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7月20日郑州地铁5号线的事故,引发了全国人民对河南暴雨的关注。但实际上,从7月17日开始,河南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的强降水,已经持续多日。根据新华社消息,紧邻郑州的巩义市,截至21日,已统计到至少4人死亡。
一位米河镇的居民告诉本刊,从7月19日开始,村里就已经断电、断网、断水。在外界刚刚知晓这场特大暴雨的时候,他们已经经历了几天胆战心惊的自救。
而从21日以来,安阳、鹤壁、新乡、焦作等地区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其中鹤壁有地区24小时降水量已达675.5毫米,超过此次郑州24小时内最大降水。新乡5天内,有站点最大降水量达到907毫米。
记者 |  吴淑斌 张丛志 孙一丹 王海燕
 断联的米河镇
吴明辉家在米河镇铁山村,离黄河大约15公里,离米河镇则有4公里。吴明辉记得,村里从7月17日开始下雨,起初并不大,落到地上,就被泥土吸干了。但雨下了两天后,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越下越大,含水量比较饱和的土地,变成了一块塑料布,雨一落上去,哗哗往下淌。
从7月19日开始,吴明辉感到,雨明显大起来,变成了暴雨。当天下午开始,先是电断了,随后手机信号也没有了,最后水也停了。而据统计,此次暴雨中,巩义全市110千伏线路停运了3条,铁塔产权基站停电285站。铁山村的水源倒是不受外界影响,用的水来自建在高处的蓄水池,储水量60吨,但水管埋在地下,被大水冲坏后,蓄水池的水,全哗哗流走了。
除了水管,村里的路也被冲毁了大半。一开始,吴明辉还跟村里的青壮年组织起来,挖排水渠,挖到后面,排水渠根本不管用,洪水就开始在山坡上横冲直撞。这样大的雨,不光吴明辉没见过,他的邻居里有位95岁的老人,说自己上一次遇到特别大的雨,还是70年前,但也没有这次大。
根据央视报道,7月18日8时至20日15时30分,巩义多个雨量站降雨量超600mm。巩义市山体、道路、桥梁出现多处塌方,路段受阻。(田卫涛 摄/壹基金供图)
吴明辉家住的是平房,比后面的坡地矮了六七米。早在7月19日,这面坡地就塌了,把吴明辉家的房子埋了1米多。吴明辉说,他以前也见过塌方,但没有这么严重。这场小型塌方倒没给吴明辉家的房子造成损害,但7月20日又爆发了一场山洪,从他家旁边的水渠路过,把厨房和卫生间的外墙冲出了一条两三米的裂缝。
在村里,吴明辉家受损应该是比较轻的,起码主要的起居室还能住人。还有村民家,房子几乎被整体冲垮。暴雨最大时,低洼处的公路完全变成了河流,一位老太太被洪水卷走,飘了大约50米,才抓住一根竹子,逃过一劫。吴明辉还听说,临近的村子有人失踪。
不过,这些都是吴明辉后来才知道的事情。从19日断水断电断通信后,邻居们最多只能就近互助,远一点的根本无法联系。连转移,都是村干部一人一个小组,挨家挨户去通知的。第一次小批转移发生在7月20日白天,当时,除了本地人,外界对发生在河南的灾难几乎还毫无察觉。
2021年7月22日,河南省巩义市洛口村,壹基金紧急救援–河南省应急救援协会巩义救援队接到群众被困,紧急过去救援,救援途中道路通车救援终止。(田卫涛 摄/壹基金供图)
吴明辉家有3个人,除了他,还有妻子和90多岁的岳母。7月21日,通过抢修的公路,吴明辉才终于把妻子和岳母送到城里的宾馆安顿下。也是在那时,吴明辉才听说,米河镇乃至郑州的受灾情况。
 回乡
山里的人不知道外面的情况,其实外面的人也不知道山里的情况。吴翠翠住在郑东新区,她母亲住在巩义的大峪沟镇王河村,离受灾最严重的米河镇约20公里。这里的通信直到7月20日才能联通。
吴翠翠记得,7月20日下午1点她还跟母亲联系过,母亲告诉她,雨下得很大,屋里边漏水了。吴翠翠想着,夏天的暴雨本就下得大,走得也快,并没有放在心上。但下午6点30分,郑州市区开始积水了,吴翠翠又给母亲打电话,发现打不通。这一下,她立刻慌了。
经过了煎熬的一晚,7月21日早上10点多,吴翠翠决定,无论如何要去把母亲接出来。她搜了一下各路段的积水状况,最终决定,走高架桥去巩义。到村里,平时一般只需要一个半小时,但7月21日这天,吴翠翠花了2个半小时。一是因为开得慢,涉水路段不敢走,二是高架桥上全是车,横七竖八停着,都是头天暴雨后留下的。
吴翠翠走的是中原西路,一路到处是山体滑坡,大多滑坡的地方,一辆车还能勉强经过。但即将进镇时,整个路面都塌了,别说开车,骑自行车都走不了。吴翠翠只能下车,走了1.5公里左右到村里。这一段路上,吴翠翠又发现了4处公路塌方,好几处桥梁坍塌。
2021年7月22日,河南省巩义市米河镇灾后街头到处是洪水摧毁的车辆,一片狼藉。。(田卫涛 摄/壹基金供图)
吴翠翠母亲住的水泥窑洞房在山坡上,通往房子的路,两边也有山体滑坡,路上全是泥。到家时,吴翠翠看到,母亲的房子面前成了一个水帘洞,后面山坡上的水哗哗往下流,她母亲则在空地上,不断把家里的水往外扫。邻居家更严重,有山体滑下来,已经把房子都压塌了。
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人,吴翠翠是村里第一个回去的年轻人,通过她,大家才知道,原来外面的情况已经很危急了。出乎吴翠翠意料的是,虽然有房子垮塌,水也断了只能接雨水喝,但大多数人还是很淡定。吴翠翠觉得房子危险,想把母亲接走,但她母亲并不愿意。劝说了很久才离开。直到她和母亲离开,邻居们也还住在原来的房子里。
 预报与防范
实际上,正如吴明辉所说,当地人应对暴雨的经验并不多。此次暴雨以前,我国大陆小时降雨量的极值是198.5毫米,其实也在河南,具体地点是泌阳县林庄,时间是1975年8月5日。这场暴雨引发了后来震惊中外的"75·8特大洪水"。
但极端暴雨毕竟是罕见的,无论巩义还是郑州,当地人对水灾的记忆,主要来自世世代代与黄河搏斗。这些年,黄河的流域性治理一直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重点工程,投入了很多财力物力,几乎不再对沿途的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威胁。
"75·8特大洪水"后,灾难发生的很大一个原因,被归结为气象预报不准确。随后,全国气象专家推动了国内气象学界对我国暴雨形成、预报和防御的系统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教授向本刊介绍,1975年和此次河南的特大暴雨成因相似,都是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也就是俗称的台风,将太平洋上的水汽输送到了内陆,造成降雨。但暴雨的形成,还会受到地形、台风、梅雨锋面,雷暴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加上一些微小的物理过程,造成小尺度、中尺度、大尺度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目前还很难预报出这种一小时几百毫米降水量的极端暴雨事件。
正是因为难以精确预报,如何在暴雨来临时加以应对,成了人们更加关心的话题。实际上,在7月20日引起全国的关注之前,正如吴明辉所说,当地的强降水,从7月17日就开始了,已持续多日。包括巩义在内的河南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都出现了特大暴雨区。
巩义,褪去洪水的路面上,一辆同样严重损毁的双层大客车停在路边。(田卫涛 摄/壹基金供图)
从7月17日开始,气象部门的确发出过一些预警信号,包括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信号。在郑州,从7月19日夜间到7月20日下午4点,郑州市气象局相继发布了至少五道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但一些人表示没有收到信号,收到信息的人,则对红色预警信号毫无概念。
吴明辉说,他其实早几天都注意到了天气预报。但他并不确定,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准备。一位前两天跟随救援队在巩义拍摄的摄影师则告诉本刊,他跟随的救援队,正在向新乡和鹤壁转移。根据最新消息,7月21日06时至22日06时,鹤壁市淇滨区科创中心降水量达到675.5毫米,超过此次郑州24小时内最大降水。而在新乡,7月17日8时到22日6时,全市175个站点中,降水700毫米以上的站点达到14个,最大降水量907毫米。
(吴翠翠为化名,冉佳宁对本文亦有贡献)
END
本文作者 : 吴淑斌 张丛志 孙一丹 王海燕

微信排版:小风
微信审核:王海燕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图片
订阅「三联生活周刊」
每期杂志快递到家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三联生活周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