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金的一个普通农民在白天做了一个梦——梦里的底色是一片朱红,“官兵们”不再凶恶,老爷们消失不见,他分到了祖祖辈辈渴望已久的土地,也第一次知道了他可以拥有平等的权利。在自己的土地上,他劳作、学习,热火朝天地奋斗,欢唱幸福和自由的歌声飘遍了每一个角落。
这个梦起于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由南昌起义以来各地苏维埃政权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点燃,终结于一九三四年十月,由“堡垒主义”下百万国民党大军的蚕食进攻埋葬。
这个梦的名字叫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在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下,苏区中央政权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放弃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很多人对于“长征”,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粗略的接触,不成体系的了解,泛泛而论的思考,甚至有些人对长征还有着灰色的滤镜,以为那只是失败阴影笼罩下的撤退和转移。
不真正了解长征,就不能懂得它是如何的波澜壮阔和伟大,也无法理解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毛主席在会理的那番话——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
故此,今天向大家推荐这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著的《读懂长征》。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军事博物馆出品之作,本书试图从新的视角出发,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权威资料佐证下,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力图让读者了解长征、读懂长征,感受一个更加真实的长征。
本书为16开本硬壳精装,全彩印刷。内页图文并茂,配有300余幅历史和文物图片、40余幅作战要图和战斗序列表、30余幅馆藏著名绘画和雕塑作品,同时插入了大量随文小档案,帮你了解更多的历史细节。
__
详实的数据,伟大的史诗
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让你曾经拥有,然后再无情地夺回。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打碎了苏区人民赤色的美梦,于是“逃自死亡线上的学徒、铁路工、烧瓷工,飞出牢笼的鸟儿——丫环、童养媳,有教养的将军,带枪的学者、诗人......”开始了这段传奇的征程。
红一方面军长征共计368天,战斗380次,其中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18天用于夜行军。整个长征途中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休息一天,日平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座山脉,其中5座山脉终年积雪;度过了24条河流,穿越11个省,占领了62座城市......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牺牲人员3.18名。
《读懂长征》这本书里,如此详实而又精准的数据比比皆是。通常除了文字之外,还配有丰富的路线图,统计表以及珍贵的历史照片。两相结合之下,你彷佛穿过七十多年的光阴,跟着那只浩荡的队伍,渡过风起云涌的湘江、踏平层峦叠嶂的乌蒙山,登上白雪覆盖的雪山,穿过苍茫无际的大草地。
巨大的困难和路途的艰辛不再是抽象冰冷的文字描述。我曾经奇怪,为什么草地可以和雪山并列成长征途中最艰苦的历程。在我的印象里,草地彷佛是鹰飞草长,牛马遍地的丰腴之地。然而读完《读懂长征》之后,我才了解到松潘草地是如此的残酷无情,缺粮缺水,四处都是噬人的陷阱,有一万红军战士永远地埋葬在了那里。
__
青春的远征,指挥的艺术
有人说,“长征,实际是由一群孩子来完成的”。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主力红军的长征队伍里,约54%的战士在24岁以下,甚至还有9-12岁的少年。
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娃娃兵中,最后走出了9个元帅,9个大将,48个上将,161个中将......可以说既是这帮将星成就了长征,也是长征磨练造就了这些璀璨的军事指挥家,一个个后世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在这段期间迅速成长起来。
《读懂长征》没有机械地按照编年史讲述长征历史,而是将视角一分为四,分别介绍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红25军和红2红6各自的突围情况,同时细致地讲解了四条路线上的几场关键战役。
四度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巧打宝座、回旋乌蒙山......
在缺少武器弹药各类补给的情况下,面对兵力数倍于自己的军阀、国民党军包围,红军将士们充分利用情报和军阀与蒋介石之间的隔阂,凭借惊人的信念、天才的指挥艺术、不畏牺牲的精神,克服一个个关隘。
代价则是祖国的山山水水之间,散落着无数曾经热血的少年身躯。
__
不只是一段征程,
更是一段必须铭记的历史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毛主席带领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之后又在六盘山击退敌骑兵团,随后就有了这振聋发聩的叩问。
彼时的苍龙是侵略华夏的日寇、积极内战的国民党军和割据四方的军阀。现在苍龙早己受缚,而长缨依旧火热,传到了我们这一代手中。
长征是理想的远征,是不朽的信念,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史诗。
我们要了解这段征程,了解征程背后的历史,了解挑战过所有困难和艰险之后依旧火热的信念,了解人类巅峰的勇气和精神。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长征,因为七十多年前属于先烈的长征已经结束,但我们的长征才刚刚开始。
▼ 点 阅读原文, 购买《读懂长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