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这所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的中北校区里,有许多富有故事的建筑,既是师大光辉历史留下的印记,也是这所有着独特内涵的大学的精神密码。一起来了解吧
群贤堂
《华东师范大学形象宣传片》 视频时长45秒
建筑本身:古老宏伟  文化象征
群贤堂意为群贤汇集之地,也叫“文史楼”,它是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的旧址,是校园里最古典的建筑入口门廊的四根立柱正是华东师大70周年的校庆标识的灵感来源,它给一代代师大学子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
20世纪30年代群贤堂
大夏大学是1924年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办学初期,在胶州路租地自建一栋方形三层大楼校舍。到了1929年,由于学校影响日巨,学生超过1200余人,校舍不敷应用。于是学校于1929年3月在中山路梵王渡一带购地200余亩建设新校园。
按照规划,大夏大学新校园一期工程包括1座三层西式大讲堂、3座学生宿舍。1930年1月,大夏新校址开工典礼,全体师生出席,场面空前。5月,大讲堂正式定名为“群贤堂”,寓意大夏“师生合作”群策群力办学的理念和荟集群贤的期望,群贤堂于8月落成。
作为大夏大学最中心建筑,群贤堂占地12715平方尺,系三层钢骨水泥混合框架结构,长约61米,宽约21米,建筑面积3643平方米,入口门廊通高两层,以并列四根爱奥尼亚式立柱支承。群贤堂内有大小教室及办公室32间,厕所6间。
整个群贤堂可同时容纳2000名学生在内上课,内教室最大的一间可容纳学生190人。最初,大夏大学图书馆、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附设于群贤堂内,后逐渐迁出,群贤堂遂主要供学校校部与文、法、商、教育各学院使用。
20世纪30年代群贤堂底楼大厅
后因战火,群贤堂屋顶东北角被炸出三个大洞,堂前四根爱奥尼亚式立柱外侧两根被毁。1937年9月,大夏大学西迁,在庐山、贵阳、赤水等地辗转办学。1945年下半年,大夏大学收回校舍,继续在此办学。
“群贤堂”曾一度改称“文史楼”。建校初期,群贤堂同时作为教育、中文、历史、政教、外语等系的教学场所,临时图书馆也设在文史楼内。随着华东师大校园建设日新月异,外语、教育等系陆续迁出,群贤堂主要供中文、历史、政教等学科使用。
建筑修缮:保护性恢复,列为首批不可移动文物
20世纪90年代,华东师大按照“修旧如旧”思路,对文史楼进行保护性的修缮与恢复。2004年,群贤堂被列为普陀区首批不可移动文物。2010年恢复旧名,根据档案资料,学校在原位置复原了“群贤堂”匾额。
文史楼全景
过去的群贤堂前为四块呈“田”字布局的草坪,在四块草坪中央筑有一座方台,竖立大夏大学校旗,在方台四周砌大理石四块,上刻“师生合作”、“自强不息”的校训、校旗跋和捐赠者题名。现在华东师大群贤堂前的四块小草坪已变为一整块大草坪。
群贤堂(文史楼)全景
思群堂
1946年思群堂
建筑本身:高校礼堂之最,见证历史发展
思群堂是大夏大学(华东师大前身)为纪念学校创始人兼校长王伯群而命名,是学校重要会议以及重大活动的主要场所。思群堂见证了华东师范大学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目前已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并与东西办公楼作为大夏大学旧址整体的一部分被列为普陀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建筑现状为礼堂建筑。矩形平面、砖木结构;双坡屋顶;立面采用古典建筑构图,清水红砖外墙,门廊及立面装饰线脚等部位粉刷白色涂料;主入口位于建筑东侧山墙面,门廊由四根多立克柱支撑,三角山花下方开有拱形窗洞,并有辐射性图案;南部墙面有水泥及磨石子组合成的几何装饰,建筑主体结构及立面保存完整,并延续了华师大清水红砖外墙、机平瓦屋顶的特点。
如今的思群堂
建筑修缮:改善结构劣化,提升使用性能
思群堂修缮工程于2020年11月正式开工,2021年6月项目竣工。本次对思群堂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在保护建筑重点保护部位的基础上,修缮建筑结构劣化,通过历史考证和价值评估,恢复建筑历史风貌和外立面装饰特色,提升消防系统,满足规范要求,提升建筑使用性能和条件,传承历史,延续文脉。
修缮后的思群堂
三馆
20世纪50年代“三馆”全景
建筑本身:富有民族特色,中西合璧的典范
三馆,即物理馆、地理馆和生物馆,整幢建筑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多年来,“三馆”作为华东师大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见证了诸多名师的大家风范和众多学子的追梦步伐。
“三馆”老照片
“三馆”位于中北校区中轴线的西端,平面呈“H”型,为三层(对称中心四层)混合结构,两座翼楼拱卫着主楼,气势恢弘,采用歇山顶青平瓦,显得端庄稳重。整幢建筑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受到当时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是中西合璧建筑的一个典范。
2013年8月,“三馆”完成了新一轮的修缮。
“三馆”高处远视角
建筑修缮:复原历史原貌,留住设计美感
“三馆”肇建于五十年代初期,青砖碧瓦的砖木结构,两翼拱卫着主楼,气势恢弘而又淡泊明静。
2013年,“三馆”启动建成59年来首次大修,修缮以“整旧如故”为原则,在建筑施工及材料的选择上都力求符合原貌。
“三馆”特写
地理馆最大的阶梯教室:333教室
333教室,是“三馆”最大的阶梯教室,在七八十年代,尤其是文科大楼建成前,学校政教系几乎所有的大课、大型集体活动、自修都在这间大教室里进行。
在修缮改造的方案的确定过程中,学校陆续收到多位曾在地理馆333教室学习的政教系校友的建议,修缮工作组最终选用了对333教室原样保存的方案。
办公楼
1934年建成的办公楼
建筑本身:西式建筑风格,施工工艺精湛
华东师大中北校区办公楼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建筑,东、西、北楼始建于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1934年,东、西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分别作为大夏附中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建筑群成品字型,采用红砖清水墙、灰色机平瓦坡屋面,而门窗多以钢制为主。材料质量好、建筑装饰较少、施工工艺精湛,整个建筑群呈现出较为简化的西式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与学校建立初期建筑作为教室使用的功能以及实用、节俭的建筑宗旨密切相关。
1946年,大夏大学由赤水回迁上海,东楼成为化学馆,而西楼为土木馆,为理工学院使用。
办公楼历史照片
中楼则于1951年建成。简洁的外观与东西楼相像,但用材较为普通,做法也较为简单。外窗采用杉木制作,与东西楼的钢制不同,具有较为鲜明的现代特征。
办公楼建筑群
修缮后办公楼特写
建筑修缮:复原历史原貌,留住设计美感
因中北校区办公楼建筑构件普遍出现了老化现象:红砖清水墙面出现潮湿、水渍、微生物滋生病害,严重处出现砖体返碱及酥碱风化;屋面渗漏较为普遍。为了维持文物建筑的原状、突显文物建筑的价值、保证文物建筑的合理使用、提升文物建筑的整体景观效果,华东师范大学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作为根本宗旨,按照确保文物建筑本体的安全性,不改变文物原状,尊重传统、保护建筑文化多样性,“最小干预”和传承与延续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等要求,于2016年4月对办公楼文物建筑实施修缮。
此次修缮以文物建筑外观原貌修缮为重点,主要包括外墙面的修缮、屋面的修缮以及外门窗的原状更换。在修缮外墙面时,严格按照外墙的原有砌法形式对风化进行修补,同时对后期修补的砖缝进行人工割除,按照原有砖缝的形式进行重新勾缝;修缮屋面的过程中,施工队除了对屋面瓦件按照原有形式进行铺设之外,还对屋面檐沟、通风孔进行原状修缮,甚至根据老照片落水管的形式,对东、西楼落水管也进行了复原;而室内以统一建筑建成的时代风格为主,木质墙板、线脚和灯具等细节的设计体现了建筑的时代特征。
2017年,修葺一新的办公楼外景
经过260天的修缮,办公楼于2016年12月29日通过了竣工验收。
周边打卡点
1、长风公园
长风公园位于普陀区中南部,是大型的综合性山水公园,借鉴北京颐和园风格和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总体布局模拟自然,园景以湖为主,山水结合,还有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多种设施,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

地址:普陀区大渡河路451号
开放时间:4月1日-4月30日 5:00-21:00,5月1日-10月31日 5:00-21:3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6:00-21:00
2、苏州河景观步廊
苏州河景观步廊被市民称为“宇宙银蛇”,景观廊道长度约500米,适合步行和散步。东侧入口构筑像一个来自外星的建筑,材质用的是铝板,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早晨、中午、夕阳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地址:长宁区长宁路与芙蓉江路交口西南30米(近芙蓉江路)
开放时间:全天
周边旅游线路推荐
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丽娃河→中山公园→苏州河岸线园(长风段)→真如古镇→长风公园
往期精彩回顾
资料:华东师范大学
编辑:毛浚仪孙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