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不正常留学实验室 的第 366 期推送
前两天,我采访了一位美女,是南海岸广场Dior Boutique的一位销售。

我问“你们会看人下菜吗”,美女说她不会,但公司会给客人分等级,“比如每年15万美金以上的是Super Elite,8万美金是Elite,下面还有VVIC,VGC什么的。”
“有些鞋包,只有Elite以上的客人才有资格买,我不看人下菜,但公司会。”
回家后,我把这个片段分享给一位网友,网友给我回了张照片:是这个包吗?
“确实不好买,”网友说,
“但我有一墙,你看。”

在对方发来的那条银光闪闪的15秒视频(因为有很多银色皮的包),网友说:这些,
都是我的。
我看了下朋友圈,也看不出是做什么的,我问:那你的收入一定很高吧?

“我还没毕业呢,”网友说,“可能会读个研吧,家里养着不香吗?
后来在整理采访稿时,我用小红书做了一些补充搜索,又搜到了一篇让我哽咽的笔记。
笔记主要介绍博主的钻戒,一枚3克拉以上的Harry Winston,来自她男朋友的爸爸,价格为109万人民币,因为“对钻戒的执念不大,所以只买了个性价比高的”
我看了下这位博主的其他笔记:3个月前发了条“上海法拉利488准车主报道”,半年前在香港“提了一只墨绿色Birkin”,9个月前分享了“19-21岁买的包包合集”,堆满了4层楼梯。
似乎最便宜的东西,就是采访里提到的那双AJ×Dior联名鞋,“只加价到1万5美金而已哈哈”
这位博主的置顶是一条在家族公司实习的照片,笔记的结尾是“越努力,越幸运”。
这种故事我听过不少,也写过很多,
只是这一套“真人采访 - 微信好友 - 小红书笔记”的三位一体组合拳,
确实让我破防了。

我还在北京时,有朋友找我聊过求职的问题。她说自己没有找工作的动力,因为“家里车房都配齐了,工作也只是在格子间里浪费时间而已”
我的理论是“工作也是一种学习,能让人与社会保持联系”,对方的理论是“不为生存所迫,工作会失去动力”
后来我情商也低了,问:所以车房都是你的吗?朋友说对,这都是家里买好给她的,
“都落了我的名,所以是我的”

这几个故事,都用了一个相同的定语:
我的。
我的包,我的房,我的488。
只是我一直有个古老的疑问:
它们能称得上是“我的”吗?
广义上来说,法律条文对“所有权”的定义很清楚,可以通过馈赠、继承、转让等方式获得,所以,称得上。
只是,在我狭隘的定义里,一切能称得上是“我的”的事物,是“通过自己创造的价值”所得,或者“通过自己的创造的价值”等价换取所得。
举个例子:衣服是我的,手机是我的,因为它们是通过我用部分的工资换取所得。公众号是我的,因为我把号从0做到了现在这个规模,虽然不大,但也是个自留地。
房子也是我的,因为确实是我做梦所得。
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工作。我第一个月的工资税后6000出头,房租去掉3500,每个月靠不到3000元的生活费度日。
我记得有一次在大望路加班,隔壁桌坐了个身穿Off-White腰系双G的哥们,拍着胸脯对漂亮姑娘说:黄晓明拍戏,用的是我的资源,Angelababy、杨幂、冯绍峰,他们用的都是我的资源,我的人脉。
我的资源,我的人脉。

兄弟年纪看上去和我差不多,我心生感叹:
人均娱乐大佬,这就是京圈吧。
直到临走前,兄弟向漂亮姑娘要了50块钱打车回家。
我当然也接受过馈赠,家人的红包、客户的月饼、前任的礼物,只是我的潜意识会抗拒:这都不是我的,我受之有愧。
所以,当有人理所当然地说“车和房都是我的”“这些包都是我的”的时候,我会跟自己过不去:是不是我的定义太狭隘了?还是现在流行“薄资质厚背景”?是我老了吗?
或许我只是酸而已。
也不是没和别的朋友聊过这个问题。
去年美国股市熔断的时候,有个朋友问我了不了解股市,“我手里有10万美金,我爸给我和我妹妹练手”
本着不想坑高中生的原则,我看了份高盛的报告,高盛建议买入波音,时价105,目标价167。
我把报告转给了这位朋友。三天后,他请了我一顿迄今为止我吃过最贵的饭,说:谢谢你,我和妹妹3天赚了5万美金。
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难过。
后来聊到家庭的时候,朋友带出过一个观点,说这个层级家庭,没有那么清楚的利益划分,不存在“你的”“我的”,更多是“我们的”。
“比如我可以为你提供什么,你可以用我的做什么,目的是让我们越来越好。”

我想起一个高中同学,毕业后拿家里的买房钱炒股,也从7位数炒到了8位数。
“对啊,那这种情况你怎么划分呢?”朋友说,“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

我自视资质不厚,背景也薄,也无意探讨阶级固化的话题。
只是在留学的时候,当聊起个人选择、未来发展的话题时,当与父母的想法产生矛盾时,当要回应“我们给你花这么多钱留学,不是让你毕业后做这些没用的事”时,回应起来,总是没那么有底气。因为心里清楚,出资人总有更大的话语权。
上回和美女相亲,聊到大学专业时,美女感叹自己独爱美食,一直想学营养学,只是父母另有想法,“他们是商人,还是希望这笔学费能有回报。”
“比如毕业后让我打理公司。”

我问美女会不会觉得不自由,美女反问我:你能写这么多留学生活,当初是谁给你打开的窗口?

我愣了一下,
那个狭隘的想法突然打开了点窗口。

或许就像Matt说的那样:留学大概是你成年后,最后一顿免费的午餐。而我比较传统,我能做的就是好好接下这份礼物,努力让这份午餐不掉价。
至于那些得了便宜只会卖乖的,我只能祝你们好运了。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我的”?
或许看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吧。单排有单排的玩法,开黑有开黑的攻略,你不能既要西式家庭的自由,又尽不到东方家庭的孝顺。
唯一能称得上是“我的”,只有生活本身而已。

最后学一下Rhino老师,留一道课后题:以下那一样事物,可以被称为是“我的”?
A.
掏空3个月生活费买来的二手本田Civic

B. 勉强能超过中产贫困线的未来收入
C. 已订婚但还没领证的另一半
D.
- End -
我是LJJ
一个做广告的95后中年人
以前在加州留学过
还有很多好玩的故事要讲
往期文章精选
(点击标题进入阅读)
父母落马后的中国富孩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留学生在纽约当流浪汉是什么体验?长得帅,真的能当饭吃?
中国什么时候收复尔湾?
当代留学情侣:从GHS开始,到“提结婚”为止
不如我们把这个觉给睡了
说的就是你,virgin slut
“X生活是美本的,我们美研一滴都没有。”
当美国大学开始发小红书,就NM离谱
如何通过香水识别留学圈渣男?
不正常留学实验室
ID: LABUNIQUE
你有7.3%的共同好友关注了不正常留学实验室
欢迎找到根据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