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资的流行不仅给市场带来了Alpha收益的新来源,也为企业的资金融通提供了新思路。
与此同时,ESG投资的发展也促进了ESG评级的迅速崛起。
ESG评级是评级机构从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对一家企业进行的评估,通常会对应一个分数或等级。
自1983年ESG评级鼻祖Vigeo Eiris(2019年被穆迪收购)成立至今,全球已经涌现了上百家ESG评级机构。
MSCI外,富时罗素(FTSE Russell)、标普全球(S&P Global)、路孚特(Refinitiv)、晨星(Morningstar)等知名机构都建立了ESG评级业务,并得到了全球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和使用。
随着ESG投资在国内兴起,中国本土的ESG评级机构也逐渐发展起来。
但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ESG评级机构所采用的流程机制基本相同。
通常,ESG评级机构会参考国际认可度较高的ESG标准、指南,并根据自身对ESG议题的理解和研究深度,制定出一套ESG评价指标。
在评价框架下,ESG评级机构会通过公开渠道或企业问卷,收集企业的ESG信息,然后按照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对被评企业的每一个ESG指标表现进行分析和打分,最终计算得到ESG评分和对应的评级。
ESG评级有效缓解了投资者与投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投资者识别潜在投资标的的ESG风险和ESG价值,大大降低了投资决策成本。
但在发展过程中,ESG评级的差异性愈发突出——同一家公司在不同ESG评价框架下的评级结果存在差异。
伴随着ESG评级数量的增多,这种差异性更加明显,无疑给ESG投资者造成了新的困扰。
01
ESG评级结果存在差异
下图展示了国内ESG评级机构给出的部分ESG评级结果。
图:部分A股ESG评级结果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ESG,阿尔法工场ESG整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同ESG评级所使用的等级划分类型并不相同,所以无法直接进行对比。
但整体来看,主要标准是一致的:
  • A、B、C(或加上D)的分类是最常用的方法;
  • 等级高低顺序为A>B>C>D;
  • 用同一字母表示时,所用字母数量越多,等级越高,如AAA>AA>A;
  • 带“+”的等级高于 带“-”的,如A+>A-;
  • 得分越高,代表ESG评级越高。
利用以上标准,结合横向和纵向对比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同一家公司的ESG评级结果确实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将平安银行看做基准参考,对万科A的ESG评级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商道融绿给万科A的评级低于平安银行,但其余四家给出的评级都高于平安银行。
又比如美的集团,中财绿金院给出的评级是远远低于平安银行的,而商道融绿、OWL给出的评级只是略低于平安银行,社投盟和华测CTI给出的评级是与平安银行相同。
即使进行粗略地横向对比,同一家公司在不同ESG评级下所处的行业位置也不尽相同。
还是以美的集团为例, 对比不同ESG评级结果发现,美的集团的ESG评级同时处于行业落后、行业平均以及行业靠前的位置。
图:美的集团ESG评级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ESG
这种ESG评级的差异性不仅存在于ESG发展初期的国内市场,在成熟的欧美市场也很突出。
国外一篇研究文章对比了6种国际主流ESG评级的数据,包括KLD(2010年被MSCI收购)、Sustainalytics(2010年被晨星收购)、Vigeo Eiris、 Refinitiv、MSCI和RobecoSAM(2019年被标普全球收购),涉及约1,000家上市公司。
经过定量研究后发现,任意两种ESG评级的平均相关性仅为0.54,其中最高为0.71,最低为0.38;环境维度的平均相关性为0.53,社会维度的平均相关性为0.42,公司治理维度的平均相关性只有0.30。
如果将国内外的ESG评级进行比较,这种差异性更大。
02
ESG评级存在差异的原因
由于缺乏统一的ESG标准,ESG评级目前还是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发展阶段。
在这种状态下,各家ESG评级机构的方法论呈现不同的特征。
概括起来,造成ESG评级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包括指标差异、衡量差异、权重差异。
指标差异
在ESG大框架下,各个ESG评级机构基本对核心议题的选择形成了共识。
例如气候变化、资源消耗、雇佣管理、供应链管理、社区投资和董事会结构等议题,几乎被所有的ESG评级纳入其中。
但同时,仍然有诸多的ESG议题只是被个别评级机构使用。
如果深入到具体指标层面时,各家ESG评级机构又采用了不同数量、不同内容的指标。
指标差异主要受ESG评级机构的研究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影响。
评级机构一般会选择更容易评估、获得或处理的指标和数据。
因此,有的ESG评级体系包含上千个指标,而有的不足一百个。
采用不同指标框架对同一家公司进行评价时,势必会产生差异化的结果。
衡量差异
当面对同一家公司的ESG信息时,不同ESG评级关注的重点也不同,因此采用的评分标准也不同。
例如,有的ESG评级机构关注绩效结果,有的关注政策、管理措施,而有的会把信息披露考虑进来。
MSCI则会评估ESG管理与相应风险敞口的一致性。
这种衡量标准的不同导致了ESG评级的差异。
权重差异
当ESG评级机构对不同议题/指标的重要性持有不同看法时,权重差异就会出现。
不同ESG评级机构评估指标重要性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如,MSCI会考虑各议题对公司及行业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时间长短。如果影响程度大、影响发生快,MSCI会给予该议题更高的权重。
图:MSCI ESG关键议题权重设定标准
资料来源:MSCI,阿尔法ESG整理
而其他ESG评级多是设置了通用指标和行业指标,权重分配差异只体现在行业指标上。
权重差异的存在,导致各指标得分对ESG评级的贡献度不同。
评价指标、衡量标准和权重分配方面的差异交织在一起,造成了最终ESG评级结果的差异。
03
如何看待ESG评级的差异
ESG评级存在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也并没有出现“求同”的趋势。
对于直接使用ESG评级的投资者来说,如何看待这种差异?
首先,各种ESG评级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虽然国内外ESG评级的差异较大,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
国际主流的ESG评级考量的议题和指标更为丰富,但这些内容并不都适用于中国企业。
此外,如果用“严苛”的标准评价中国企业的ESG表现,可能最后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脱颖而出。这不利于投资的多元选择。
而国内ESG评级更贴合中国ESG发展的实际和中国企业的ESG现状。
但在全球视野下进行决策时,投资者应该选择一个更具国际化的ESG评级体系,以评估不同市场的ESG表现。
其次,比评级结果更有价值的是底层数据。
由于ESG 标准的缺失,ESG评级结果只能代表评级机构对被评企业ESG管理或绩效水平的感知。
但不同投资者侧重的ESG主题不尽相同,对ESG也有个性化的理解。
因此,直接使用ESG评级结果,并不能反映投资者深层的ESG投资需求。
而更好的方式是,投资者与评级机构共同开发构建贴合自身ESG理念的评价体系,借助评级机构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完整的数据源,对潜在投资对象进行ESG评估,以此精准锁定投资标的。
除投资机构和基金经理外,企业对ESG评级也抱有浓厚兴趣。
对于企业来说,ESG评级,特别是主流评级的结果,直接决定或影响了部分ESG资金的去留。
但如果只是抱着“应试”的心态开展ESG工作,试图在所有的ESG评级中都获得高分,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或背道而驰。
ESG提升更应该从企业内部出发,从风险管理、从市场竞争力、从声誉等维度考虑其重要程度,而不仅仅是看作吸引投资的手段。
面对差异化的ESG评级结果,企业应主动与评级机构进行沟通和信息确认,以确保获得客观的评估。
包括MSCI、标普、FTSE在内的ESG评级机构,都已经建立了企业沟通和申诉机制。
随着ESG投资发展成为主流,ESG评级数量将更多、ESG评价维度将更为丰富。
而经过长期发展与完善,即使ESG评级方法保持个性化差异,企业的ESG评级结果也会趋于一致,即更能反映公司的真实ESG价值。
阿尔法工场ESG将密切关注ESG监管要求和全球ESG投资趋势,为您提供最快、最新、最全的ESG资讯和解读,助力上市公司提升资本市场ESG表现,帮助中国企业融入可持续发展浪潮。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