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开始,我们给小朋友讲新闻趣事的栏目,变为周一至周五每天都有,会作为当天的二条文章发给大家。发文的时间也会调整到傍晚前后,方便小朋友有时间在晚上或第二天早上收听。
今天的内容是和小朋友聊聊:庞大的座头鲸如何用泡泡吃小磷虾&德国新研发的新型最迷你心脏泵
最近这些年,短视频成为了兴起速度最快的媒体模式,从抖音爆红开始,越来越多的视频平台进入到这个赛道,而疫情开始后更是进一步横扫全球。包括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油管,去年也开始主推自己的“YouTube Shorts”短视频内容。
在这样的趋势下,短视频媒体所占据的用户时间也越来越长,这里也包括未成年的小朋友们 ——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虽然主要的短视频平台都对于未成年人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但却无法抵挡年轻用户对短视频内容的热爱。
在今年针对美国Z时代(1995-2012年出生)年轻人的研究中,研究机构发现,越年轻的孩子,对于短视频的热衷越强烈:21-24岁的用户最多使用的是FB脸书,18-20岁则是以使用Instagram为主,而17岁以下的最年轻用户群,TikTok(海外版抖音)就是他们最热爱的社交App。
在研究中发现只有21%的年轻人会限制自己使用社交App的时间(26%的男生和17%的女生),而超过20%的年轻人,一天会在TikTok上花5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而这些在TikTok消耗大量时间的深度用户,也同样是以低龄用户为主。
这当然不只是在美国社会特别的情况,中国是短视频兴起的地方,我们的未成年用户当然同样热爱短视频。前些天,在和大家聊限制孩子网游时间的时候,就有一些读者在留言中说:不玩网游,很多家庭可能就把手机扔给孩子看短视频了。
那一直刷短视频会有哪些副作用呢?
需要先说明的是,无论是视频、图文、音频还是其他形式,无论是长还是短,这都只是一个载体的形式。短视频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在视频、短视频平台上,有很多优秀的内容,和优秀的内容创作者。但无论是什么媒体形式,不加限制的使用、获取信息,甚至上瘾放不下手机一直刷,都肯定会有副作用。
首先,任何媒体都需要注意内容的筛选和时长的控制,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从增强身体素质,保护视力,保证健康成长的方面,更需要管控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和频次。同时相比传统视频平台,短视频的制作门槛相对较低,管理也没那么严格,所以家长更需要注意了解内容是否适合未成年人观看。
但更需要注重的是,如果孩子接触媒体信息的渠道,绝大部分是从短视频渠道来的,甚至出现对短视频上瘾的情况,那么,就会出现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风险。

比如从去年疫情开始,欧美孩子长期在家刷TikTok,这让很多家长开始焦虑:刷这么多短视频是否会让孩子的注意力减弱,专注时间变短。
短视频的时长较短,一般会在十几秒到1-2分钟以内,而短视频的制作,也要求创作者能最快速、直接、高频次的刺激观众。如果长时间观看短视频,的确可能会让我们习惯于高频快速的兴奋“刺激点”,而对于那些需要缓慢深入了解的视频内容减少兴趣。
在相关文章、论坛的类似讨论中,都有用户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经历来说明,自从天天刷短视频之后,的确很难静下心来安静的观看长时间的视频或者耐心读一本书。但毕竟短视频出现的时间不长,目前还没有研究来去分析或证实它对人保持注意力的时间会有多少影响。这方面还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者更深入研究了解。
但另外几种风险则是比较明确的。
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应该是丰富全面的,通过影像、声音、图片、文字、实际操作体验等等......所以在媒体内容上也需要有不同形式的信息获取方式,比如传统媒体就会分成电视、广播、报纸等等,在互联网时代,也有不同类型的媒体App共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就像我们现在每天给小朋友用音频讲新闻故事的同时,也会尽量配上图片或者视频来作为补充。
而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每种信息也需要浅、中、深度的内容来结合,比如文字,就有报纸、杂志、图书来分别满足用户对于不同深度内容的需求。
信息是我们思想的粮食,所以我们在使用媒体时也需要平衡和丰富,而短视频在众多不同类型和深度的媒体中,只是一种“轻度视听”媒体。那如果我们获取信息绝大多数只是从短视频中来,就会造成一定的“偏食”。比如视频无法像音频或者阅读文字一样,让受众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而快速刷短视频的过程,更是无法让我们可以回味、思考和累积所获取的信息,大部分信息只是在脑海中路过,刺激分泌一些多巴胺,就真的变成“过眼云烟”了。
此外,新时代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AI算法的帮助。AI根据大数据以及个人浏览习惯,来推荐更“适合”用户的短视频内容。也许这种算法在相亲的时候比较好用,但在获取信息的时候,算法推荐会导致内容过于集中和单调。用户更多的是在重复观看AI认为你“会感兴趣”的内容,因为这样可以让你更长时间的浏览。
但这种推荐模式,会让我们很难扩张自己的视野。就像我们上淘宝买了一张桌子,然后淘宝拼命给你继续推各种桌子,但实际上,我们之后需要的是椅子、餐具或者桌布了。但而获取信息的需求要比购物更复杂,也更个性化,更难依靠AI来推荐。尤其是自己对信息诉求也不了解的小朋友们,最终可能就是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不断重复观看相似的内容上了
相比前面的问题,有一种情况更需要家长关注的。那就是对于一些有心理、生理问题的孩子,如果在短视频平台观看过多特定的内容,有可能会让问题加重。比如最近几个月,《卫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都报道过相似案例:一些患有抽动症、厌食症等问题的未成年人,因为在TikTok上看了过多特定内容的相关视频,出现了症状加重的情况。
如果家中的孩子有这样的特殊情况,或者在长期观看短视频内容后出现一些令人担心的症状,就需要家长尽快干预了。
所以,短视频不是洪水猛兽,让孩子看看短视频放松一下也不可怕,但如果孩子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看短视频上,甚至有沉迷上瘾的现象,那就是需要家长介入和管控的了。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搜索】,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 幼儿园禁止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除了不会就选C,还有什么“考试技巧”?作弊不算哦
  • 判作业是老师的工作,不是家长的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近期文章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