用“人脸识别”通道快速进站。该项技术旨在提升安检效率,以实现对乘客的“分类安检”。
事实上,“人脸识别”技术早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从手机解锁、门禁系统识别身份、快捷支付到酒店入住身份确认,人脸识别在各个领域大显神通。行政执法部门也早已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识别犯罪分子以及定位失踪人口。
撕裂观点
人脸识别技术的支持者用科技提升效率,保障安全,值得推广。
人脸识别技术的反对者这是对公民隐私不必要的侵犯。
来自C计划的观点
人脸识别的逐步普及,意味着公民在公共空间的行踪将被密切追踪,而这些数据背后透露出的信息,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终有一天,在毫无克制的技术面前,所有人终将成为透明人,而政府和商业巨头,则会是这些信息最终的集合者和使用者。在不少人天真的逻辑中——只要我不做“坏事”,这些信息为政府或商业巨头掌握又有何不可。可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相信,掌握我们隐私数据的少数人,真的能恪守职责地保护好我们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用法律规范“人脸识别”、规范公民隐私数据的收集与使用,尽可能减少对公民隐私不必要的侵入,是社会亟需聚焦与讨论的话题。
/ 点击阅读《人脸识别时代,你感到更安全了吗?》/
7
“合法体罚”,是进步还是倒退?
撕裂程度 ⭐⭐⭐
背景
11月,《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下称《惩戒规则》)正式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这份备受关注的文件,聚焦于教师的“惩戒权”。
老师能否惩罚学生,以及以什么方式惩罚学生,一直是教育学界、业界争议的焦点。
一方面,现实中学生遭遇体罚甚至是虐待的情况依然广泛存在,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任重道远。曾经在媒体上引发激烈讨论的班主任遭二十年前的学生扇耳光、学生迟到遭殴打等新闻事件,即是缩影。
而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权限不清晰,如何管教学生也面临难题。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学校和教育部门出于担心“家长闹事”等维稳需要考虑,片面压制教师,也引发很多问题。例如山东五莲教师体罚学生遭重罚的新闻,便引起教师群体的普遍反弹。
此次公布的《惩戒规则》,明确教师可采取的惩戒方式包括:点名批评、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课后留校教导、将学生带离教学现场暂时隔离等,以及“适当增加运动要求”“不超过一节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室内站立或者面壁反省”。将“罚站”“罚跑”合法化,舆论争议极大。
撕裂观点
支持《惩戒规则》现在的学生过于娇惯,适度体罚是培养他们规则意识的必要手段。
反对《惩戒规则》罚跑、罚站,作为羞辱式的体罚,将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效果,绝不可合法化。
来自C计划的观点
罚跑、罚站等所谓的“适度体罚”,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程度边界,极易给孩子造成情感伤害。使用粗暴的惩戒方法,看上去简单有效,但要真正帮助孩子养成自信自律的人格,需要爱和思考我们既需要剖析那些令人头痛的“纪律问题”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解决行为问题;也需要思考当前一线教师热切呼吁“惩戒权”背后的巨大现实压力。班额过大,学科成绩在教师评估中占压倒性地位,学校管理严格、缺乏对老师的支持,各种繁琐的教学外行政任务……种种这些,都让许多老师疲惫不堪,无法再顾及教育的本质——育人,转而采用强硬、粗暴的惩戒方法。这需要我们更多地进行系统性的改良,但不能为了一时之需,将老师的压力转嫁于惩戒权,反而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 点击阅读 /
8
冻卵是单身女性应该享有的权利吗?
撕裂程度 ⭐⭐
背景
12月23日上午,“国内首例单身女性争取冻卵案”在北京开庭。这起案例背后,叩问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在中国,单身女性也有生育权吗?
2018年末,31岁的自由职业编辑徐枣枣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咨询冻卵事宜。作为一名单身的女权主义者,她希望通过冻卵,以最大程度的享有在生育上的控制权。毫无意外的是,根据国家规定,医院拒绝为她提供冻卵服务。之后,她将医院告上法庭。
根据中国卫生部颁发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医疗机构“禁止给不符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和条例规定的夫妇和单身妇女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所谓辅助生殖技术,主要是指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即试管婴儿)及其各种衍生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可以通过医疗器械,将处理后的男性精液直接注入女性的子宫颈管内;而试管婴儿技术,则是通过促排卵取出女性卵子后,在体外实现精卵结合,再将受精卵移植回女性子宫。
正是这一条款的存在,许多女性选择远赴美国,实现自己的生育梦想。不少机构和倡导者发起取消单身女性生育权限制的倡导活动。她们当中,有性别平等倡导者,有不婚主义者,有女同性恋。而徐枣枣也正期望通过此案,推动制度的改革。
撕裂观点
支持现有限制条款单身女性也可冻卵或借精生育,将冲击传统家庭秩序,也是对子女的不负责任。
反对现有限制条款开放生殖辅助技术给生育意愿强烈的单身女性,让女性不再受传统的受孕方式限制,是真正扩展了女性的自由选择权利。
来自C计划的观点
讨论性别平等,生育是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相较男性,女性天然受到更多的生育限制:更短的生育窗口、更高的生育风险、更大的时间与精力付出……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诸多生育限制都在被陆续打破。冻卵不仅给女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让她们在考虑是否结婚、何时结婚时不再为“育龄”所束缚;也给女同性恋者提供了与伴侣共同养育后代、组建多元家庭的可能。
但在向单身女性开放辅助生殖技术的同时,立法者依然要对相关技术进行严格和科学地管理,以尽可能地避免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例如明确规定技术使用者的权利、义务和相关方的知情权,以避免监护权、抚养权等方面的纠纷;审慎限制精子的可选择范围、严禁性别选择等等,以防止技术滥用。
/ 点击阅读 /
9
恶性事件后,我们不再需要记者报道?
撕裂程度 ⭐⭐
背景
2019年1月8日,在北京西城区某小学内,被劳务派遣公司解聘的校工贾某,为发泄不满,在校园内用手锤锤伤了二十名学生。面对焦急万分的父母,校长和工作人员在开口通报情况前,异常纠结的却是现场举起的手机。“把手机都放下,我们没有义务去宣传。
锤伤事件的新闻曝出后,第一时间依然是大规模删帖、极其严格的舆论管控,也有目击者记录下路透社记者采访被阻拦。而直到整件事情被人遗忘,我们也依然不知道这个犯罪嫌疑人将锤子砸向孩子们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最终做出这样的行为。
撕裂观点
支持仅由官方统一发布信息由官方统一发布信息,能在满足公民知情权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避免信息混乱,保证信息权威、避免犯罪模仿效应。
支持专业媒体独立采访专业的媒体记者,经过多方采访、深度调查,往往能提供给公众更多官方通报没有的细节,帮助公众了解详情,促成充分的公共讨论。
来自C计划的观点
恶性事件发生后,“防火防盗防记者”,已经成为“舆论控制”的常规操作。官方统一发布的信息权威而重要,但公众依然需要媒体的深度报道提供更多的角度和细节当信息管制为专业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设置种种障碍时,这些无法验证真伪的小道消息便会在坊间大肆传播,不断煽动和迎合社会情绪。
最新的案例,即是平安夜刚刚发生的弑医惨案。12月24日清晨,北京市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文正埋头整理病案,一边与身后的患者家属交谈,后者突然拔刀,直插医生的颈动脉。整整13个小时的抢救,杨文医生还是离开了人世间。事发多日,媒体的深度报道才陆续刊出。而在此之前,对作案者背景、动机的揣测在网络广泛流传,其中不乏不实信息。信息控制直接打击的往往是那些本可以提供更高质量信息的专业媒体,却无法对社交媒体上的种种传言作出有效辩驳。
然而,媒体报道也可能带来“模仿效应”——触发同类型作恶者的模仿。那我们要做的绝不是禁止媒体报道,而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媒体报道,或者是媒体报道中的哪些要素,最终擦出了火星、触发了模仿效应,由此形成更具有共识的报道规范
/ 点击阅读《面对恶性事件,我们真的不需要记者了吗?》/
10
观看NBA,就是卖国贼?
撕裂程度 ⭐⭐⭐⭐⭐
背景
2019年10月4日,NBA休斯顿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在自己的twitter上发出一张图片:Fight for freedom, Stand with Hong Kong。这张随后很快被删除的图片,成为将他定性为“港//9/独分子”的罪证。而要表达对港/9//独分子的愤怒,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抵制他所效力的火箭队。各个利益相关方忙不迭地与火箭队划清关系:中国篮球协会要暂停与火箭队的交流合作;央视体育频道暂停涉火箭队的赛事转播;一系列与火箭队有着商业广告合作的企业也纷纷表态要取消合作;各大电商更是争先下架火箭队周边产品。曾经的明星粉丝们纷纷噤声,人人自危,生怕因此与“港//0//独”沾上什么关联。
粉丝们期待着NBA官方能有个友好的回应为事态降温。但官方仅对这一言论伤害了中国球迷的感情感到“遗憾”,强调在NBA的价值观下,“人们可对感兴趣的事情深入了解并分享自己的看法”。NBA总裁亚当·萧华更加直截了当地表示,NBA支持莫雷的言论自由。
从官方到民间,愤怒的声音此起彼伏,抵制的对象直接从火箭队扩大到了NBA。是否看一场篮球赛,成为了爱国与否的重要标志。
撕裂观点
支持抵制NBA内政问题不容外界置喙,抵制是最基本的态度表达。
反对抵制NBA上纲上线,荒唐至极。
来自C计划的观点
这一年最大的撕裂,关于HK这座城市。在香港街头的混乱之外,是平行于网络舆论场上的另一场混战。那些试图理解香港、同情香港的人,被打上“港//7//独“的标签,在不同的平台上被示众、声讨;而那些谴责暴力、为香港现状痛心疾首的人,同样会被污为被洗脑的愚昧粉红。立场撕裂极化,变成非黑即白的站队之争。
在信息被严重污染、扭曲的情况下,当我们试图对局势作出评论时,都应该更加积极地去寻求更全面的信息当我们谴责暴力时,谴责的应该是所有形式的暴力;而在愤怒的谴责之外,更需要理性的分析与探究,是什么将这座城市推向暴力,其背后的情绪与诉求又究竟是什么,制度的症结又在哪里。
/ 点击阅读《真相是个多面体,别有用心者只描绘其中的一面》/
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你的朋友圈还因为哪些事件而分裂?欢迎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希望新的一年,我们都能拥抱一个更加开放、理性的自己,拥有一个更加多元、良善的社会。
作者:蓝方
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和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曾任《财经》杂志、财新传媒公共政策资深记者。
排版:鱼香
推荐阅读
▷ 2018年朋友圈撕裂报告(无法查看,后台回复关键词“2018”获取)
最新课程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的签约作者。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文中署名的插图、脑图亦为原创。转载文章或原创插图、脑图,请联系小C(Plan-C2016),或给后台留言。
点“在看”,一起传播理性的声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