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BNCM)简介
一、 磁珠的传统生产方法
      磁珠法应用如此之广,磁珠本身如何生产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传统生产磁珠的方法主要是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
物理法,包括:
  • 高能球磨法(High - Energy Ball Milling,又称机械力化学mechanochemistry)
  • 物理气相沉积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
  • 真空冷冻干燥法(Vacuum Freeze Drying)等。
化学法,包括:
  • 共沉淀法(Coprecipitation Method)
  • 溶剂热法(Solvothermal Method)
  • 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
  • 热分解法(Thermal decomposition method)
  • 微乳液法(Microemulsion method)
  • 长晶法等
     以上生产方法基本都是在国外不断发展成熟的。目前,通过以上生产工艺获得的磁珠质量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高端磁珠的供应主要来自国外厂家,在产业链安全性上存在隐患。
二、 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BNCM)特点
北京国科融智创始人张金菊博士通过十多年研究,成功推出了全新的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BNCM)的生产工艺。该种方法获得的磁珠具有材料纯度极高、磁性强、粒径均一、晶型一致、单晶体、单磁畴、生物相容性好、易于功能化修饰、批间差异小、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等显著优点,可满足高端磁珠的进口替代,属于源头创新技术。
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由四氧化三铁晶体和生物膜包被组成,目前能够测定的性质,汇总如下:
1.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内四氧化三铁晶体形态
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内的四氧化三铁晶体为立方八面体,以下为高清电镜照片和X射线衍射图(一共检测了两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颗粒,分别标记为“1”号和“2”号,图1)。
图1 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高清电镜照片(左)与X射线衍射图(右)
一共测量了两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颗粒,分别标记为“1”号和“2”号
2.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内的四氧化三铁晶体粒径分布图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内四氧化三铁晶体的粒径,主要集中于30~45纳米之间(77%,图2),说明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的粒径比较均一。
图2 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内四氧化三铁晶体的粒径分布统计
3.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
纳米颗粒在水中的分散性,可从其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的数值上得到反映:颗粒的水合粒径在实际粒径的3倍以内,说明其没有彼此团聚的现象;颗粒的Zeta电位大于+30毫伏或小于-30毫伏,说明其能够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颗粒的Zeta电位在+10毫伏~+30毫伏之间,或-30毫伏~-10毫伏之间,说明其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分散在溶液中。
图3 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的水合粒径分布(峰值为77.27纳米)
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的水合粒径峰值77.27纳米(图3),不足其实际粒径的2倍,说明其在水中可以分散。
图4 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的Zeta电位(峰值为-24.6毫伏)
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Zeta电位的峰值为-24.6毫伏(图4),在-30毫伏~-10毫伏之间,说明其在水中可以分散状态存在一段时间。
4. 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的磁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磁性强弱,用矫顽力(Hc)表示,Hc可由磁滞回线测得。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的矫顽力为7.658毫特斯拉(mT)(图5)。
图5 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的磁滞回线
5. 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的细胞毒性
6检测了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对正常的肝细胞(HL-7702)与乳腺肿瘤细胞(SK-BR-3、MDA-MB-468)的毒性。结果显示,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小,而对肿瘤细胞的毒性大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图6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对正常的肝细胞(HL-7702)与乳腺肿
瘤细胞(SK-BR-3、MDA-MB-468)的毒性(横坐标为加入反应体系
中生物源性纳米晶体磁珠的终浓度,纵坐标为测试细胞的存活率)
三、 合作共赢
基于以上特性,我们开展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探索,也期待与社会各界同仁在更多的领域开展合作,欢迎垂询!
版权声明
本手册版权属于北京国科融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本手册中的各项内容
进行复制、拷贝、编辑或翻译为其他语言。本手册中所有商标或标识均属于北京国科融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其提供者所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