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今年是农历戊戌年,平安吉祥的狗年
看看故宫里藏着哪些与狗有关的宝贝
◆ 附文:犬踏霜桥迎吉祥

 • 青玉卧猎犬

高4.5cm,长10cm

作品表现猎犬休憩的情景。小猎犬反身回顾,似乎在整理自己的皮毛,情态可爱传神。
东汉 • 绿釉陶狗
高29.7cm,长27cm,宽16cm。

犬通体施绿釉。头部较大,身体短小,两只耳朵弯曲向前,双目圆睁怒视前方,张嘴狂吠,犬齿外露彰显凶猛。其四肢短小,矫健有力,显示出一种自然写实的美感。
 • 白玉卧犬
高1.5cm,长5.6cm,宽3cm
白玉质,半圆雕,底部较平。狗卧状,体瘦露骨,回首卷尾,系颈圈,上挂铃铛。宋代玉器的最大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民俗性较强,这一点从玉狗所系的颈环和铃铛上即有所体现。
东汉 • 灰陶狗
高15cm

狗灰陶制成,呈快走状。可以看出,此时工匠对动物形体的把握已经相当成熟。狗的身体结构塑造准确,肌肉有力,是一只成年犬。1951年于河南辉县百泉出土。
清 • 青玉卧狗
高2.7cm,长5.5cm

青玉质,圆雕。狗呈卧姿,昂首,双睛外凸,前爪对合,后爪蜷缩于身下,尾分三束上翘。背部凸雕出明显的脊骨,脊骨两侧用简练的阴线刻画出肋骨。狗颈系有项圈。这是一只属哈巴狗类型的小型犬。
唐 • 石十二生肖俑——狗
高35.5cm

俑狗面人身,着交领长袍,双手拱于胸前,足微露,下为圆形座。衣纹简洁流畅,用石头的质感表现出朴拙的风格。唐代十二生肖俑一般以陶质居多,石质只在陕西、北京有少数发现,故此俑较为珍贵。
唐 • 三彩骑马狩猎俑
左:高42cm
狩猎者身穿窄袖衣,双手抱犬,足着靴,踏着马镫端坐于马鞍上。马昂首直立。在皇室贵戚的带动下,唐朝狩猎盛行,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右:高43cm
马身直立,微向前倾,作欲发之势。骑马者高鼻深目,络腮胡,八字须,头罩黑色幞头,身着绿色翻领窄袖袍,足登乌皮靴,双手持缰,凝视前方,身后蹲坐一犬。唐代狩猎俑所塑造的狩猎犬中有的甚至是西域等地进献的礼品,表现了大唐帝国与外邦的友好往来。
 • 九犬图轴(局部)
黄际明、李廷梁绘,绢本,设色。纵145cm,横67.5cm

本幅款识:“臣黄际明、李廷梁恭画”,钤“敬画”印。画上方钤“端康皇贵妃御览之宝”。图中描绘宫苑花丛中9只名贵的哈犬,标注的名字分别为“墨子”、“墨球”、“栀子”、“小横”、“松子”、“墨匙”、“狮子”、“小点”和“墨牡丹”。小狗们毛色为黑、白或黑白杂色,有的头上梳着发辫。它们毛发浓密,眼神高傲。据画上方的印记推断,此图是专为端康皇贵妃所作,画的是她驯养的宠物犬。
 • 西旅贡獒图轴
绢本,设色。纵160.4cm,横102.5cm

图中描绘一位高鼻深目、长满胡须的胡人,手牵獒犬,坐在皇宫外的汉白玉台阶上等待进贡。早在先秦时期,西部少数民族便开始向中原进贡獒犬。
“贡獒图”是用以歌颂帝王的武功,表现“万国来朝”的气势,“贡獒图”在历代有多种不同形式的表现。 

 • 亲藩围猎图卷(局部)
佚名,绢本,设色。纵52cm,横165cm

此图卷是一位满洲贵族的行乐图系列之一,描绘了像主在庭园内相犬的情节。一位贵族青年坐在虎皮椅上看着眼前黑色的獒犬,露出惊喜和满意的目光。清代康熙年间对于骑射围猎尤为重视,强弩利箭、良驹名犬不仅是贵族围猎骑射的必备工具,也展现了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才能和勇猛。
 • 指画地支十二生肖图册——狗
蒋璋绘,纸本,水墨。纵15cm,横31cm

图中黑白二小狗相斗嬉戏。白色小狗运用白描的手法,以指尖勾勒其侧面形象,纤细的笔触展现出小狗短小细润的皮毛;黑色小狗运用水墨写意的手法,以浓淡不同的水墨绘出小狗的正面。画家技法高妙,通过手指灵活的变化将小狗身体转折的动势、皮毛的质感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
清 • 兽谱图册——犬
清乾隆,余省、张为邦等绘,绢本,设色。纵40.1cm,横42.5cm

乾隆时期,余省、张为邦等人奉旨创作《兽谱》,描绘《古今图书集成》、《山海经》等典籍中记载的各种兽类。图册左图右文,有的是根据记载加以想象而画,有的则是根据兽的真实形象如实描绘。文字汉满对照,对所绘动物加以考证或评论。
 • 十犬图册(之一)
佚名,绢本,设色。纵37.2cm,横23.3cm

此图册为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所绘,表现猎犬“守则有威,出则有获”,“骨相多奇,仪表可嘉”的主题。画法工整,具有一定的程式。对开有内廷侍臣陈邦彦、王图炳、励廷仪、张廷玉、蒋廷锡、张照、薄海等书写的《山海经》及晋傅休奕的《走狗赋》、唐杜甫的《天狗赋》等诗赋。
 •十骏犬图册(之一)
艾启蒙绘,纸本,设色。纵25.2cm,横30cm

艾启蒙是供职于宫廷的外国画家。他用西洋画法绘制了这套图册,画中背景山水为中国画家所补绘。对开有词臣梁师正、汪由敦撰,稽璜书写的题赞。图中猎犬神采飞扬,身材瘦削,姿态各异。从造型上看应为欧洲纯种猎犬。
 •花荫小犬图轴(局部)
任颐绘,纸本,设色。纵180cm,横47.5cm

此图是任颐中年的代表作。一只白色的京叭蜷卧在海棠树下,轻松惬意地享受着午后的花荫和阳光。民间的宠物狗虽然没有宫廷犬的荣华富贵,却拥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在任颐的笔下,活波顽皮的哈犬在花丛之中自由自在、兴致勃勃地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画面充满了浓厚的自然情趣,令人赏心悦目。

 • 十二生肖图册——狗
任预绘,纸本,设色。纵32.5cm,横40cm

任预是海派画家任熊之子。在他这本图册中,生动地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狗的形象。图中桃花盛开,草色清润,天空明朗,一只黄色的小哈犬自由欢快地嬉戏玩耍。画面设色明艳,充满了新春喜庆的气息。 
瞭望新媒体编辑
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延伸阅读
犬踏霜桥迎吉祥
文/王越
北京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戌年有狗民间俗称“狗年”。
 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民间使用农历。以干支纪年,在那里同样称2018年新岁为“狗年”。巧合的是,今年2月16日春节与藏历土狗年新年为同一天。藏历年是藏族同胞的传统节日,受藏文化影响较深的不丹和蒙古也过藏历新年。
  狗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是我国古代的“六畜”之一。从人类发展史的总体情况看,养狗的习俗可溯源到旧石器时代的狩猎生产中,作为狩猎的最佳助手,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动物之一。养狗也是畜牧业中发生最早的生产习俗,1958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壶上,便有四只生动可爱的家犬形象。公元前13世纪甲骨文中,已有“五十羊五十犬”的文字记录。我们祖先流传下的岩画、陶瓷、剪纸、刺绣更能生动地印证它和人类相处的风貌。
▲ 斗犬纹彩陶罐,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
早在殷商时代,朝廷就置有“犬”官,“掌田猎”。在商代,“掌田猎”除掌考查山林鸟兽活动踪迹及时向王室报告,并引导猎队狩猎外,还负有垦荒、军事演习、搜索敌人等任务,且有武装配备,被称为“犬师”。西周有犬人之官,《员鼎》:“王命员执犬”。汉代内官置狗监,主管皇帝的猎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赋圣”司马相如小名“犬子”,靠杨得意的推荐,被汉武帝封为武骑常侍,以一曲《凤求凰》演绎了与卓文君的千古爱情。
  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人们对狗有着深厚的情结。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记有义犬救主的故事。三国时,襄阳纪南人李信纯醉卧城外草中,适猎者纵火,火顺风且至。其爱犬曰“黑龙”者,于溪中湿身,周回洒李卧处,遂免大难,而犬以往返困乏致毙。
  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哈萨克族、鄂温克族、裕固族等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离不开狗的帮助。狗照看羊群、打猎、守夜,是主人的好帮手,已经是家庭成员之一,所以这些民族都对狗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吃狗肉。相传努尔哈赤青年时曾遭敌人追捕,多亏他驯养的大黄狗以死相救才得保住性命。努尔哈赤称帝后说:“狗不但救过我的命,同时也是咱们满族最好的帮手。”特地颁布命令,告诫后代要爱护狗,不许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穿狗皮袄,成为满族的一种民俗。
▲ 清·围猎图轴(局部)
1985年墨西哥遭受8.1级特大地震,许多人被埋在废墟里,很多嗅觉灵敏、执着忠诚的家犬成群结队活跃在废墟间,嗅出、引导救生员刨出大量的幸存者。劫后余生的墨西哥人特意立起一座“搜救犬纪念碑”。
  有鉴于狗的忠心耿耿,旧时臣子对君主自喻犬马,语出《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比喻臣下眷怀君上,称犬马恋主,所谓“狐涂怀窟志,犬马恋主情”。以后扩展出犬马之劳、犬马之力、犬马之诚、功人功狗等一系列有关成语。这些成语也用于与朋友相交,表示忠诚、愿像犬马那样奔走效劳。
  瑶族、畲族、苗族以狗为图腾,源于盘瓠神话。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而征伐不克。他许下诺言说,有能得犬戎首领吴将军头者,把公主嫁他为妻。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叼来敌将头颅。后盘瓠带着公主来到中国南方山区,变成人形与公主生儿育女。畲族的狗头冠,瑶族的五彩服、盘王节都与这个传说有关。与瑶族和畲族生活在一起的苗、壮、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的部分支系,也受盘瓠神话的影响,敬狗、爱狗、从不吃狗肉。
▲ @小普喔小普 绘制的生肖邮票,“来年就交你啦!去保卫我泱泱中华大地吧!”
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已经形成独特的生肖狗的属相文化,成为传统民俗文化的璀璨之宝。在传统民俗文化中,属狗的人踏踏实实、明辨是非,个性执着,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中国邮政2018年生肖狗票也延续合家欢的气氛,由“犬守平安”和“家和业兴”两图组成,祈愿华夏神州大地国泰民安,繁荣富强。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7-8期
推荐阅读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觉得不错,请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