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个比较的话,孙中山应该是最像刘备的英雄。
他们生如蝼蚁却有鸿鹄之志。刘备虽是织席贩履之辈,却心怀天下,以匡扶汉室为已任。孙中山出生于贩夫走卒世家,却忧国忧民,以创建共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为梦想。 
他们命如纸薄却有不屈之心。刘备败徐州、奔袁绍、投刘表,数十年屈居人下。孙中山躲越南、逃英国、藏日本,数十年寄身海外。但他们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永不气馁。
他们的创业之路都是借鸡下蛋,以小搏大。刘备借荆州,又以帮助刘璋抵抗曹操为名霸益州,终成霸业。孙中山居广州,借了两广军阀陆荣廷20营的兵力组建粤军,三年之后,扩充至112营2万人,反手灭掉陆荣廷,鲸吞两广。
甚至我们对这两位英雄的误解都极为相似。我们以为刘备性情软弱,总是哭哭啼啼。殊不知鞭打督邮的是他,阴谋败露,恼羞成怒,斩杀来使的也是他。
我们以为孙中山总是温文尔雅,殊不知炮轰观音山的是他,强力镇压广州商团的是他,被黄兴、宋教仁等人评价为专横霸道的也是他。
下面,就让我们开启孙中山的故事吧。这是第一篇,后续还有很多篇。
孙中山,原名孙文,上学的时候还叫过孙帝象,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在日本时为了躲避清廷追捕才化名中山樵,后来改成了孙中山。为了方便记述,本文统一称他为孙中山。
1866年,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普通的家庭。出生时,没有星辰异象,也没有红光满室,反正和我们一样,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哭。
10岁之前,因为家里穷,孙中山甚至连学都没有上过,只能在家里自学。但幸运的是,他的天赋极高,记忆力极强,类似《三字经》《千字文》这种启蒙书籍,只要看两遍,他就能全部背下。
《三字经》有1100多字,《千字文》顾名思义,有1000个字。大家可以感受下,自己多久能背会。
10岁的时候孙中山才到私塾读书,13岁时,他便学完了四书五经(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他的私塾老师王先生大为惊叹,直夸这孩子骨骼惊奇,天赋异禀,将来必定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除了读书厉害以外,孙中山还和很多英雄一样,小的时候就正义感爆棚,总喜欢为他人打抱不平。
有一次,翠亨一家三兄弟,不知为何被官府逮捕了,其中一人还被砍了脑袋。村里人见状,就跟见黑白无常一样,全部躲得远远的,生怕引火烧身。
但10岁的孙中山却站了出来,为这三兄弟打抱不平,并责问官吏为什么要抓捕这三兄弟。
官吏们看见一个10岁的小屁孩子,竟然敢对自己吆五喝六,抽出大砍刀向着孙中山的脑袋就劈了过去。幸好孙中山身段灵活,一个凌波微步躲了过去。从这个时候开始,孙中山就对清廷失去了好感。
后来又有土匪打劫了翠亨村里的有钱人,但官府却拿这些土匪毫无办法,让孙中山更加认真到了清廷的腐败无能。
而翠亨村附近还有不少人,是太平天国的老兵,他们闲来无事,总喜欢坐在一起放大炮(吹牛的意思)。
因此,孙中山慢慢地了解到了明朝的灭亡,清朝的入关,反清复明的思想,开始深入到了孙中山的心中。
等到孙中山13岁那一年,他的人生出现了第一个重大的转折。
翠亨村因为土地贫瘠,但靠近海边,距离澳门仅有74里,所以,当地人多半以打渔和经商为生。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国门大开,当地人为了生计,又纷纷前往南洋或者欧美打工。
一年之前(1878年),孙中山的哥哥孙德彰,也跟着乡亲去了夏威夷打工。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灵活机智的脑子,孙德彰很快就碾压了当地的土著,仅仅一年时间,便积攒了不少积蓄,购买了一块土地,成了当地的一个小农场主。
1879年,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看见儿子事业有成,便写信要求孙德彰衣锦还乡并与谭氏结婚。
在哥哥结婚的那段日子里,孙中山从哥哥的口中,了解到了海外广阔的天地,以及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于是,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几个月后,孙中山就陪同他的母亲去了夏威夷,并留在了那里学习。
刚开始,孙德彰把孙中山送到了一个中国的米店当店员,想让他学成之后,和自己一起经商。
但是孙中山对此毫无兴趣,要求到学校里学习。孙德彰为人十分开明,随后便把孙中山送到了当地的一所学校接受西式教育。
在学校里,孙中山学会了英文,还翻阅了大量的伟人传记,如华盛顿传、林肯传、拿破仑传等等。在这些伟人的鼓励下,孙中山慢慢地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多说一句,我们在教小孩读书的时候,真的应该让孩子们多看一看各种伟人的传记,绝对有利于孩子思想的升华,指不定就能练出超大的格局。就我个而言,我虽然没有啥格局,但郁闷的时候,我就经常看一些伟人传记,真的会让我神清气爽,再次恢复信心。
1883年,孙中山又转到了欧胡学院继续深造。他原本打算,从欧胡学院毕业之后,再到美国留学,继续给自己充电(这时候,夏威夷还是一个国家,1898年美帝才吞并了夏威夷)。
但是孙德彰发现,孙中山对基督教突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动不动就在胸口比划一个十字架,再来一句主啊。
由于害怕弟弟成为基督徒,孙德彰一怒之下,就把17岁的孙中山送回了国内,让他继续学习国学。
但没想到,孙中山一回国,就搞出了一件大事,差点让他爹跟着挨揍。
原来这时候,孙中山已经准备用暴力推翻清政府了。所以,回到家乡之后,他就到处找人聊天,张口闭口不离太平天国、华盛顿、拿破仑,并不断地批评清政府不建学校、不建医院、不修桥、不修路,完全就是一家之天下。
可是,他滔滔不绝讲了老半天,大家看他就跟看傻子一样,一个嘴上没毛的未成年,天天讲这些有个鸟用?
孙中山也不气馁,决定先从封建迷信入手,以打破国人的封建思念。
有一天,孙中山带着小侄子去当地知名的北帝庙瞎溜达。他看到一群人跪在地上一边念叨,一边叩拜,便觉得很搞笑。于是,他怂恿小侄子,偷偷跑到了玄天上帝的旁边,趁人不注意,一巴掌下去,就把玄天上帝的胳膊拍断了。
幸好当时没有人看见,不然他侄子估计得挨一顿揍。
过了几天,孙中山还觉得不过瘾,他又拿了一把刀子,偷偷溜到北帝庙,把玄天上帝旁边的金花夫人的手指给砍了下来。
不知道是他作案手法太高明,还是庙里人太粗心,这两次作案,竟然都没有被人发现。
但孙中山觉得,不被人发现,那就等于白做了。所以,为了炫耀“武功”,他就把金花夫人的指头带回了家,并送给了他二婶参观。
他二婶被吓得脸色苍白,哇哇直叫。不一会,村里人便都知道了这件事。
村民们也不废话,纷纷拿着铲子和锄头,就要去揍孙中山。
孙中山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撒开丫子就跑到外面躲了起来。孙中山他爹孙达成,也吓得够呛,比孙中山跑得还快,一溜烟也不见了。
孙中山他妈估计也想跑,但奈何裹了小脚跑不了,只好留在了家中,安抚乡亲们。最后,和乡亲们达成了协议,孙家赔偿10两银子,再为庙里做一些法事,向神明请罪,这件事才终于平息了下去。
经过这件事,孙达成算是看明白了,再让孙中山在家里待下去,指不定能把天给捅个窟窿。于是,他就把孙中山又送到了香港去读书,至于学费嘛,还是由孙中山的哥哥孙德彰提供。
1885年,19岁的孙中山,人生又迎来了第二次转折。
这一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起用68岁老将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并迫使法国总理引咎辞职。但是,清政府为了息事宁人,竟然主动求和,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孙中山听说以后,极为愤怒,当即决定要为推翻清政府而奋斗终生。后来孙中山经常对人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就是从这个时候算的。
为了给革命事业提供一个跳板,孙中山决定学习医学。因为他觉得以后当了医生,既可以悬壶济世,又可以结交各路豪杰,还可以为革命提供掩护。
因此,1886年,他便考进了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医科学校,后来又考到了香港西医书院。
在学校里,孙中山学习了骨科、外科、化学、产科等等,而对产科的学习,还另有一个故事。
当时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医科学校并不允许男生学习产科,但是孙中山认为,既然要当医生,就得学习产科,不然以后遇到产妇却无能为力,既是对病人不负责,也有损医生的名誉。
所以,他鼓起勇气,找到了当时的院长,要求废除男生不允许学习产科的不合理规定。
幸运的是,院长也极为开明,当即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孙中山回老家省亲,一个老乡的老婆难产,就是孙中山帮忙接生的。
除了钻研医术以外,孙中山还自行购买了二十四史以及中国历史地图反复研读。
有同学嘲笑他,二十四史就是猪鼻子插大葱的摆设,孙中山便让这位同学,随便拿一本翻一页,对他提问。结果令这位同学大吃一惊,无论他提出什么问题,孙中山都是对答如流。
孙先生这一点,和毛主席真的很像啊。很多人经常问,学历史有什么用,看看这些英雄们也就知道了。
当然,革命大业孙中山也没有忘记,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寻找机会宣传革命。
因为他结交了同学兼三合会成员郑士良(三合会即洪帮,详细内容后面会讲),还有三个反清的小伙伴:陈少白、杨鹤龄、尤烈(天天自称洪秀全第二)等人,后来由于孙中山与后面四个人,天天鼓吹革命,反抗清政府最为激烈,所以被清政府扣上了一顶“四大寇”的帽子。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在校期间,孙中山还得到了英国老师康德黎博士的青睐。康德黎解决疑难杂症的时候,经常会带着孙中山,对其言传身教,让孙中山的医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孙中山毕业行医,有大的手术,康德黎也往往会亲临现场,俩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后来孙中山在伦敦蒙难,也正因为有了康德黎的帮助,才得以死里逃生。
1892年,经过5年的学习,26岁的孙中山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香港西医学院毕业。随后,他开始在澳门、广州两地行医。
由于孙中山的医术非常高超,医德又极好,经常给穷人们免费治病,或者让病人看着给钱,仅仅两三个月时间,孙中山便名声鹊起,到他那里排队看病的人,不计其数。
但和大部分医生不同,孙中山行医完全是为了革命,只要逮着机会,他就向人兜售革命理念。
例如广东水师“镇涛”船管带(舰长)程奎光得了胃病,找到孙中山看病。
孙中山知道他的身份以后,就告诉他,只吃药不管用,每天还要抽出一点时间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而孙中山自己也喜欢散步,可以陪着他一起走。
程奎光不知是计,就和孙中山一起,天天到处溜达。
溜达的时间一长,俩人就成为了好朋友,然后孙中山就天天给他灌输革命思想,不久之后,程奎光就被拉下了水,心甘情愿接受了孙中山的领导,而这时,孙中山才26岁。
行医一年,孙中山大概赚了1万元钱,相当于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存300年的钱。这可不是我胡说,孙中山自己说过:“我前此以卖药行医,每年所得亦不止万余元,此固港粤人人所共知共见也。”
他的好友陈少白也曾说过:“他这一年的医金收入,计算一下,竟有一万元之多。”
但是为了革命事业的快速发展,1894年,孙中山竟然舍弃了如此高薪的工作,开始把所有的洪荒之力,都投入到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之中。
不过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并不是暴力革命,而是给李鸿章写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上书。
在上书中,他告诉李鸿章“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所以,大清要想强大,洋务运动就不能只搞军事,而应该从这四个方面下手。
至于怎么下手,孙中山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但实在太长了,我们就不贴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到网上搜吧。
为什么要给李鸿章写信呢?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孙中山觉得,李鸿章见过世面,又是洋务运动的带头大哥之一,肯定比较开明。如果李鸿章能够听他的,从上而下改革,他就不用去革命了。
其次,因为一次巧合,孙中山的火车上遇到了40多岁的同乡郑观应,俩人一来二去就成了朋友,而郑观应有渠道和李鸿章联系上。
如果学过初中历史的朋友,不知道郑观应是谁,那就该面壁思过,回去好好翻一下课本了。
他就是当时有名的富豪,《盛世危言》的作者,时任轮船招商局总办,总办相当于总经理。而轮船招商局就是由李鸿章发起的,我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后来郑观应还被张之洞任命为了开平煤矿总办。
总之,郑观应在当时就相当于如今某央企的老大。
一个二十六七岁,大学刚毕业一年的小伙,坐一次火车,就和能40多岁的央企老大成为朋友,孙中山的口才和能力,不得不说,让人佩服不已。
可惜的是,信被送上去之后,犹如石沉大海,连一点波澜都没有。
这让孙中山认识到,希望腐败的清政府自己改革,无异于与虎谋皮。只有彻底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能让中国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
——写作不易,还望朋友能多多转发,笔者在此谢过!
未完待续
往期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