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记录世界设计历史的巨著,从技术、艺术、商业以及社会等不同领域的角度来叙述,从几百万年前的“能人”开始,从各个国家,各个区域的历史中,从那些意义非凡的工程建造、手工艺品、文字里……构建人类社会活动以来,所产生的种种设计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世界设计史》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带来这套书的中文版,耗时五年,十几位学者参与打造。目前包含两卷《世界设计史1:史前时代至一战》、《世界设计史2:一战至二战》。
作者维克多·马格林教授,荣获过获知X设计(LearnXDesign)终身成就奖(2015)设计研究学会(Design Research Society)终身成就奖(2016)。他凝聚了30余年的学术经验,整理分析了大量资料,最终打造出这样一套以世界性视角、跨学科的学术视野来叙述的设计史巨著。
该套丛书中文版的出版,为我国设计领域的研究人士提供了优秀的教材和范本。书中将中国设计史知识整合到相应阶段的世界设计史体系中,这对认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设计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__
什么是设计
我曾经对设计有着肤浅的理解,以为那是工业时代才产生的术语——是炫彩夺目的时装、五光十色的广告,是高耸入云的大厦、跨越江海的大桥,是上九天揽月的航天飞船、下五洋捉鳖的深海潜艇。
这本书告诉你,设计不止于此。设计,伴随人类活动成长。
早在6000年前,两河流域的奥德贝人已经在使用犁了。到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引进了一种青铜刀片,大大提高了犁的工作效率。约莫在商朝,甲骨文上记载了我们使用过犁。而后,人们对于犁的设计一路改进:从春秋时期的铁犁、西汉的直辕犁到隋唐的曲辕犁……
我们拥有过数千年的小农经济,犁这类的农具曾经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设计产品,它们的每一次成功革新,都意味着提高一部分劳动生产力。
维克多•马格林曾经说过:我们今天所谓的设计是以生存为目的的,是对周遭物质环境进行人类基本需求的延续。
设计最朴素的本质,是满足用户需求。产品到用户的关系建立,最初是因为功能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设计师们思考和追求的,超越了纯粹的功能需求
__
广博而有趣
恢弘的秦始皇地宫,几千具栩栩如生的陶俑无言地诉说了一个关于运用模具和大批量生产技术的故事:每个陶俑一般由七大部分组成,需要分别塑造然后用湿黏土粘接。陶俑呈现的各种不同的姿势和状态源于工人的创造性组合方式
在印刷上我们也拥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倾向,原因除了纸的发明,还有赖于印刷术。书中提到了一篇托马斯·克里斯坦森(Thomas Christensen)的网络文章《东亚印刷传统是否影响了欧洲文艺复兴?》
在接下来的第6章中“印刷术和文艺复兴理念的传播”这一小节里,作者详细描述了德、意、法、英等国家这一时期重要的印刷厂、出版商、书籍和成就,巧妙的连接了东西方的印刷设计发展史,再配合一系列的高清图片和有趣的故事,让复杂的设计史知识变得清晰明了
在第一卷的17章,我们看到了随着工业的发展,印刷得以实现自动化、高效率和大批量作业,排版的需求和文字标准化设计的需求逐渐被人们重视,随之而来的就是平面设计的兴起。
在阅读的过程中,大量珍贵、有趣的材料俯仰皆是。他们仿佛一颗颗珍珠,被作者用他广博的学识、幽默的笔触和谨慎的态度串连在一起。
作为读者,我们旁观于时间的河流之上,在作者的带领下,看到那些器物设计的萌芽最初如沙砾般粗糙,闪着星星点点的智慧光彩,随着一代代人的滋养孕育,成就一件件令人惊叹的设计品。
第二卷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设计历史。在这一时期,大量的产品和大众传播设计扩散到世界大部分地区,我们看到了许多卓越的设计师和优秀的设计理念。
当然,作者在著作中关注的不仅是器物以及设计师本身,还试图将器物和人物置于当时的社会和生活中去认知,精心编排章节随时间线叙事,让整体内容既有明晰的发展脉络,又有历史背景的深层次描述有史有论
“乌托邦”是维克多•马格林设计观的核心,意味着一个更美好世界的可能性。一路阅读《世界设计史》,纵观历史上众多设计的产生和进步,我们有理由满怀期待,未来的设计会带给我们新的惊喜和前进方向。
本套丛书是16开精装本,内页采用纯质纸和艺术纸,正文部分配有黑白高清图片,每章节结尾处有详细的参考文献,卷末整理汇集数十幅精美彩图,整体排版大方,纸张色彩柔和,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每本书配有书签,购买套装赠送帆布袋。
本书推荐给设计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和老师,以及设计爱好者们。
▼ 点 阅读原文, 购买《世界设计史》(全二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