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们关于华人男子缺少性吸引力的言论,“成就”了一个英国华裔脱口秀顶流。
被这类言论震惊和伤害的剑桥大学毕业生菲尔·王(中文名Wang Xing Gui),少年时也曾因种族身份受到排挤。
他选择了另外一条“反击”路——段子,结果在大学里就拿下喜剧大奖,毕业后放着工程师不当,转行专做脱口秀。
《泰晤士报》称他为“英国最具原创力、最有前途的年轻喜剧人”。
让他出圈爆红的是,拿“抖森”汤姆·希德尔斯顿在中国大火的善存广告开涮。
菲尔的作品对海外华人有独到的观察,比如,华裔在英国怎样“隐形”,中国的崛起对海外华人的加持,也敏锐地揭露了新冠疫情下西方媒体下意识的种族主义操作。
在英国,种族议题动辄被上纲上线。但他凭着勇气、幽默和豁达,收获了不同族群的观众,更通过网络在全球圈粉。
意外出圈,乘网络东风红遍世界
菲尔以二等一荣誉获得剑桥大学工程学学位后,转身却当上了脱口秀专业演员。
带着剑桥大学老牌喜剧社Footlight社长和奖项的光环,上了BBC《Have I Got News For You》等节目,但一直不温不火。
“一个基本上和老白男有关系的社团,成了‘毒药’。我发现它阻碍了我的发展。”
成名的契机出现在2019年。当时,英国演员“抖森”在中国为善存拍了一则广告,采取所谓的“女友视角”,抖森扮演的男友为女友做早餐,让她好好照顾身体。
当时这个广告非常红,但在西方人看来有点“诡异”甚至“恐怖”,是一种对私人空间的侵犯。这种文化差异被菲尔注意到了。
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菲尔拍了个搞笑视频。他代入“女友”的角色,把自己对抖森的“甜言蜜语”的反应穿插进去,发布在自己的推特上。
菲尔拍的时候以为只会有几百人转发。没想到,这个1分半钟的小短片居然形成了病毒式的传播,让他“火出圈”。累计至今,原视频有664.5万人观看过。
更多的机会找上门来:BBC电台4台为他开了一档节目《Wangsplaining》;亚马逊跟他签约,让他录制付费播客《Phil Wang Hates Horror》。

让菲尔真正走上国际舞台的,是国际影音巨头Netflix(奈飞)。他的脱口秀巡演《Philly Philly Wang Wang》被选中制作成网络节目,收获大量观众。
成功密码:用幽默解构种族歧视
菲尔胜在素材扎实、题材独特:他打破了华人男性在英国人眼中呆板、无趣的刻板印象,用幽默解构种族主义,用聪明的方式触碰底线,但又不会让人感到冒犯。
在早期的作品里,菲尔就谈到好莱坞对于华人男性的描述。“一个华人出现在银幕上时,他不是《龙威小子》(Karate Kid)中宫城先生式的智慧、冷静但充满漫画色彩的人物,就是一个喋喋不休、让人尴尬的疯子,用难以理解的口音对刚刚从他的水果摊驶过的警察高声吆喝。他们从来不是正常的、让人感到亲切、社会功能健全的人。”
有些女性认为华人男性缺乏性吸引力,菲尔对此感到震惊和伤害。
他谈到,在约会软件上,东亚裔男生是食物链底层——“东亚裔男人被阉割了,但东亚裔女人却遭遇狂蜂浪蝶。”这种错配的现象让人有共鸣,也让白人反思。
他证明了,亚裔男不性感是伪命题。菲尔用自己的幽默破除刻板印象之余,更让自己变得自信,找到懂得欣赏自己的女人——谁说幽默不是一种性感呢?
他会谈到自己交了白人女友,并开玩笑说“这是移民的梦想”,既是自嘲,又是反向嘲弄白男的“黄热症”(yellow fever,比喻白人男子对亚裔女子的痴恋)。
“东亚人、英国华裔,常常是英国最被人遗忘的一群人。”在《Philly Philly Wang Wang》巡演的时候,菲尔会提到,东亚裔在英国如何“隐形”。“为了方便分清楚亚裔,你只要记住,有的亚裔是‘打板球的亚裔’,有的是‘吃奇怪的食物的亚裔’。”
早年,在伦敦的文艺区肖迪奇,他上台就有人嘘他。“69号桌子要送餐!”又是老掉牙的刻板印象:华人都是开外卖小吃店的。这个数字还带有性的含义。
他在作品中会提到中国的崛起对于海外华人的影响。“常常有人说我是少数派,但我是世界上两大最有势力的种族的结合——我属于两大多数派,好吗?我既是可口可乐,又是百事可乐,我就像是占有了全部的市场份额。”
他指出,英国人有一种“喜欢道歉的骄傲,一种笨拙、害羞但根深蒂固的绝对优越感——他们乐于自嘲,但始终是从一个俯视的语气进行自嘲”。
他还提到新冠对于华人群体的影响。
他曾表示,在疫情早期,所有新闻画面都出现中国人的面孔。疫情扩散到全世界的时候,在报道欧洲的新闻、甚至疫情在伦敦地铁扩散的新闻时,电视台还是用了亚裔的面孔。“有时候他们找不到华人素材,还会用菲律宾或韩裔来代替。”
他提醒观众,这种下意识的种族主义反映在英国的国家电视频道上,也会影响到普通人的思维。
后来,我们就看到了一系列反华人甚至无差别袭击东亚裔的浪潮。
有次,在伦敦的文艺区肖迪奇,他上台就有人嘘他。“69号桌子要送餐!”又是老掉牙的刻板印象:华人都是开外卖小吃店的。这个数字还带有性的含义。
其实,菲尔的素材多种多样,但他不会羞于谈论种族问题。“你压抑的时间越长,负面情绪就越容易溃烂,孕育出一种有毒的亚文化。人们意识到种族主义的问题,却不真正谈论它,这是喜剧的沃土,不是吗?”
从被歧视到当上喜剧人

菲尔的祖父是从中国迁居马来西亚婆罗洲的华人,父亲是工程师和业余武术大师。
菲尔的母亲则是英国的人类学家,拥有剑桥大学的学位,后来又当了医生。她年轻时参与英国的海外志愿服务(VSO)来到马来西亚,结识了菲尔的父亲。
后来菲尔公然开白人男性的玩笑,说母亲喜欢上父亲,是因为她有“黄热症”。
在当地,菲尔的白人血统让他成为异类,但他并没有太多不适。他读的是国际学校,而华人社区的生活也挺舒服:他有两个妹妹,还有“163个表兄弟姐妹”玩在一起。他很喜欢当地的食物,包括中国菜在内的亚洲食物充满了各种风味,所以他后来吐槽:英国菜实在太寡淡了。“马来西亚人痴迷饮食,如同英国人痴迷酒精。”
16岁时,菲尔和家人搬回英国巴斯定居。他对母亲的祖国非常好奇,一度认为自己属于那里。“但到了那里我才发现,自己原来这么亚裔。”
来到私立学校Kingswood School,他发现巴斯这个英国小镇“种族单一、差不多达种族隔离的地步”,“我就像从《星球大战》的世界被送到了《唐顿庄园》的世界”。(当然,这是本世纪初的英国私校,现在英国私校的外国学生很多了。)
在菲尔小时候,他在英国政府的定义里是“其他人”,比如人口普查的表格里。“没有什么比你不得不选择‘其他’一词形容自己让人更觉得自己是‘他者’了。”菲尔回忆。
(“英伦后浪”曾写过一篇《英国华人不是亚裔?“我是谁”?》,可戳链接直达。)
菲尔和妹妹小时候和长大后的对比
“有一次,我去上课的路上,一个男孩引起我的注意,让我往下看。原来他抓住自己的‘那话儿’,然后说:‘嘿,我是Phil Wang了。’”
他才知道,wang有“那话儿”的意思。
“这个玩笑开得不完美,因为有那话儿不代表你就是我,因为我不是世界上唯一有那话儿的人。”现在的他懂得用幽默来回应。
但当时,他还是感受到了巨大冲击。他表示,这是华人常常遇到的种族主义羞辱,一般源于华人的外表、名字、声音甚至他们所说的母语。
菲尔做客BBC节目《Room101》
“针对亚裔的种族主义极少受到挑战。”他指出,Chink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笑话。“我甚至听过有人用Chinky来形容外卖中餐店。”
chink有窄眼、小缝隙的意思,Chink被人用来污辱中国人、华人或东亚人。美国歌手“碧梨”就曾因这个词深陷风波
“就这样,n字头(注:所谓“黑鬼”)让人感到震惊和恶心,Chinky让人感到肚子饿……要展示侮辱词汇的等级差别,我甚至不用像‘n字头词’一样缩写Chink这个词。因为我知道没有人在乎。”
凭借优异成绩,菲尔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工程系录取,但依旧孤独。
拯救他的是始于1883年的喜剧社Footlights(这个词的意思是脚灯,即舞台前面的一排灯,这个团体被译为“脚灯社”),是打入英国娱乐圈的门票。
Footlights的大本营——ADC剧院
菲尔
在大二就赢下久负盛名的Chortle学生全国喜剧大奖,后来还成为Footlights的社长。

其实,早在高中,他就曾主动请缨演喜剧,以打破自己的书呆子形象。
小时候,他在东西方之间都找不到归属感。如今,他感恩这种“异类”感给了他独特的视角“能够有归属感很好,但我感觉拥有国际视野、在不同的国家生活过也很棒——尽管这是有代价的。
“如果我不是混血,我可能不会成为喜剧人。”他说,喜剧是他用来讨论人生难题和尴尬经历,并试图从中找到和解之道的一种方式。
丨互动丨
亲爱的浪花,菲尔的经历对你有启发吗?你欣赏他的作品和思想吗?欢迎到留言区分享。
作浪:小逸
参考信源:The Guardian, BBC, Daily Mail, The Times, Chortle.co.uk.,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Youtube, Twitter, IMDB
英 伦 后 浪   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丨往期精选丨
警惕!海外中餐厅频遭新手法勒索
大熊猫“讲禅”英国爆红,太治愈了
法总统每晚都向夫人汇报,每90分钟必打电话
uYoung群:加微信houlang-uk,备注“进圈”
转载、投稿、商务合作:加微信littlesmart1978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