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中新社北京10月16日电,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呈高发态势,一些不法分子也将目标瞄向海外留学生群体。虽然电信网络诈骗花样不断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海外学子应当做到知法懂法用法,遇事沉着冷静,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据悉,中国驻美国、英国等使领馆此前多次提醒留学生注意防范电信诈骗,不透露银行卡等个人信息,不相信任何转款要求。对此,美国泰和泰华盛顿律师事务所主任程绍铭表示,随着海外疫情不断蔓延,电信诈骗紧跟时事热点,在诈骗手法上更是巧立名目,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让很多中国留学生难以防范,最终落入骗局蒙受损失。
程绍铭举例称,冒充中国驻海外使领馆等权威机构、冒充政府索取个人信息、声称留学生寄送的包裹中含有违禁物品、租房诈骗等是中国留学生经常遇到的“骗术”。通常,一些留学生涉世未深,时常抱有息事宁人的态度,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同时,诈骗分子善用留学生独在异乡,承受能力较弱的心理特征,加之留学生不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在面对“涉嫌案件”“将被遣送回国”等字眼时更易轻信上当。
如何识别诈骗行为,提高安全意识?
首先,留学生一定要提前了解当地的政策和生活习俗,不要做任何违法的事情;其次,留学生需意识到多数威胁留学生如果不付款就会被逮捕、拘留或驱逐出境等说辞是很明显的诈骗、恐吓行为;当有诸如超速驾驶等违规行为发生时,留学生应及时咨询相关律师或寻求服务平台专业人员的帮助,不要立即转账。
除此之外,无论是留学生本人,还是其在国内亲友,当涉及到资金转账的问题时都要谨慎处理。因此,海外学子要经常与国内的亲朋好友保持良好沟通。国内父母家人如遇‘虚拟绑架’等陌生来电时,可拨打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进行咨询,或第一时间联系当地警察局报警。
在日常消费方面,随着电子转账服务(E-transfer)使用频率的增加,留学生可通过定期更换密码、降低每日银行卡限额等方式确保所有交易均正确无误,提高账户管理意识。在网购过程中还需警惕“免费试用”陷阱,最好选择正规且信用度高的网站购物,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密码等个人信息。
在海外生活中,除了通过威胁实施的电信诈骗外,广大海外学子还需要警惕“以利诱之”的网络骗局。收到任何关于“成功应聘到某个可远程工作的岗位”的邮件时,一定要先调查、核实好该公司的相关背景再给予答复,切记正规的公司不会要求求职者预付任何定金。
海外高校宿舍房源相对较少,不少学生需租房或跟人合租。疫情暴发后要求保证安全的社交距离更加剧了“租房难”的问题。
国外租房的通常流程是先预约看房,之后申请租房,中介再从看房人中选出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一个。只有被选中的看房人才能租到房子,也就是说,并不是你看中某套房子就一定能租到。这时候就会有骗子利用学子们急于租房的心理,设计一些租房陷阱,比如假房源、假房东、假中介。
如何在海外找到合适的房子?
可在出国前多找几家留学目的地有资质的中介公司,通过中介网站多选几套心仪的房子,同时预约入境后最近的看房时间。另外,在签租房合同时,一定看好规定和条款,明确权利和义务,该维权时一定要维权。
海外留学,需要警惕社交风险
为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许多留学生倾向于在大学里加入社团。在社团活动中,既可以扩大社交圈,又有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但是,有些社团确实充斥着不良风气,这就需要学子们用心咨询和甄别,比如可以在学校论坛上先了解某个社团的历史和风评,如果加入社团后觉得不舒服或是受到了侵害,要果断退出,千万别碍于面子硬撑到底。
同时,初到国外新校园,需要尽快融入,难免会参加一些派对之类的活动。但是在日常与同学、朋友的聚会中,也应时刻保持警惕:首先,要了解邀请方,谨慎赴约;其次,赴约时一定与信得过的人一同前往,最好是同性,相互照应;第三,谨慎饮用饮品,离开视线的饮品不要再用。
来源:人民网、中国侨网,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记者:姜玉婷
监制:
李璨
责任编辑:杨冬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