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在晨曦微露之时,你一个人走进故宫,步入端门,走过纵深封闭的通道,抵达犹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的午门的面前。
深呼一口气,穿过午门,步行一百六十米,阳光照在典雅高大的汉白玉须弥座上,通高23.8米的太和门统御着26000平方米的门前庭院,金水河蜿蜒流过,五龙桥肃立其上。
这一刻,世界是静默的,但你又分明感受到眼前的一切都在诉说着这里的威严、肃穆,这便是建筑艺术无声的语言。
人类出现以前,万物生活在自然之中;人类出现之后开始为自己打造栖身之地,于是关于建筑的艺术就出现了。
时至今日,建筑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习、办公、休闲、展览、演出······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建筑,我们就像习惯呼吸一样习惯建筑的存在。
某种程度上,了解建筑就是在了解我们的生活,所以今天我才要向大家推荐这本由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刘先觉先生撰写的《建筑艺术的语言》。
1931年冬天,刘先觉出生于福建福州。高中时代他就迷恋上了画画,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学家,他先后师从著名的“建筑四杰”——刘敦桢、童寯(jùn)、梁思成、杨廷宝,是我国建筑学科第一部研究生样板教材《现代建筑理论》的主编。在教育岗位上,刘先觉先生身为东南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大量建筑人才;在理论方面,他出版了著作、译著约30部,论文百余篇。
可以说,正是因为刘先觉先生在教育第一线的多年积累和深厚的理论研究两相结合,才让《建筑艺术的语言》这本以“美育”为主要目的的普及读物,经过二十多年依旧不衰,现在更是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本书来自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为16开本平装,采用精美的四色印刷。内文采用80g双胶纸四色印刷,浅铺米色底,大量素描建筑图及彩色实景照片和雅洁大方的版式设计相得益彰,展现建筑艺术魅力的同时,保障阅读的舒适度。配合文字介绍,形象生动,方便中小学生阅读记忆。
__
从中国到西方,
娓娓道来的建筑艺术
建筑,最早满足的需求就是为我们的头顶挡风遮雨,是我们为自己打造的栖身居住之地。所以古典建筑艺术和当地的环境密不可分。中国多林,擅长以木构体系作为造房的主要结构,从夏商一直延续到明清不断发展;西方古代建筑体系则以石材为主,从古希腊出现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建造技艺、型制、理论空前发展。
没有晦涩的理论,没有艰深的知识,刘先觉从中西方的民居入手,用最为简单明了的语句把中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娓娓道来。
在中国,北方的四合院浑厚朴实,云南的干阑式竹楼清新雅丽,黄土高原上窑洞冬暖夏凉,福建的客家土楼抽象简洁。
在欧洲,英国人把屋顶做成高高的陡坡,西班牙人住在上面铺着红圆筒瓦的米黄色的房子里,意大利人的房子严谨地遵从古典法则,和谐有序。
读完之后,你会一眼认出国内不同地方建筑上各式各样的屋顶——歇山、悬山、卷棚、硬山、重檐······精妙的斗拱和飞檐,每一种都凝聚着智慧和美。你会知道如何去欣赏西方古典柱式的繁复精致,明白形式美和装饰美在古罗马是怎样达成高度的统一。
__
不仅关于建筑,

也关于历史、民族和宗教

你被教堂玻璃花窗的美震撼过吗?日光照射玻璃,五彩的光芒穿入教堂,绚烂又迷幻的氛围里,诵经声悄悄响起,尖塔高耸的哥特式教堂在此刻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中世纪的基督教堂会什么会诞生如此之美的造型?这样的造型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宗教发展又有什么关系?
类似这样的疑问,你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人生不过百年,但是人在短短的生命里,创造出的建筑却可能留存千年万年。
1940年一个普通的日子,法国蒙蒂尼亚克郊区的孩子为了寻找他们的小狗,钻进了一个山洞里,于是公元前1.5万年旧石器时代的石壁建筑绘画就此震惊世界。
在书中刘先觉教授彷佛邻居家知识渊博的老爷爷一般,耐心地给你讲述那些隐匿在建筑背后的历史、民族、和宗教。
于是书上的那些建筑不再是冷酷无言的石头和木头,而是变成了“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歌”、“石头写成的史诗”。
跟着刘先觉先生的笔触,你或是来到底格里斯河畔,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和古巴比伦人一起驻足空中花园前欣赏它的神奇;或是穿着露肩长袍,走进雅典卫城,看帕提农神庙是如何的雄伟壮丽;或是坐在古罗马的圆形斗兽场内,和罗马贵族一起聆听数千年前勇士和野兽的嘶吼······
不经意间,你不光了解了建筑本身,更是透过建筑学到了历史、民族和宗教的相关知识。
__

近现代,

建筑背后的革命与思潮

社会生产力发展,建筑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推陈出新,随之而来建筑本身的艺术性特质越来越被强调,它和时代思潮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解构主义和抽象派”、“纯洁主义”、“浪漫主义”······
一旦涉及思潮和主义,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想到“晦涩”、“繁复”、“难懂”之类的形容词。
作为一本针对青少年的科普读物,刘先觉先生并没有因噎废食,避开这些话题。
浸淫教育岗位数十年,刘先觉教授对青少年的接受度和理解能力把握得十分到位。他没有一板一眼地阐释这些“主义”高深却又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用克制精准的语言,以点带面讲述一个个流派典型人物或典型作品背后的故事。
比如用流水别墅讲有机建筑理论的浪漫诗意之美;用华盛顿美术馆东馆讲现代建筑的多元化倾向;用建筑家密斯打造的玻璃盒子住宅和业主产生的纠纷诉讼,讲述建筑的流动空间和通用空间概念。
即使是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人,也会因为明亮的配图和有趣的故事被激发出对建筑艺术的兴趣。
这本书不光可以为那些有志于成为建筑师的青少年读者提供一个兴趣指引,同时还是对“美的教育”的一种补充。
认识建筑,就是在认识生活认识美故此,把这本《建筑艺术的语言》推荐给大家。
▼ 点 阅读原文, 购买《建筑艺术的语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