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夫片辉煌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师曾是演艺圈中的高薪行当。一场戏可拿到普通演员半个月的收入,够拼的武替一个月就能赚回一辆汽车。
可这一切都需要拿命来搏。
而搏命对于如今追求躺赚和效率的演艺圈来说,已经过时太久了。工作环境甲醛超标,都能成为演员对标高危职业、呼吁宽容的理由,连敬业都不能理解的人,又要如何理解搏命一词背后的沉重。
今年8月,一部聚焦香港武师的纪录片《龙虎武师》上映,口碑爆棚但关注者了了,让人不忍唏嘘:属于香港功夫片的黄金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但在大洋彼岸,漫威的首部华裔超级英雄电影《尚气与十环传奇》(又称《尚气与十戒传奇》)却连续三周斩获了北美周票房冠军,以至于大陆还没播映,豆瓣页面的彩虹屁就已经盖起高楼。
精准踩点背景音乐的棍术和拳法,确实达到了成家班做武术指导的基本水准;特效还原《山海经》中诸多神兽等国风细节,也足见片方诚意。
《尚气与十环传奇》海报
但仅此就试图水好评,在功夫电影巅峰之作的边缘疯狂试探,只会让看着港产功夫片长大的我们心疼——被左宗棠鸡限制了想象的外国人,还真是没吃过什么好东西。
香港电影的繁荣图景里,用中国功夫切题的影片,一度占据着最为隆重的笔墨。行云流水的打斗场面中,不只走出了李小龙、成龙等功夫巨星,也让大众对叶问、霍元甲等民族英雄的实力有了更为生动的领教。
就像西部片是美国人的精神图腾,功夫片作为中国人独特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的体现,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其中最为白月光般的存在,当属李连杰塑造的黄飞鸿系列。
《黄飞鸿》剧照
徐克和他的英雄梦
不夸张地说,黄飞鸿就是香港功夫宇宙诞生的奇点。
香港电影资料之父余慕云曾做过统计:自1949年第一部黄飞鸿电影《鞭风灭烛》起,至1997年洪金宝导演的《西域雄狮》止,不到50年之间,香港已经出产了超过100部以黄飞鸿为主角的电影。
从粤剧武生转行而来的关德兴,主演了第一部和其余的76部。戴着瓜皮帽、身穿唐装的他,用硬派的动作和犀利的眼神,诠释了人狠话不多的初代形象,甚至一度被观众误认为是黄飞鸿本人。
之后,师从林世荣亲传弟子刘湛的刘家良和义弟刘家辉,分别以导演和主演的身份合作了《陆阿采与黄飞鸿》;而初出茅庐的成龙,则在袁和平的《醉拳》里用一个颠覆传统、戏谑搞怪的少年版黄飞鸿,开启了功夫喜剧的时代。
《醉拳》剧照
几乎所有痴迷武术的电影人都曾试图复刻黄飞鸿,徐克也不例外。
早在1983年就筹划开拍黄飞鸿的徐克,因为苦于找不到心仪人选只能将计划搁置。监制《英雄本色》时,他甚至生出“让狄龙出演黄飞鸿,周润发演梁宽”的想法。直到在美国拍摄《龙行天下》时遇到李连杰。
故事根据一段模糊的历史展开。徐克在翻阅资料时发现黄飞鸿似乎曾担任过黑旗军的技击教头,于是便有了开篇为黑旗军将领刘永福出征越南送行的那场舞狮戏,以及黄飞鸿带领一干人日出时分在海边练功的壮阔场景。
香港影史上已有过太多虽硬桥硬马真刀真枪、但过于刻板乏味的黄飞鸿电影。为了创新叙事,徐克和当时的美术指导奚仲文一拍即合,决定把故事背景挪到内忧外患的晚清时期,甚至还创作了一个与历史上黄飞鸿历任妻子都截然不同的人物——十三姨。
电影《黄飞鸿》中,关之琳饰演十三姨。
英国留学归来、和黄飞鸿差了整整一辈的十三姨,是徐克立志把黄飞鸿带向更大世界的索引,这个重任被交给了几乎素颜只点唇出演的浓颜美人关之琳。一代宗师终于不再困于行医济世的宝芝林和为街坊打抱不平的市井江湖,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登堂入室的西方势力和山河破碎的屈辱与困境之中。
一种意图抒发中国人心态和愿望的感性原动力,唤醒了徐克涌动的武侠诗情。这也是为什么在强调拳脚功夫的黄飞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久违的浪漫。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黄飞鸿之西域雄狮》
袁和平曾这样解释武侠和功夫的区别:“武侠片可以天马行空,可以用钢丝飞得很高,在空中打几个镜头才下地。功夫片就不行,真的要一拳一脚,功夫对功夫。你怎么打我,我怎么破你,怎么再打回你,是另外一种格调。”
潇洒飘逸的招式和拳拳到肉的出击看似不能兼容,可徐克偏偏两者都要。
为此,他在开机前放纪录片《动物世界》给李连杰讲戏,逼这位全国功夫冠军从动物的内心世界和本能反应出发,学习塑造人物;还独创性地设计了一套在腾空连踢七脚的反重力招式“佛山无影脚”,让习惯了传统真功夫的一众演员和武师叫苦不迭。
传说中的佛山无影脚。
在讲究效率的行业环境下,全片高潮的竹梯大战甚至拍了两个月。辗转更换了四位武术指导,最后在袁和平的支援下,徐克终于拍完了这部因为动作设计过于天马行空、而被刘家良断言会让“十万洪拳弟子笑掉大牙”的黄飞鸿电影,
1991年,徐克导演的首部黄飞鸿电影在港上映。当年大银幕可谓龙争虎斗,周星驰的《逃学威龙》收割了年度票房冠军,吴宇森豪情与浪漫兼备的《纵横四海》让观众狂热,相较之下,《黄飞鸿之壮志凌云》远够不上热门。
可在次年的金像奖上,这部“没有太多存在感”的电影,却一举斩获了导演、配乐、剪辑、动作指导四个最佳。
由此,或许注定了这是一部需要时间来读懂的好片。
一部用功夫写就的“中国往事”
30年后会看这部戏,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剑眉星目的李连杰,颜值巅峰的关之琳,就连改编自古曲《将军令》的那首《男儿当自强》,黄霑用声威震天的唢呐换掉了枝枝蔓蔓的琵琶,再搭配林子祥苍劲有力的演唱,不得不说,点点滴滴都是神来之笔。
《男儿当自强》必须配这段视频听才好听。/腾讯视频
然而,花哨的打斗、吸睛的角色和好听的配乐,显然不是这部电影的全部功力。黄飞鸿的不可复制,正是因为其中有祖籍广东却出生于越南的徐克投射自身、寻根解惑的思考。
“我们这一代及上一代香港人,因为割让问题,几乎跟中国近代史断绝了关系,我们要如何看待自己跟历史的关系?我有很强的意愿去回应这个问题。”
于是,徐克给这一系列的黄飞鸿电影取了一个看似题不对文的英文译名——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中国往事)。随着时间轴徐徐推进,洋务运动、列强入侵、农民运动等诸多关键信息如碎片般涌现,串联起了一个真实的平行世界。每个人物、每段故事,都被毫无痕迹地镶嵌进了那段历史中。
有观众甚至用“第一部现实主义、第二部理想主义、第三部浪漫主义”来形容徐克的黄飞鸿三部曲。而这三部内容和基调看似不同的电影,却有着一个贯穿始终的精神气质,即“在尊重和沿承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开放的态度接受优秀的外来文明”。
《黄飞鸿之西域雄狮》剧照
影片一开始,是英美的军舰和货船开进了港口。高喊“哈利路亚”的传教士、配枪的外国士兵突然涌入佛山街头,打破了这座岭南小城的安逸与平静。东西方文明的初次照面,可谓水火不容,矛盾一触即发。
到了第二部,黄飞鸿去广州参加医学交流会议,和张铁林饰演的孙中山相遇,他们分别运用中西医技术联合救治伤患且取得成功,中西文明开始有了第一次平等的对话。
直至第三部《西域雄狮》里,黄飞鸿的活动范围已经冲出广东,走向京城。镜头一一扫过盘头戴花穿旗装坐轿子的外国女人,和对此已习以为常的中国百姓。黄飞鸿的父亲黄麒英甚至买回了蒸汽机,一场专属于宝芝林药号的工业革命正在拉开序幕。
外患不断,内忧亦不止。中西文化看似达成和解的背面,是民族矛盾的不断升级。
当黄飞鸿为了替被外国士兵无故打伤的贫民菜贩申冤,找来了清军提督主持公道。没想到清军提督以洋务运动要维护和洋人的关系为由,劝他就此作罢。黄飞鸿失望以对:“师夷长技以制夷,大人却忘了最重要的三个字。”
跪舔洋人罔顾公道的清军提督、欺压百姓趁乱投机的沙河帮、装神弄鬼愚弄民智的白莲教、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派执政者……正是这些利己主义者,活生生地把一部近代史糟践成了屈辱史。
而除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反派之外,和历史一样,电影也没有忘记那些衣衫褴褛,任人鱼肉的贫苦百姓。以黄飞鸿的徒弟为例,猪肉荣是因黑旗军解散后流落市井的杀猪佬,梁宽是受生活所迫从梅县进城讨生活的农民;鬼脚七是穿梭于西安门大街卖苦力为生的车把式;英文比中文说得还流利的牙擦苏,是被英美人贩子用金山画饼骗至海外的劳工后代,背后同样是一段无力改写命运的血泪史。
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右)与莫少聪饰演的梁宽(左)。
没有神功护体,没有武力加持,这些如同我们先辈一样,在乱世中挣扎求生、仅仅活着就已经用尽全力的普通人,或许才是黄飞鸿系列电影里最动人的面孔。
功夫片消失在2008
可遗憾的是,“但愿朝阳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鲜血满地”的叙事格局和宏大史观,在之后人员更替的三部续作,甚至于之后所有的功夫片中都很难看到了。
中国功夫,曾经是最强的文化输出。
李小龙成了享誉全球的华人影星;袁和平为不少好莱坞大片设计过武术动作;受刘家辉主演的《少林三十六房》启发,昆汀在《杀死比尔》中运用了诸多功夫桥段,甚至因此迷恋上了中国功夫的他,还一度为黄飞鸿电影在美国上映铺平道路,让这个穿大褂、蓄辫子的男人,成功把魅力发散到了大洋彼岸。
但在黄飞鸿之后,让人印象深刻、可称系列的功夫电影销声匿迹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08年《叶问》问世。
《叶问》剧照
可在层层递进、格局逐步打开的黄飞鸿电影面前,勉强拍到第四部的《叶问》,与其说是系列电影,不如说是换汤不换药的自我重复。这也是为什么在鬼畜混剪中,打完日本人、英国人、美国拳王、泰国高手后,复仇者联盟成了叶问的最终归属。
而功夫片的魅力,也在简单粗暴的改写和套路化的剧情中逐步消解。
传统功夫片的消失,或许有民族自信不再需要拳打洋人来体现的主观原因,也有诸如霍元甲、陈真等民族英雄的魅力被挖掘殆尽的客观原因。可诸多原因之外,功夫片后继无人才是最难走出的困境。
2019年的春节档,《A计划》里可以不用护具、孤身跳下四楼的成龙,在《神探蒲松龄》中肉眼可见地打不动了;而吴京也早已从《杀破狼》中默默挨棍的新人转型为战狼,凭借《流浪地球》再度拿到票房冠军,引得洪金宝发出“吴京现在打跛脚都唔使忧”的感叹。
《杀破狼》剧照
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香港功夫片的担忧:曾经能打的人已经老了,而年青一代,谁又能在没有市场的功夫片中看到希望呢?
在功夫片辉煌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师曾是演艺圈中的高薪行当。一场戏可拿到普通演员半个月的收入,够拼的武替一个月就能赚回一辆汽车。
可这一切都需要拿命来搏。
而搏命对于如今追求躺赚和效率的演艺圈来说,已经过时太久了。工作环境甲醛超标,都能成为演员对标高危职业、呼吁宽容的理由,连敬业都不能理解的人,又要如何理解搏命一词背后的沉重。
做过洪家班最年轻武师的钱嘉乐,早在15年前就曾因转型综艺咖而感天谢地:“以前赚钱要拿刀,而现在拿麦克风就可以。”
而在连拿麦克风的力气都可以省下的今天,我们又能以什么理由留住功夫片?
[1] 关于《黄飞鸿》的诞生,徐克
[2] 《黄飞鸿》首映三十年|徐克的家国情怀与他的“中国往事”,39度香港电影
[3] 29年过去了,为什么再也拍不出《黄飞鸿》这样的武侠片?杨大侠
[4] 仁者无敌黄飞鸿,第十放映室
✎作者 | 笺语
✎校对 | 杨潮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xzk96818

推 荐 视 频
关注新周刊视频号,关注有态度的生活

必 读 好 文

点 击 图 片 即 可 阅 读 全 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