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师”一词,为什么对麻醉医生群体而言一直是一个令人敏感的称呼?
哪个外科医生如果有意无意的在麻醉医师面前直呼他“麻醉师”,轻则遭到同道们在心里一顿鄙夷的念叨和肤浅的责怪,重则当面给你予以矫正:请称呼我麻醉医师!如果是麻醉医师在哪个群里自称“麻醉师”,基本上都会遭到群友的集体纠正;如果是哪个单位人事部门在群里发招聘通知:招聘“麻醉师”,其结果自然是招人难以如愿甚至被群主踢出群聊。
经过我的介绍,大家是否能感受到提及“麻醉师”的后果了吧?不夸张的说,一个词几乎就能引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有多惨烈,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某某群内“中西医之争”。相信围观过的朋友都会深有体会,那叫一个惨烈。争到最后,一般都会发展到言语相激阶段。直到和事老“群主”出现,要么勒令闭嘴、要么踢出群平息争议。
为什么一个称呼就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呢?因为麻醉学作为临床学科已经在医院的多学科领域举足轻重,是兄弟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枢纽和平台,麻醉专业人员无伦从学力和责任担当都是专业上的临床医师。名正才能言顺。
长久以来,国内“麻醉师”的称呼自然令人敏感不适,因为在国内外后者乃属于“技师”或“护士”的执业范畴。麻醉在临床重危患者处理时攻城拔寨,是标准的临床科室,凭心而论,“麻醉师”的帽子久而久之带来的是较低的职业成就感,让未入行者望而却步、让已入行者负重前行。
当完成了将手术由“酷刑”转变为“仁术”后,麻醉科并未止步于镇痛阶段,而是积极探索自身在围术期中的重要作用。麻醉医师不仅需要关注术中,还需要延伸到术前和术后的整个围术期中。通过自身掌握的多学科知识,不仅使手术患者更加安全、更加舒适也获得良好的预后。因此,在麻醉医师自我认知中,自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临床医生。
这里不得不翻出一段历史:我国建国初期,由于对麻醉专业不了解,最初的医疗机构都没有独立的麻醉科。“麻醉“往往隶属于外科中的“组”。从事麻醉的往往是护士和技师,所以被称为“麻醉师”。因此,当外科医生再像以前一样将麻醉医师有意无意的称之为“麻醉师”的时候,敏感的麻醉医师自然反感。
那么,国外是否有“麻醉师”和“麻醉医师”之分呢?答案是确定的。
在国外,“麻醉师”通常是指经过认证注册过的专职麻醉护士;而“麻醉医师”是指医学院毕业的医学博士,拥有麻醉学专业知识的专职医生。
近些年,为改善麻醉医师短缺的局面,国内的一些医学院校也特别开设的麻醉护理学专业。麻醉护士的主要职责是,配合麻醉医师进行麻醉前准备、麻醉中监测和麻醉后管理等工作。因此,请您以后注意区分哦~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大力倡导“安全麻醉、学术麻醉、品质麻醉和人文麻醉”,其中,安全是底线,学术是内涵,品质是素养,人文是呵护。安全包括医患双方的安全,缺一不可。学术是专业发展的希望。而如何做好品质和人文,良好的沟通和注重细节才是关键。
《手术当天的麻醉与舒适——对话麻醉医师》将为您带来对麻醉医师全新的认知:
《手术当天的麻醉与舒适——对话麻醉医师》
按照欧美国家每万人2.4名麻醉医生的标准,我国应配备30多万名麻醉医生,而目前中国仅9万多名麻醉科医生全力守在临床一线。超负荷的工作强度,近年来麻醉医师队伍中职业相关的猝死现象令人关注。如何让我们这个紧缺专业的人才和同道们始终坚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如何“不再流血又流泪”?以人为本,一起强大应当成为专业的共识和时代的担当。尽管,任重道远,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