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不正常留学实验室 的第 341 期推送
我是一个在湾区写代码的工程师。
快毕业的时候,有人问我要不要回国发展。
我觉得莫名其妙:出国留学不就是为了能留在美国工作吗?至少要先把这两年的学费赚回来吧?要不然我干嘛要转专业学CS?
但如果是问现在已经在美国蹉跎了这么多年的我,“回不回国”已经不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话题。偶尔打打嘴炮,说向往国内的灯红酒绿,身体却已经很诚实地习惯了湾区没有夜生活的夜生活,这里已经成为了我的“舒适区”。
所以对于留学圈一直提倡“跳出舒适区”的思维,我持保留意见,因为我自己的留学经历,就是一部我和父母共同上演的大型“要不要跳出舒适区”的纠结史。
作为一个出生在祖国大西北18线城市的人而言,出国本身就是一笔豪赌,赌的是能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赌注则是父母毕生的积蓄。

是不是很讽刺?享受权利和承担责任的主体并不相同。而我不仅因“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自主做出的决定”而骄傲,还心安理得地走上了以父母的沉默铺就的、名为“梦想”的大道。

可是研究生最后一个学期,我还没有一个offer在手。我当时并不着急,
毕竟还有3个月OPT可以浪,
但是父母比我还急,每次视频通话的主题就是
“工作找得怎么样”“找不到怎么办”

我不解。找不到能怎么办?回国呗,国内互联网发展也很好啊。

大概是这种“无所谓又理所当然”的态度刺激到了他们。
在一次父亲喝了酒后,他在视频里爆发了:

“你知不知道为了让你出国,家里压力有多大?你爸妈周围叔叔阿姨家的孩子,就你一个出国的,别人都看着!你要是找不到工作就这么回来,周围的人怎么看我们家?你能不能争点气。”
我能感到他们现在极其后悔当时决定支持我出国的决定。如果能重来,我不会让他们为了我,以毕生积蓄为代价放弃他们的“舒适圈”,而我做出这个决定的代价是——
我仍然需要依附于这个家庭,为我在异国他乡提供生存下去的基本物质条件,连一句硬气的话都说不出口。
而对于这个家庭而言,我即将从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一个“经济上沉重的负担”,成为别人口中“花了这么多钱出国结果都没有留下来最后还得灰溜溜回国找工作”的谈资。
“你看那个谁家的谁谁谁,当初非要出国,你看看现在,还不是要回国找工作,我跟你讲,出国就是瞎混,混不出个名堂的。
然而我对这一切都无能为力。我很想说美国其实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好,国内发展空间更大,充满各种可能性,但我知道这只是苍白的辩解。
如果国内发展更好,你为什么还要出国?在国内读研不就好了吗?家里砸锅卖铁不是为了让你“世界那么大,我想来看看”的。
于我而言,出国就意味着你要留下找到工作,这是一份无形的对赌协议,是我在决定出国前就签好的。但这一纸协议,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现在我在给自己找退路,但退路是不被接受的。
面对手机空洞的摄像头,我只能在长久的沉默后回应道:
我会努力的。
我会努力继续踏出我的舒适圈,但我不知道还有更大的一座山在等着我。
不管哪个学校,学CS的研究生里,
基本上一半中国人一半印度人,
如果要倾巢而出,我不确定我拼不拼得过这些印度人。

对很多印度人而言,他们需要在印度借贷款才能有钱来美国上学。假如毕业找不到工作,以印度的收入,根本不足以还清他们身上的贷款。对他们而言,出国是一条破釜沉舟的路,哪怕穷尽一切手段,也要想办法在美国留下来。
经常看到有人讨论说“为什么在硅谷,印度人比华人混的更好”。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么?这像我们这些有退路的中国留学生,当你“踏出舒适圈”决定和印度人去血拼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人有退路和没有退路,他能爆发出的能量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对我们来说,回国说不定反而是那片星辰大海,但是对他们而言,回头就是令人窒息的现实大海,淹没一切的可能性。

和父母的“坦诚相见”,让我瞬间对我的印度同学们感同身受。
我的身后仿佛竖起一道高墙,高墙底下有个洞,墙上写着“期待”“鄙夷”“恨铁不成钢”。
如果回头,我必须承受他们的鞭笞,承受他人的指指点点,再从这个洞钻回去。

于我而言,回国这个本是“舒适圈的选项”变得不那么舒适了。
那段时间,除了刷leetcode准备面试,压力大得我甚至会看《金刚经》,看佛教相关的书,喜欢看的节目从各种下饭综艺变成梁文道、许知远,好像看他们的节目,就能帮我解决人生某些困难的问题似的。

现在回头看,2016、2017年应该是科技公司扩招潮和留学潮最后的高峰,
当时甚至出现了某些“一轮OA给offer”,再不济OA+VO也能上岸的抽奖式体验。
得益于时代的红利,我也在毕业前顺利上岸。但现在回头看,我能上岸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努力,这都是运气好使然,我只是在我的“舒适圈”里做了该做的事情,再加了一把劲而已。
再往前看,遇到2008年金融危机和往后看遇到疫情的留学生们,他们并不缺乏努力和拼搏,
但是可能少了一点点运气。

工作之后,父母自然不再提之前的事,好像一切都开始重归正轨。
但是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自大,以及把父母给予的一切当做理所当然,是这段经历对我最大的改变。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从哲学和逻辑出发,你甚至永远不能以“我没有选择”来作为借口,
但是你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无限的责任。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建议人人跳出舒适圈。跳出舒适圈是有风险的,而一个地方之所以能成为舒适圈,是因为你已经在这里有了人脉、资本、能力的积累,在舒适圈里做胜算最大的决定,是对过往所有的努力物尽其用。
当然你也可以对我说:当初你能成功留在美国,也是跳出舒适圈的正确决定啊。是的,你可以这么理解,但我之所以能留在美国,
也是在“自己的专业”“自己能做的事情”的范围内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好,而已。
所以我想补充的是,留在舒适圈不等于偷懒,而是更要把“应该做的事情”完成,“留在舒适区”和“完成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对立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你对自己出国的期待是什么?是镀金?是留下?是梦想?还是“差不多”?这些期待之中,是否有冲突?
如果有冲突,你做好了承受这些期待落空之后随之而来的各种压力吗?出国这件事,出钱的主体和享受的主体可不是一个人。
在美国,大部分大学生也是要自己贷款交学费的。作为你的最终借款人,父母不要求你还本付息而只是许以期待,
这大概是你作为成年人的人生里,能拿到的最后一次免费的午餐了,请好好珍惜。
为了让更多留学家庭期许不落空,老牌留学支付平台飞汇(Flywire)认为,
只有当这笔沉甸甸的留学学费得以妥善支付,孩子才能有“选择是否要留在舒适圈”、追逐星辰大海的权利——
作为众多海外名校的官方合作伙伴,飞汇(Flywire)专业致力于全球跨境支付,
业务覆盖教育、医疗和旅行垂直市场及B2B行业,是全球240+国家和地区、支持130+币种、2000+机构的官方指定付款平台。

对于留学生缴费而言,飞汇(Flywire)更是具有方便快捷、安全放心等众多优点:
2021年5月,飞汇(Flywire)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印证了10年间的创新发展和卓越腾飞!
*Advertorial
长按二维码关注飞汇(Flywire),get轻松交学费的秘诀!
- End -
Matt
荒谬的人 悲欣交集
往期文章精选
(点击标题进入阅读)
不正常留学实验室
ID: LABUNIQUE
你有7.3%的共同好友关注了不正常留学实验室
欢迎找到根据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