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有一个礼拜了,今天大家来聊聊天吧。
事情要从昨天晚上开始说起,昨晚上,我在外面加班,突然手机上收到一张图,
是队友发来的,就只有图,啥话也没。
我心里咯噔一下,想着该不会是蛋蛋又惹他爸生气了吧?是不是默写又错了很多?要不然他爸怎么会只发图,一句话不说呢?
这意思一定是:你看看你儿子干的好事!
我赶紧点开,用双手扒拉着放大,挨个找了一遍,发现好像没啥错的。我都有点怀疑是自己没看仔细。
后来他爸才慢悠悠地说:默写写的不错。
咳,说到蛋蛋的字啊,那真的是一把辛酸泪啊,不过就算现在这个样子,比起一年级的时候,还是进步很多的。
这个前情提要,没看过的云阿姨一定要看下:
俗话说得好,“你要是见过过去的我,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我把一段吐槽发到微博,大家笑作一团,
有人说,瞬间就原谅了自己家孩子。
有人说,抱歉我再也不嫌弃我孩儿的字了。
咳,果然幸福都是比较出来的啊!
也有人问我,怎么没给蛋蛋练字啊,
(谁说没有,天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甚至有人开始问,小土你给老师送礼了吗?
(大概她也担心,蛋蛋的字对老师造成心灵创伤吧)
当然,还有人发来了自己家娃字的照片。
其实吧,我感觉孩子和孩子之间是有壁的。
我见过的,有些大班或者刚进小学那个字,我感觉娃大3岁都达不到那水平,一共也才没到10岁,字就相差了有3年吧。
不过,我现在都装作看不见了。 
所以说佛系这事情,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学来的,乃是被现实捶打出来的。
有时候是什么都试过了,没别的办法了,只能宽慰自己:每个孩子是不同的。
以前我听过很多所谓的经验,听多了,就会明白,有些经验是不能尽信的,没有遇到难搞的,轻松就做到的,那都不叫经验,那只能叫抽签抽中了

家里有两个娃,或者做老师的朋友,可能尤其能感受到孩子之间的差异。比较多了,就知道要敬畏了,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定能教出来的。

我以前发过一篇讲老大老二差异的文章,当时除了49%的人因为还没生二胎感受不到,另外43%的家庭,都觉得老大老二差异很大。
同一对父母生的尚且如此,更何况别人呢。 
那回到养娃上,究竟能怎么办呢?
我想,要做并不是不浇水不施肥从此躺平,也不是打鸡血去把“豆苗”变成“西瓜苗”,而是多换换角度找娃的特点、适合的方式,看清楚他是什么料,想开点,不要太较劲
以前看过一本书,叫《优势教养》,书里批判了一下木桶原理”(Cannikin Law) ,因为木桶原理总强调人要想办法弥补自己的短板,说白了就是半杯水,盯着空的那半。
人的天性就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不好的那一面。就算考99,也很容易聚焦到扣1分扣的是什么。
补短板这事我干过,我送他去过写字班,但能感受到他强烈的挫败感,到最后好说歹说怎么都不肯去了。 后来,我想通一点,把上了一半的课折价转卖了,放弃送到外面去
字是要练的,但要练成人家小孩那样,我就不抱幻想了降低要求,选择在家找视频一点一点练,根据他的情况,从头从基础笔画练起,增强掌控感。虽然还没达到很好的水平,但慢慢地,他跟自己比还是有进步的。
这么多年,我有个体会,那就是如果只盯住缺点,会让养育变得艰难。
小学的时间很有限,这意味着必须要舍掉一些,不强调短板一定要补成长板,而是尽量发挥优势,想办法先把长板夯实,借助长板的优势,让他建立起信心,有掌控感去抵御挫败。 
我们小时候,被比较的范围,只是同一个班级,最多也就同校加上亲戚家、爸妈同事家小孩。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谁还没七八九个群,每个群几百号人,全国各地的牛娃都轮番出现在眼前,很难保持心无波澜。
我时常安慰自己,这大概就是修行吧。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高密度的信息是现实世界的浓缩,但并不能还原所有的情况,而且这种高密度,还极大强化了人对竞争烈度的感受,如果总陷在这种比较里,是不公平也是扭曲的。
孩子的特性分布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集中不管老大和老二的差异,还是别人家孩子和自己家孩子的差异,其实都比我们想像得大得多,我们需要有一个坚定的内心,去稳住自己的步伐,不徐不急。

最后放一张,我之前从书里看来的优点清单,大家可以截图保存一下,换个角度看待孩子和自己,感受会截然不同。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点击以下关键字,跳转历史文章:
逆商】【2020目录
白泽科普动画第三季福利开更:
觉得有用,请转发给更多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