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的这段时间,对这边浓浓的人文艺术气息感受特别明显,特别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带给我和潼潼无限的震撼和收获。
其实在国内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带着潼潼去转博物馆。
自然动物类博物馆因为有孩子们都最爱的动物,反反复复去看也不会腻;
科技类博物馆因为有超强的互动性,不需要引导她就能自己high起来;
美术类博物馆因为潼潼酷爱画画,所以我们总能很容易的找到她感兴趣的点,绘画者的用色、笔触都能让她一看就是半天。
其实在我看来,逛博物馆算是对孩子进行美育启蒙、通识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孩子面对真实世界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因为真正的“美育”教育,除了进行系统的艺术技法学习,更重要的,应该还是要培养孩子感知美的能力。
毕竟,不论是通过印刷制品、视频还是文字,我们所收获的“美”,都远远不如亲临现场来得直观和震撼。
而这一点,博物馆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每次踏进博物馆,都会有一种时光停滞的感觉,与展品的亲密接触,仿佛能让我们穿越一扇任意门,感受到另一个时代与时空下的一呼一吸。
来伦敦之前就一直想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怎么带孩子逛博物馆更有趣好玩儿还能有收获,结果拖到最近,却有了意外惊喜。
潼潼在英国读的私校,前些天给孩子们安排了一次参观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简称V&A)“中国馆”的活动课,那半天的博物馆之行,让潼潼回家之后一直激动地拉着我来回顾和复述,讲起她们看的展品时眼里都还在放光。
这还真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英国的老师到底是怎么带着这群三五岁的小娃们从博物馆里边玩边学的呢?
通过潼潼的回忆,我又向去博物馆参观活动做志愿者的同学家长“安可妈妈”郑尉老师了解了现场细节,还找郑老师要了孩子们在博物馆时的照片,这才完整地勾勒出了这场带着小娃玩转博物馆的走心设计。
原来,英国老师通过6个步骤,将参观变为了一场游戏,让孩子本来会觉得枯燥的展品都变得好玩了起来。
小暖将老师的方法整理分享给大家,希望也能为大家以后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提供一些灵感。
01
提前查资料、做准备
在去参观V&A博物馆的路上,老师将孩子们分成了4个小组,每组由2位老师负责带领。每个小组都会领到一个活动素材包“An Adventure In China”,素材包里装了6个小任务(稍后详说),每个小任务都会由组里的孩子来轮流负责打开。
从这些任务中其实很容易发现,老师们在带孩子去参观之前,对“中国馆”做了充分的了解,知道里面都有哪些藏品,也知道哪些藏品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兴趣,哪些藏品是比较容易向孩子讲解介绍的。
这些经过挑选的藏品,老师会提前从官网找到图片,再下载打印出来,作为活动的素材备用。
给小暖的小启示
平时我自己带潼潼去参观博物馆,其实大多时候是没有提前设计好参观重点的,而是会按照展览的顺序来随机看。
然而缺乏预习的确会让孩子不能又快又好的进入到展览的内容中去,而我自己也会因为准备不够,而没法给她更深入地做讲解。
英国老师的做法,也提醒了我:一定不要想着让孩子按照顺序,从头至尾的参观,选取三五个展品,重点参观已经足以。
那么如何在参观前做准备呢?以下这些资料,我们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
A、博物馆官网展品的图片、介绍
B、博物馆相关纪录片、电影
C、博物馆相关展品的绘本、音频
D、博物馆的礼品店
如果我们是到某地旅行,来不及对博物馆提前做翔实的攻略,也可以试试带着孩子先去博物馆的礼品店看看,那里出售的周边产品大多都是经典热门主题,可以以此先测测孩子的喜好,提前做个热身。
02
将展品变为猜谜游戏
孩子们参观V&A博物馆领到的第一个任务,打开来后发现是一个展品模型,老师让孩子们来猜:“这个东西在中国古代是用来干什么的?”
这样的猜谜游戏,一下子调动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老师们也鼓励孩子们打开脑洞,充分想象。
看着这个方正的玩意儿,有的孩子猜是桌子,有的猜是床,最后老师带着孩子们找到了展示实物的橱窗,读出了旁边的说明,孩子们才惊讶地发现,这硬东西居然是个枕头!
知道了展品的用途后,老师们还继续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她让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们睡觉用这样的枕头,会觉得舒服吗?”
带着孩子们各自的答案,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躺在长椅上,每个人试了一下这个枕头的模型,并且和自家枕头的软硬程度进行对比。
在这期间,老师还一直在复习课堂上学过的几个单词“comfy、soft、hard”,并且用自然拼读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读出单词。
给小暖的小启示
总有人问,孩子去博物馆能学到什么?我想,如果是那些孤立、单调又不直观的知识,孩子们很难有充分的兴趣。
一定要找到贴近他们生活的角度,或者与他们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息息相关的地方,像英国老师这样,既可以强化课堂学过的单词,又可以让孩子们将抽象转化为具体。
选取“枕头”这个大家每天都会用到的物品,也更加有生活感,拉近了藏品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而用猜谜的游戏方式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其中,才更会让他们印象深刻。
03
用拼图游戏让孩子深入了解展品
孩子们领到的第二个任务是,把博物馆中的一件展品“龙袍”,用拼图拼起来,完成后再找到这个“龙袍”在哪里。
孩子们一人拼一块,很快地完成了拼图,然后兴奋地拿着拼好的拼图去找展品。
在展品面前,老师带领孩子更详尽地了解这件“龙袍”,告诉孩子“龙袍”上的crane代表long life,bat代表good luck,fish代表plenty of food。浅显精炼的解释,孩子们也非常容易理解。
最后在离开博物馆时,老师把这几个问题又问了一遍孩子们,希望用重复的方式来加深孩子们的记忆。
给小暖的小启示
拆解一件展品,是让孩子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件展品的好办法,在拼凑碎片的过程中,展品的模样渐渐地在孩子们的小脑瓜中清晰起来,想要看一看实物的冲动也随着拼接一点点被燃起。
从以上这两个任务也可以看出,老师们通过游戏变“带领孩子参观”为“孩子想要参观”,将主动权交由孩子手中,“旅行的意义”自然也会不同。
04
随身携带速写本
老师在去博物馆之前,要求孩子们每人带一个本子过去用来画画。潼潼她们的第三个任务,就用到了速写本:“找到皇帝坐的椅子,并且画出来”。
一到画画的环节,小朋友们的兴致都高昂起来,一个个趴在展品前的地板上,认真而专注地开始画,直到老师提醒时间到了,还都意犹未尽不肯离开。
据“现场线报”,潼潼小朋友居然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画椅子,但因为给皇帝设计的“衣服”非常出色,得到了老师的特别表扬。
给小暖的小启示
用孩子最喜欢的方式“穿针引线”,可以让参观博物馆变成有趣的游戏时间。
其实我们在伦敦的博物馆参观时,总能见到学校的老师领着孩子来“上课”,在速写本上画画更是老师都喜欢用的方法。
孩子们一边看着展品,一边画下心中想象的模样,更多时候,他们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脑袋会“飞出展厅”,延伸出更多有趣的事物,再把这些想象画在纸上。
当然,如果你家娃不喜欢画画也没关系,找到他的兴趣点,让那个“点”成为博物馆之行的“主题”。
比如有的娃喜欢听故事,你可以自己编一个和藏品有关的冒险故事,邀请孩子充当故事的小主角,跟随着故事情节,引领着娃去参观;又比如娃喜欢搭积木,可以带一盒积木,找一件可以拼出来的展品,和娃一起去“创造”。
总之,一定要“投其所好”,才能带孩子“玩转”博物馆。
05
寻宝游戏让参观变成冒险
潼潼她们领到的第四、第六个任务,都是和“寻找”有关的:
找到中国的“中”字,试着写出来;找到和活动袋里的茶壶一样的展品。
一听要寻宝,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手拉手开心地深入到展厅的各个角落,小脑袋像雷达一样,敏锐地搜寻着任务卡上的“宝物”。
给小暖的小启示
寻宝游戏真的是个有魔力的方法,本来已经接近参观的尾声了,如果按照平时那种循规蹈矩的参观方法,孩子可能早就被磨没了耐 性, 但是寻宝游戏却让孩子们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兴奋度,还神奇般地引领着孩子迈开脚步“四处逛逛”。
这个小游戏,再次体现了英国老师将参观从被动变主动的宗旨而且,老师对于游戏任务的安排也非常合理,动静结合,把握节奏。
画画能让他们静下来,更深入的了解某一件特定的展品;寻宝让他们动起来,更广泛的参观馆内的展品。
平时我们自己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时,还有很多类似的游戏可以在参观时玩起来。
比如“小小消防员”游戏,假设展览馆着火了,让你的孩子扮演消防员,问问他们哪件展品是自己一定要“解救”出来的等。
06
调动五感进行参观
孩子们的第五个任务,是闻一闻茶叶。
因为打算去参观“茶壶”,老师们让孩子闻了3种茶叶,让大家说说闻起来的感觉。
除了视觉,如果能调动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几种感官,让孩子对一件展品产生更为立体的感觉,可能会比单纯隔着玻璃“看”,能让孩子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给小暖的小启示
这个方法,其实我之前在国内带着潼潼参观博物馆时,也用过。
一次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个展品,是古代装胭脂的小瓷瓶。刚好我包里带了一盒腮红,潼潼看的时候,我就拿出自己的腮红,让潼潼摸一摸、闻一闻,还让她想象一下,将黑色的盒子换成展品青花色的瓷盒子,哪个更好看一些。
自从看过那个展品之后,潼潼每次看到我的腮红,都会回想起那次逛博物馆的情形。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经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活动袋中所有的任务。
当老师宣布该离开时,孩子们脸上还都写满了不舍,仿佛心情还沉浸在刚才完成任务的激动中。
而对我来说,也是从中收获了一次“换一种方式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宝贵经验。
在这之后,我和潼潼还找了一天重新去看了看自然历史博物馆,这次我也“活学活用”了几招老师的方法,效果真的比第一次参观要更好,收获更多。
提前观看纪录片,浏览官网
去之前,我找来网友推荐的纪录片《生命博物馆》,挑了一些片段一起看了一遍。在观看的过程中,一方面我找到了许多第一次去时未注意到的有趣细节,另一方面我也在观察潼潼的兴趣点在哪里。
当时我就发现,潼潼最感兴趣的展品,一是蝴蝶标本,二是恐龙骨架。所以,我决定,这次去就以这两类展品为重点,计划将参观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
接下来,我认真浏览了博物馆的官网,特别是“activities for families and kids”这部分。说起来,的确不得不佩服英国的博物馆在互动性和科教方面的用心,网站里详细列出了在博物馆中孩子最喜欢的五个互动环节,以及家庭可以参加的活动。
设计任务闯关卡
做好攻略之后,我也学着老师做起了任务卡,比如下载一些展品的图片,像是大蜘蛛、甲壳虫等等,让潼潼到博物馆寻宝;又打印了一幅恐龙骨架的图片,自制成拼图,让潼潼一边到现场观看一边完成拼图;让潼潼也带上画本和彩笔,在参观她最爱的蝴蝶标本时,让她给蝴蝶设计一些好看的“衣服”。
联系课堂知识
曾经看过一篇新闻,讲一个美国摄影师历时24年,拍全了蝴蝶翅膀图案展现的“26个英文字母”,这些颜色鲜艳的字母图片,实在是惊艳非常。
学乐出版社还用这些照片专门出了一本“the butterfly alphabet”,让孩子们在这些真实的图片中学习英文字母。
刚好,潼潼最近在课堂学了字母和自然拼读,为了加深她的印象,做到活学活用,我下载了这些图片,还带了一把放大镜,到博物馆和潼潼一起在蝴蝶标本上寻找这些字母。
尽管我们最后也没能找全所有的字母,但是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获得了一小段专注又愉悦的时光,也成为这次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最令潼潼印象深刻的回忆。
我们都觉得,让孩子拥有对“美”的感知和鉴别能力很重要,但孩子们到底能从哪里收获对“美”的概念?
或许,博物馆就算得上是我们身边那个培养孩子美感的宝库。
在看的时候,我们不见得要追求孩子们对展品都能“懂”,但孩子的审美,会在润物细无声的长期感受中得到加强。
博物馆里藏着大千世界,也穷尽了美育、科普启蒙的秘密与奥义。
正如卢浮宫馆长所说:“博物馆是人格精神和个人品味的诞生地,它保存着人类理解世界的那把金钥匙。”。
在博物馆里泡大的孩子,或许更容易拥有贯通历史与未来的世界观,自然博大而我渺小的谦卑感,同时拥有对美的感知与鉴赏的能力,以及不断探求未知的热忱与向往。
其实,带孩子参观博物馆里的学问,还真像博物馆里本身的藏品一样多。关键是家长需要多花点心思,激发孩子的探索力,用孩子天然的好奇心作为向导,引领着他们去发现世界的新奇与广博。
如果能再用上一些小技巧,为冰冷安静的展品赋予生命与活力,孩子就更会因为那份鲜活而拥有去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过,“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的确,孩子们对于艺术,有着敏锐的审美直觉能力。而美的东西,是无所谓年龄、国界、血统与信仰的,它能直击人心,特别是小孩子那颗柔软得未经世俗浸染的心。
有空的时候,试着带孩子一起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感知另一种完美,哪怕,只有一间博物馆的时间。
-END-
小暖说
很多人问说孩子还小,带去博物馆会不会“看不懂”?
其实在英国这几个知名的博物馆看过一遍后,我发现很多当地的家长都会带着一两岁的孩子就开始逛博物馆,而四五岁的孩子更是常见,他们已经属于可以深度参与一些博物馆的游戏活动的年纪了。
对于不同年龄和不同爱好的孩子,我们可以为他们选择不同的博物馆和游戏形式,来陪他们更好地玩转博物馆。
另外看博物馆也不能求多求快,一次安排一两个小时,重点能看透几个展品就已经不错了。前几天我们去大英博物馆转,刚好他们在展出真正的木乃伊,这就成了我们最重要的参观点,看完展区后,潼潼对整个埃及的概念都比以前看绘本要清晰得多。
等我们从苏格兰回到伦敦后,打算趁最后的时间再带她去转转英国国家美术馆和泰特现代美术馆。
前者有不少梵高莫奈的名画,后者好像正在展出毕加索,希望时间还能足够。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