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前所未有的“快”
。出行快,信息传播快,生活节奏快,连人生也被按了加速键——晋升要快、出名要快、赚钱要快.....仿佛稍微慢一点就要被时代淘汰。


前所未有的“变”。一边是各种新技术、新概念、新职业层出不穷,一边是年轻人对幸福的定义,对人生的追求跟以往大大不同,更多样,也更个性。
处在这个“瞬息万变”洪流中的家长,“焦虑”似乎是常态。双减”政策下,这种“焦虑”也并没有被完全消解。甚至有些家长们一方面不敢就此松懈学科教育,一方面又继续为非学科类的能力培养买单,更加焦虑。
如何打破家长们的“教育焦虑”?
我们对话了吴军博士

👆吴军博士
他毕业于清华,后又在美国顶尖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计算机博士学位。毕业近10年之后,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进入了美国教育的核心圈层。
他是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曾担任腾讯副总裁,现在是硅谷投资人。
他也是一位父亲,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时,走访了十几所英美顶尖大学,对中美教育都有深刻的理解
他还是一位作家,出版了《数学之美》、《浪潮之巅》、《硅谷之谜》、《文明之光》、《大学之路》、《智能时代》、《见识》、《态度》、《格局》、《全球科技通史》、《信息传》、《大学之路》等书,极具全球视野和前瞻眼光
最近,又为孩子写作了一本《给孩子的科技史(文末有这本书的赠书活动)——
谈话聚焦家长们的“教育焦虑”。

在这么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家长应当如何调整心态,增长知识以面对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
未来科技社会将改变,人才需求的趋势也会变化,家长应如何应对这种变化,让孩子具备未来竞争力?
家庭教育中,父母到底应该把什么当作育儿的根本?

这是一次非常酣畅淋漓的对话,从“学科教育”到“素质教育”,从“面对未来的焦虑”到“全球视野”,最后回归家庭具体场景,吴军老师总能一针见血直指问题关键,然后抽丝剥茧,用极具大视野的视角,给出非常有启发的答案和建议。
 1 
知识优先级搞错了
才会纠结让孩子学什么
 问题 :“双减”之后,科学、艺术、体育等非学科教育被提到了突出地位。很多家长们一方面不敢就此松懈学科教育,一方面又继续为非学科类的能力培养买单,不敢松懈,唯恐少学点什么把孩子给耽误了。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当如何缓解焦虑,做出适当的取舍呢?
家长的焦虑完全可以理解,要缓解这种焦虑,可以参考一下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理念,将知识分成几种再进行选择。
第一种是最基础的,直接用于谋生的知识,比如去蓝翔绩效学了技术,出来就干这行谋生了。
深圳南山区前一阵,电焊工一个月能挣2万,这比什么985挣得多了。但是有天花板,因为你干十年、二十年电焊,你还是电焊工,如果将来有什么机器,或者自动焊水平更高了,你可能就没工作。
第二种是不直接用于谋生的知识,比如我们学的那些数理化文史地生之类的,它们虽然通常不能直接用于谋生,但能够帮助我们扩展专业领域,必要的时候有助于转行。
第三种是为人父母的知识,我们学校根本就没讲,于是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现在独生子女最大的问题,每个孩子都给养成小皇帝了,这就是因为他缺乏为人父母的知识;如果不是独生子女,两个孩子的情况更糟糕了,父母偏心问题也很大。
第四个就是成为公民的知识,包括一些公德等等。这两种知识很重要,但说实在的我们的教育一直教得不够好,不过今天的重点不是这个,就不多展开说了。
第五个,就是所谓“锦上添花”的知识,就是像绘画、乐器等等之类的特长,属于有固然好,没有你也能活下去的知识。
那么,该如何做出选择呢?
这里打个比方就很容易懂了,人的知识假设像是一件衣裳,他用于谋生的知识就是那保暖功能,锦上添花的知识呢,就好像给这衣服缝了些好看的扣子之类的装饰物。衣服本身不行,有这些好看的扣子也没什么用。
很多家长纠结,其实是他们把着优先级搞错了,衣服还没有,先去弄那个扣子,自然就本末倒置了。
我主要聊几个普遍家长都关注的:
1、体育
体育是我要特别强调的,因为体育太重要了,多花点时间在体育锻炼上,让一个人有一个好体魄,一辈子受益。
而且,一个人精力充沛后,学习效率也会提高。那时候我们在清华,一直强调一个口号叫做8-1>8,就是与其8小时全部用来学习,不如拿出一小时锻炼,你剩下7小时做的事,其实比8个小时要多。
另外,如果孩子能找到一个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不管是一个人能做的健身、跑步,还是一群人一起参与的踢球等,对他一辈子来讲,都是好事,比把时间花在刷手机上有有益得多。
2、科学
这里我重点聊聊“科学素养”,这是孩子的底层思维。“科学素养”不是科学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种发现新知的理性方法论。人一辈子会遇到很多没有答案的问题,怎么解决,其实就需要科学素养。
这个问题如果细说的话,会有太多内容。这里只谈谈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基础:一个是逻辑思维能力,另一个是实验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其实挺难培养,拿我们大人来说,有时候都经常做不好。比如我们很多家长给孩子报班的理由,仅仅是因为看其他小朋友也报了,只是跟风,而不是真正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和孩子目前的状况以及需要,这种从众 其实就是欠缺逻辑性的一个表现。
而实验思维能力,也非常重要。这个指的是孩子要能有意识地去尽可能思考周全,通过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根据事实来做出判断,而不是想当然,耍小聪明。(这方面果壳童学馆有很多适合孩子小实验、PBL方案可以参考)
以上两种能力,培养起来确实非常难,因为一方面小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另一方面家长自己经常都做不到
但这确实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未来科研的基础。家长自己也要加强学习,好好引导,潜移默化。 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看科学史,了解前人谁走了几步,怎么走的,最后谁解决了问题。
3、英语学习
疫情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对留学产生了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让翻译这件事门槛变低,还有必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孩子学英语吗?

这其实是一系列的问题,对应的是不同的需要。如果只是为了看一些国外的新闻,用翻译软件能翻译得挺好,大概意思八九不离十能理解了。
但这个程度的话,要是想看学术资料就不行了,因为学术资料上最重要的部分,往往都是在细微的那点描述上的差别,翻译软件往往是没法搞定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学术上进行交流的话,你必须要口语,得跟人家谈。
所以总的来说,如果有继续出国学习的意愿以及学术上的追求,好好学习外语仍然是有必要的。
 2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
最好的方式就做好当下
 问题 :科技发展太快了,一方面让未来变得更加不可预估;一方面又让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家长一方面焦虑未来的不可确定性,一方面又害怕孩子迷失在科技产品中,比如手机,比如互联网虚拟世界等,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吗?以及如何帮孩子打造全球视野,以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1、未来不确定咋办?
答:不要去操没用的心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如何面对未来的不可确定性”,这是很多家长焦虑的根源。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培养孩子,才能够让他们在未来拥有核心竞争力?

虽然从逻辑上说这个问题其实有合理性,但现实中,这种做法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行不通的。因为未来它不是某一天突然降临,你不可能说为了20年的一个想象中的职业去培养他20年后的技能,而忘了从现在与20年后之间那段时间。
最好的方式,就是当下有什么是什么,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其实今天的很多职业,几千年前就有,只是形式不一样了,需要的技能也不一样了。
比如医生,几千年前“跳大神“就算治病了,30年前拿把刀就能做手术,但现在不掌握一些手术机器,手术都做不了。未来也一样,很多职业还会存在,但可能形式不一样了,不要去操没用的心
另外,尽管现在很多人在焦虑,觉得职业发展有天花板,但说实在的95%的人一辈子里遇不到你的职业发展天花板,天花板之前他就进步不了了
如果非要说专业选择的话,那么从目前来看,将来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及医学,还有材料方向,可能会是不错的方向,但是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能力和兴趣。
2、孩子网上冲浪,要不要管?
答:当然要管,美国管得特别严!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孩子使用手机和互联网“的问题。这方面其实美国这边的学校管得也挺严的。学生可以带手机,但是上课期间不能使用,下课了可以给家里打电话联系来接。
另外学校的 Wifi,好多网站你根本就上不了,学校给配的笔记本电脑,你能够访问的网站也是受限的。除了学习有关的网站,不要说那些少儿不宜的网站,一般的娱乐网站都上不了,游戏的你更不用说了。

再有一个美国其实对那些大公司是有严格规定的,关于青少年的任何数据公司是不允许收集的。在这个情况下,家长做好配合就还好。
但是不得不说,实际操作的时候确实有难度,比如很多孩子3点多放学回家了,家里人可能要7点多才能到家,中间有三四个小时家长都不知道孩子在干什么。
美国前一阵就是有一些有良知的工程师离开了 Facebook Google这些公司,后来拍了一部电视片,叫做social dilemma,就是《社会困境》。
👆《社会困境》纪录片截图
这部片子讲的就是这些Google这些或Facebook这些公司的这些人,怎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吸引着大家上瘾。用他的话说,我觉得他们有一句话非常发人深思,就是现在看似好多服务是免费的,很多产品是免费的,但一旦产品免费,使用者本身就成为那个产品了,个中滋味相信大家自己都能体会到。
所以说,家长肯定是要在孩子接触互联网的过程中,给与良好的引导和规范的
3、如何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
答:放眼全球,入乡随俗。
最后,聊聊“如何培养孩子的全球化视野”。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如果只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出发,我觉得其实可以抓住两个要点。
其一,就是要理解,虽然中国人占了世界人口的近五分之一,但是,剩下百分之八十多的人口可都在中国以外。要让孩子意识到走出去海阔天空,在外面有更大的市场,更多的机会,不用光盯着眼前的这块地方。
其二,就是要学着弄懂并遵守各地的规则。打个比方,就算平时我们总下中国象棋,要去别人棋盘上下国际象棋,那就要学学国际象棋的规则。
说白了,就是放眼全球,入乡随俗。
 3 
回归家庭
请把孩子当孩子
请把孩子当独立的人
 问题 回归到家庭,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总会有很多期待,但很多情况下,孩子并不会按照我们的期待成长。您是如何处理这种“期待”与“现实”的差距呢?以及,请您分享下,您如何对孩子进行金钱启蒙的?
孩子没达到你的期待,如何处理?我觉得就两点:
第一,要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而不是自己的个人资产来看;也就是说,孩子没有完成你的期待的义务。
第二,要把孩子当孩子来看,而不是当大人来看。建议家长都读一些教育类的书,比如儿童心理学什么的,了解一下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你了解了这个,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很多事孩子做不到,很多话孩子听不懂,因为他没到那个阶段呢,你再着急也没用。
至于金钱观和财商,我主要会教孩子两个原则。
一个原则,是绝不赌
。这个赌,不仅包括违法的那种赌,更包括平时生活中的“打赌”,就压根不要有“赌”这种想法。

这一方面可以能够让孩子远离赌博行为,另一方面也是要从小潜移默化培养孩子投资的基本素养,将来避免莽撞冲动造成重大损失。
另一个原则是,财富靠创造获得,但获得财富后,这个资源把它合理使用了,才有意义。
比如,我小女儿曾经募集资金,支持了一个打球技术非常好的孩子去比赛,后来以此为契机,这孩子还得到了很好的大学的offer。我女儿觉得这是非常有收获,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能把钱正确地花出去,有意义地花出去”,我觉得非常重要。
总得来说,就是在财商方面,要早点教育孩子,不赌,会花。
赠书活动
吴军博士又出版了新书,这次很特别,是一本专门写给的孩子的科技史。果仁妈今天跟中信出版社要来了5本,点击“在看”并留言,7天内点赞前5名,即可获得赠书。
这本书非常有趣,而且硬货知足。

首先,300+幅手绘插图很Q,孩子读起来一点儿也不无聊——


其次,知识含量超丰富,
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从历史到当今到未来,极具趣味性和科普性地讲述了从原始社会到未来人类科技的发展历程。
目前,这本书已经在京东/当当/淘宝各大网站上架,推荐大家买来跟孩子一起读读。
 - END -
采访丨Big.D
撰文丨Big.D&林乙乙
编辑丨林乙乙
 相关推荐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