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扫尾阶段,我四大野战军的分工安排大致是这样的:
一野(彭德怀):大西北方向,沿河西走廊进军新疆(《挺进大西北,1949》)
二野(刘邓+贺龙):大西南方向,追歼国军至云南缅甸边境,解放西藏(《入藏,1951》)
三野(粟裕):解放东南各省及沿海岛屿,包括台湾(《粟裕的对台作战计划》)
四野(林彪):解放中南各省及海南岛(《林彪往事》)
琼州海峡卫星图
国民党在大陆最后的那段岁月里,“桂系”的角色一度非常突出——朝中有大哥李宗仁坐镇,外面有白崇禧纵横捭阖。
蒋介石之所以由着“李白”二人扑棱,原因倒也简单。
三大战役老蒋自家中央军的主力伤亡殆尽,而桂系的几十万部队却基本保存完整。
平津战役结束后,林彪率四野大军直逼江汉。
因为国军将领张轸部三万人的起义,白崇禧不得不主动撤出武汉,退到湖南布置新的防线。
所以四野与桂系的决战,实际发生在之后的衡宝战役和广西战役。
1949年秋,林彪以四野9个军四十余万大军分三路攻入桂系大本营广西,歼灭白崇禧部主力十七万余人,剩余两万人逃窜至越南。
这支流亡越南的国军即日后有名的“富台部队”。
蒋介石身后的高级军官即为白崇禧
1950年1月1日,林彪麾下的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直属中央军委,机关驻湖北汉口。
此时的中南军区(四野)下辖七个省军区,五个特种司令部,16个军,16个独立师,92个独立团,共150万人。
兵强马壮。
几乎就在中南军区成立的同一时间,驻广州的四野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挂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司令为叶剑英)被正式授命组织海南岛战役。
攻岛部队序列如下:
40军(韩先楚)
43军(李作鹏)
炮兵第28团
高射炮兵第1团
琼崖纵队
下面重点讲一下琼崖纵队的故事。
冯白驹(1903~1973),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曾任海南区委第一书记,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南行署主任
琼崖纵队全称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是我党领导游击战争的一个奇迹。
这支创建于1927年的革命队伍,在岛上坚持斗争二十三年,直到1950年才等来解放军主力大军。
在最危险的1932年,国军组织大军对琼崖纵队(时称“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进行围剿。
红军独立师(约两千余人)不敌国军,师长王文宇被俘后遇害,政委冯国卿战死。
冯白驹带领党政机关及警卫连100多人藏身山里坚持斗争,八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吃过一粒米。
1933年4月,冯白驹带领幸存的25人突围返回琼山革命老区,重整旗鼓,并总结出“山不藏人人藏人”的经验。
至1945年二战结束前夕,琼崖纵队已占领海南岛近五分之三的地区,队伍发展到七千人。
1949年春,琼崖纵队以劣势兵力和装备对驻岛的国军发动攻势作战,歼灭国军4000余人,自身总兵力发展到1.6万人。
后由于华南败退的国军大批撤到海南岛上,形势发生变化,攻势方才终止。
在此后爆发的海南岛战役中,琼崖纵队对于掩护配合大军登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居功至伟。
1950年11月上旬,冯白驹随叶剑英一起进京汇报工作,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多位国家领导人接见和褒奖。
海南岛解放后,参与此战的解放军将领于琼山苏公祠留影。前排右起:李作鹏、韩先楚、邓华、冯白驹。二排左起:李伯秋、解方、张池明。第三排左二袁升平。1950年5月10日
聊完了我军方面的态势,再介绍一下对手国军。
蒋介石任命的“海南防卫总司令”是大家熟悉抗日名将——薛岳。
薛岳早年是孙中山警卫团第一营的营长,1922年陈炯明事件时,他曾保护宋庆龄脱险。
北伐初期,薛岳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前任为何应钦,军长为蒋介石)。
1927年“四一二事变”之前,薛岳曾建议我党“把蒋介石当反革命抓起来”,之后他多次参与反蒋战争,在粤系张发奎麾下。
直到蒋彻底收编完张发奎等人后,薛岳才重新回到中央军,任第四军军长。
三十年代苏区的几次反围剿战争中,薛岳表现神勇,曾多次重创红军。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进入湖南后,薛岳率中央军八个师穷追不舍,被当时的红军视为“长征头号敌人”。
1934年11月,著名的湘江战役爆发。
薛岳部与红军大战六天,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八万余人锐减至三万人,生死命悬一线。
抗日战争时期,薛岳先后指挥了武汉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著名会战,是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不过解放战争期间薛岳基本处于被“弃用”的状态。
1947年1月鲁南战役失败,薛岳损失了蒋介石最重视的机械化部队第一快速纵队,蒋以“指挥无力,名声低落”的罪名撤了薛岳的职。
一直到1949年底,蒋才重新起用薛岳守卫海南。
薛岳手下的兵力如下:
1、  原先广东省的六个保安师(主力)
2、  两广战役后逃上岛的数万残兵
3、  各类军机45架
4、  海军第三舰队舰艇50余艘
总兵力约10万人。
凭借着这些残兵败将,薛岳在海南构筑了一道“伯陵防线”(薛岳字伯陵),并希望把海南建设为反攻基地,用来“反攻大陆”。
国军对外宣称“伯陵防线”固若金汤,同时也加紧围剿五指山中的琼崖纵队。
我军的渡海作战已迫在眉睫。
指挥长沙会战时期的薛岳。晚年的薛岳隐居在台湾嘉义乡间,1998年5月3日逝世,享年103岁。
1950年2月,海南战役作战会议在广州召开。
会议重点听取了秘密渡海前来的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的汇报。
符振中介绍了海南岛上我党政军组织情况、战役准备情况和敌军的防御部署,并转达了琼纵司令员冯白驹的两条建议:
1、  乘敌人防线不甚严密,先偷渡一批兵力,加强琼纵的接应力量;
2、  若第一个办法行不通,就派一批军事干部和技术人员把枪支弹药运过海,以充实琼纵的武器装备。
会议经过研究,邓华等人确定采纳冯白驹的建议,采取“分批偷渡与积极准备大规模强渡,两者并重进行”的方针。
通过吸取金门战役的教训,解放军拜征用民船上的渔民为师,进行了大量的渡海作战训练,培训了一大批舵手和水手。
这些人不仅要懂得一般的操船技术,包括撑篙、划桨、摇橹、抛锚、拉蓬、落蓬、掌舵等,还要能识别风向、潮流,预测天气晴雨、判定方向、掌握速度、估算船行位置等等。
40军、43军下属各师各团均组织了“水手队”,共训练水手三千余人。
战前我军还试图通过秘密渠道前往香港购买登陆艇,但最终没能成功。
海南岛战役前四野练习水上射击
除军事上的准备外,战士们思想上的问题也引起了邓华等人的高度重视。
我们试想一下,当兄弟部队都在转业复员,干部分配到地方当乡长、镇长,结婚、生子、过日子,这支部队还要打仗,很可能要牺牲在黎明时刻,心情可想而知。
尤其面对的还是不熟悉的海战。
当时战士们中间存在着一定的怕军舰,怕飞机,怕翻船,怕泅水的消极避战情绪,流传着“九死一生,革命到(海)底”的说法。
为此,十五兵团在积极准备改造机帆船的同时(将帆船加装马达),进行大量动员工作,给部队树立信心。
1950年1月10日,四野转毛泽东签发的中央军委令给十五兵团首长邓(华)、赖(传珠)、洪(学智),其中提到:
 “海南岛与金门岛情况不同的地方,一是有冯白驹配合,二是敌军战斗力较差。只要能一次运两万人登陆,又有军级指挥机构随同登陆(金门岛是三个不同建制的团又无一个统一的指挥官,由三个团长各自为战),就能建立立足点,以待后续部队的继进。”
“与冯白驹建立直接电台联系,并令冯白驹受邓、赖、洪指挥……”
至1950年三月战役打响前,渡海部队累计征集修复帆船2666艘,动员船工1.2万人,支前民工近百万。
1950年3月初,岛上的冯白驹电报十五兵团指挥所:
由于敌人正集中主力向琼崖西区解放区进攻,在儋县的海头港至白马井之间近百里长的海岸线上,仅有一个步兵团防守。
且该团有一个营正在沿海地区加紧修筑海头至那大的公路,以利其机动作战。建议野战军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向白马井至海头港一带海岸潜渡。
得到冯白驹情报后,十五兵团司令部当机立断,决定实施第一次“偷渡”。
1950年3月5日晚7点30分,我40军118师352团1营799人,乘坐14艘船,在118师参谋长苟在松、352团团长罗继福率领下,从徐闻县灯楼角起航,开始偷渡海南岛。
海南岛战役正式打响。
广东省徐闻县的灯楼角自北向南揳入琼州海峡约三公里,扼北部湾与琼州海峡进出口的咽喉,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端。
与金门不同,海南岛是一个很大的岛。
加之岛上有琼崖纵队作为接应,这给解放军实施“偷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950年3月5日晚7点30分,我40军118师352团1营799人乘坐14艘快速帆船,在118师参谋长苟在松、352团团长罗继福率领下,从徐闻县灯楼角起航,开始偷渡海南岛。
在韩先楚40军组织偷渡的同时,李作鹏43军也制定了偷渡作战计划,准备一次性偷渡一个加强团上岛。
之所以我军在大举登陆前要冒巨大的风险实施“偷渡”,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补充岛上琼崖纵队的实力。
当时薛岳已意识到我琼崖纵队给国军带来的巨大风险,并调集重兵对琼崖纵队进行“围剿”:
“一方面以海空军协力巩固海防,一方面以陆军有力之一部,尽快歼灭本岛土共,彻底解除内部之威胁,再举全力歼灭来攻之外匪。”
国军企图在解放军大举强渡登陆之前削弱琼纵力量,摧毁五指山根据地,迫使琼纵部队化整为零,无力策应大军登陆作战,以解除后顾之忧。
1950年7月的《人民画报》,解放军正从琼州海峡准备进行登陆作战
我第一批偷渡部队799人在3月5日夜出发后,琼崖纵队方面一直使用电台和渡海部队保持直接联系。
漆黑的夜色中,我偷渡船队航至半途,海风突然停了。
不得已,偷渡部队在后半程只能依靠人力划船。
经过19个小时的艰苦航行,3月6日中午,登陆部队从儋县以西白马井西南登岛,成功和琼崖纵队的接应人员会合。
40军首批799人偷渡成功后,3月6日下午,43军各师也收集了最好的帆船配属给一个加强团(128师第383加强团),在师参谋长孙干卿的率领下准备启渡。
由于风信迟迟不至,依靠划桨、摇橹耗时过长,风险极大,最终偷渡部队被缩减为一个加强营,全部采用快速帆船。
1950年3月10日13时,43军128师383团加强营在配属一个92步兵炮连、一个侦察连、一个警卫连后,拔锚起航。
这支偷渡部队共有1007人,在团长徐芳春的率领下,携带无线电台,分乘二十一艘快速帆船从雷州半岛的硇州岛起渡。
由于起航后琼州海峡阴云密布,我军一路上没有遭到国军海空袭扰,3月10日白天的偷渡过程十分顺利。
不过在入夜后,海上突起大雾,风浪汹涌。
我军船与船之间失去联络,无法保持编队。
大浪把数条船的桅杆打断,其中一条船被巨浪打翻,四十余人下落不明。
11日上午9时,偷渡部队在文昌县以东地区陆续登陆。
在与国军一个营发生交火后,我军并不恋战,迅速向琼山解放区转移。
这也是战前43军军部给该加强营的指示:
“避免与敌作战,保存实力,保持距离海岸一夜行程,随时准备接应后续部队登陆。”
海南中部的山区,这里是打游击的天然好战场
40、43两军加强营的偷渡成功,极大的增强了十五兵团司令部强攻海南岛的信心和决心。
三月中旬,邓华率兵团前敌指挥所到达徐闻县龙塘镇赤坎村的一座民宅里。
这里离海边仅仅一百多米,天气好时,隐约可以看到海口市区(直线距离不足二十公里)。
3月26日和3月31日,解放军再次组织了两次三千人规模的偷渡。
与前两次一千人规模的小型偷渡不同,这两次准确来说已算是“小规模登陆作战”。
尤其是3月31日43军组织的这次行动,共动员3700余人,由127师师长王东保、政委宋维栻亲自率领。
该部经过了几夜的艰难尝试,三次急电岛上部队接应方才成功上岸。
其中担任海上战斗护航任务的第379团第8、第9两个连(炮艇部队),与国军军舰激战整整三小时完成护航任务后,继续向海南岛方向追赶主力船队。
由于航行方向偏差,该部于4月1日凌晨在海口市区附近一个孤滩登陆。
4月1日白天,该部抗击了国军陆海空军的数轮攻击,战至黄昏,全部壮烈牺牲。
至1950年4月初,十五兵团已分两批、四次成功登陆了九个营(约一个整师)的部队,并成功与琼崖纵队会师。
根据邓华等人的估计,这些力量已足够在海南岛北部沿岸打开缺口,接应主力部队大举登陆。
1950年3月31日,中共华南分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军区、广东省财委会联合发出《为集中人力物力支琼作战的联合通令》。
“通令”重申:
解放海南岛是广东党政军民1950年四大任务的首一个任务……凡广东省党政军民各机关支前的一切作战物资,均应在“解放海南岛第一”下实行征用。
1950年4月10日,邓华司令员在兵团指挥所召开作战会议。会议分析认为:
1、国军海空军加强了对海峡的巡逻与封锁,解放军已无再偷渡的可能;
2、琼州海峡4月中旬的风向以北风和东北风为主,对帆船渡海十分有利;
3、渡海路线、登陆地点与地形、接应部队的配合及向岛内纵深进攻方向均已做到了详尽、全面的侦察,战役准备基本完成;
4、前期上岛部队已达一个师的兵力,为掩护主力部队登陆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5、目前十五兵团拥有的船只已具备一次运载八个团兵力渡海的能力,大部队渡海登陆时机已经成熟。
会议制定了具体的渡海部署:
第一梯队(韩先楚率领):40军军指挥所率所部6个团和第43军的2个团,共25000人。
其中43军的两个团将在海口附近强行登陆,吸引国军火力,掩护主力40军从侧翼上岸。
第二梯队(李作鹏率领):43军军指挥所率四个多团近两万兵力为第二梯队,在第一梯队登陆船只返航后起航跟进。
4月10日,十五兵团向岛上冯白驹处正式发出“关于做好接应野战军主力登陆”的电报。
解放军登陆部队向滩头发起冲锋
1950年4月16日,在雷州半岛最南端的灯角楼,几百艘双桅篷木船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
浩浩荡荡,绵延十几里。
19时30分,韩先楚所在的指挥船升起4颗白色信号弹。
顷刻间,各师团的信号弹一齐腾空而起。
40军6个团与43军两个团同时拔锚起航,两万五千余名官兵直扑海南岛。
4月17日凌晨3时许,40军先头船队在临高角一带抢滩。
负责接应的琼纵第一总队和40军先期上岛部队向临高角一带海岸的国军守军发起猛烈攻击,为解放军渡海部队大举登陆开辟登陆场。
激战至凌晨6时左右,40军登陆部队已全部上岸。
我第一梯队大军开拔后,北京的总参谋部一夜灯火通明,时刻关注着前线动向。
17日凌晨,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向十五兵团发电,询问40军军长韩先楚在什么位置。
十五兵团复电称:“韩先楚已经上岛。”
聂荣臻说:“有这一句就够了。”
解放军攻入海口,和当地琼崖纵队会合
韩先楚率第一梯队两万五千余人登陆后,连同原先偷渡上岛的一个师和琼崖纵队,海南岛上我军的总兵力已有四万余人。
虽然数量上相较国军的十万之众仍处于劣势,但考虑到国军大都是各地收容的败兵以及广东保安团,双方的实际战力已在伯仲之间。
4月19日,薛岳调集国军主力四个师向海口西南二十公里处的美亭集结。
国军试图以强大兵力阻击我军向海南岛内陆前进,并伺机与我登陆部队决战。
在美亭方向上,我军的兵力是43军127师加强团和琼纵一部,共计约2个团的兵力。
面对迅速集结的国军,解放军两个团陷入到重重包围中。
其中坚守风门岭105高地的381团1连连续十三次打退了国军进攻,正副连长与指导员悉数阵亡,全连仅剩十三名轻伤战士坚持阵地。
同日,韩先楚率领的40军主力两万余人向临高县城方向攻击前进。
按照原计划,40军将首先围歼临高县城的国军,然后主力向加来市急进。
但当21日凌晨40军包围临高城时,才发现守城的只剩下国军一个师部和一个团。
韩先楚经过分析判断,认为薛岳很可能已将部队调去东线。
于是他立即率40军主力赶往东线黄竹、美亭、白莲地区增援,搜寻敌军主力。
这一决定直接导致美亭战役成为了海南岛战役的决战。
4月21日下午,韩先楚率40军两个师赶到美亭,将聚集在美亭地区的国军反包围。
一时间,美亭战场呈现国军四个师包围我两个团、我军两个师反包围国军四个师的层层厮打状态。
经一日一夜激战,解放军以劣势兵力击败国军四个师的顽抗。
国军残兵部分退回海口,部分向三亚方向撤退,解放军则乘胜向海口方向追击。
韩先楚(左)
眼看大势已去,薛岳发出全线撤退的命令。
为了掩护撤退,国军机群从三亚起飞,不断轰炸海口机场和秀英港,袭击正在向海口挺进的解放军部队。
4月23日晚19时30分,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43军军长李作鹏、军政委张池明等率第二梯队起渡。
次日,第二梯队大军登陆海南岛,43军军部进驻海口。
十五兵团发起“乘胜追击残敌、迅速占领全海南”的命令。
25日,冯白驹也率领琼崖党、政、军领导机关进入海口。
我党很快成立了海南军事管制委员会,由邓华任主任、冯白驹等任副主任。
随着解放军源源不断的登岛,国军加快了从三亚撤退的步伐,大批台湾派出的飞机军舰赶赴三亚。
5月1日,解放军攻占海南岛全岛,战役胜利结束。
同一天,搭载国军的最后一艘船驶离三亚榆林港,前后共有七万多国军撤离。
由于解放军缺乏海空力量配合,少量的土炮艇无力阻止国军从海上撤退,因此海南岛战役更像是一场“击溃战”。
后来43军军长长李作鹏在回忆录中认为,未能歼灭十万守岛国军有两个重要的主观原因:
其一是第二梯队投入战斗时间过晚。
如果第二梯队能提前三天(4月21日)突然在国军兵力已空虚的海口东西地区强行登陆,就有全歼国军主力的可能。
其二是没有充分发挥琼崖纵队的战斗特点和特殊作用。
在发现国军全线南撤退时,应立即命令琼纵快速插到国军后方破坏交通线、桥梁、道路,利用熟悉的有利地形坚决顽强地堵击南逃国军。
一言以蔽之,美亭决战后,国军信心之脆弱与溃逃之迅速均超乎我军想象。
或许李作鹏从军事的角度看认为打的不甚完美,但在政治的角度上,海南岛战役已经是满分了。
5月1日,解放军攻占海南全岛,海口市群众举行庆祝集会
解放海南岛一个多月后,朝鲜战争爆发。
1950年6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
事后大家普遍认为,如果我军没能在4月份克服种种困难强攻海南,海南岛很可能会变成“第二个台湾”。
某种程度上来说,邓华、韩先楚、李作鹏等人抓住了“最后的时机”。
我军不仅解放了海南岛,也同时保全了岛上的琼崖纵队。

很完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