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第2404
7年国际视角精选文摘
教育·人文·名师·媒体生态圈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  导语 
本期是我与Anzi 同学妈妈的对话,为何要做这个对话? 
说来话长,但是,我还是要长话短说。
与Anzi和Anzi妈妈相识在八年前的一次 Exeter Academy(菲利普艾斯特高中)家长·学生的家庭聚会上,因为我与举办聚会的家庭是私交,同时我的孩子正巧是另外一所 Philips Academy Andover (菲利普斯安多弗高中)的毕业生,大家有许多共同关注的话题要交流。

因缘际会我跟 Anzi 同学的母亲成为了多年的朋友,这些年来,也感受着 Anzi从一个男孩蜕变成一位男人的成长历程。
因为我们孩子都经历了美国最顶尖私立寄宿高中的四年起起伏伏的生活和挑战,同时也有许多超越自身学业的一些思考与困惑,我们持续保持着交流。而Anzi妈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如何尊重孩子的选择,即使不是常人所走的路,而且,还荆棘重重。
今天 Anzi 不仅高中毕业,而且大学也已毕业,作为在美国纽约曼哈顿长大的意大利族裔和华裔的混血儿,Anzi的成长中,父母的经验、教训与发现是什么?而且,Anzi通过自己的独特才华,如何联手他的同学朋友、分享给世界的?
人物访谈:Anzi妈妈
Anzi 妈妈
  vs  陈屹视线
陈屹视线
记得你跟我讲到,第一次抱起刚刚出生的儿子时,你和先生这样说:“我们一定要让儿子成长为他希望成长的样子,支持他的所爱...... ” 
言外之意,孩子做什么,你们做父母的都支持,可否讲 一讲, 你们当初充满爱意的誓言,与现实中,儿子成长的起起伏伏, 有距离吗?
Anzi 妈妈
谢谢你的这个问题,你把我带回到第一次我们把Anzi从医院带回家的那天,仿佛就在昨天。当时我们沿着西面的9号公路往下城方向开回家,哈德逊河上帆船游轮比比皆是,夏天纽约的生机勃勃令我们对这个新的生命充满了希望。
车上的电台里正在播放新闻,有一条是关于一个罪犯的,当时对我触动很大。我和先生第一次从做父母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包括这个罪犯,他也有父母。他的父母在他出生的时候应该也是对他充满了期望;在生命的哪一个点上,当年一样令人宠爱的孩子变成了受法律制裁的罪犯?他的父母是没有做好吗?还是他生来具备某种无可教养的劣性潜质?孩子的成长之路,做父母的到底有多少是可以影响的?
也就是在这次的车程中,我们决心让Anzi做他自己选择的事情,而我们要培养的是那些基本的优良品性,其中就包括如何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
子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最先在这张白纸上留下印迹的是父母的所言所行,渐渐地加入了孩子的依样画葫芦,而等到孩子在这张纸上画下真正自己的想象的时候,父母的影响才会渐渐地淡去。在孩子的自我意识从无到完全形成的过程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孩子是懵懵懂懂的。
你问他将来长大了要做什么,得到的答案十有八九是不可靠的,是会变的。这个懵懂阶段也是家长最容易将自己的意志加到孩子身上的。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避开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诱惑,家长就能教会孩子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了。
有一阵时间,我们住在上海静安区,而儿子所在的上海美国学校在闵行区,每天坐校车去学校。有一个校车司机很喜欢他, 会摸他的头,但是他不喜欢,所以开始有意识远离这个司机。司机心里不开心,开始有意地刁难儿子。
一段时间过去了,情况没有改进,儿子就和我们说了这事。当时我们做家长的感觉是故意刁难这么小的孩子是错误的,这位司机不适合每天和孩子在一起。所以我们就告诉他,我们会给校长反应,希望校长让车队开除这个司机。
儿子听了之后,强调司机做的不对,但是他说司机一定有家庭有孩子,如果他工作没了,他的家人怎么办?所以儿子提出请车队把司机换到别的校车,这样司机的工作就能保住,而儿子每天坐校车又能开开心心了。我们感觉到这是个好办法,很高兴儿子能在难解的问题中,选择保持一颗同情心,并且保护了自己。
当一个孩子在很多小事上学会了选择,渐渐地在大事上也会选择,包括自己要从事的职业。
所以当初说要支持儿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其实并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只要我们相信他选择的能力已经培养好了,我们就不会去阻挡他的选择了。
陈屹视线
我曾看过一部美国人拍的纪录片《幼儿园大学》,讲述了居住在纽约曼哈顿的精英阶层,家庭教育的竞争,已经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Anzi 在纽约曼哈顿长大,讲一讲曼哈顿从童年到青少年的成长经历?
Anzi妈妈
Anzi出生在曼哈顿,从2岁起的半天幼儿班,读完2年级。3年级至8年级在上海读,高中去新罕布什尔州读寄宿高中。然后大学又回到曼哈顿的纽约大学。对于小时候在曼哈顿的经历,除了几个好朋友和好的老师,他是不太记得的。我们做家长的却是记忆犹新的。
人生第一次求学遭拒绝的经历是在申请私立幼儿园的时候。因为儿子是8月底生日,绝大多数曼哈顿私校都认为男孩发育比较慢,建议夏天生日的男孩多等一年再考幼儿园K。我们感觉儿子相比同龄男孩是比较成熟的,所以决定不等。
我们递交了8所私立学校,仅有一所被录取,除了个别学校拒绝了,其他绝大多数学校都把儿子放在waiting list上,建议下一年再申请。我们没有等,在这所学校里,儿子碰到了Nate, 两人成为好朋友,即使在课外的钢琴老师,都是同一个老师;我和Nate妈妈也成为好朋友。他们的友谊成为他们之后合作的基石。
通过和多个私校招生管的沟通,我们逐渐明白他们希望夏天生日的男生多等一年的原因是,这些男孩发育会比其他男孩晚一年或更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这些男孩因个子小会被当作小孩子,和其他个子已经长大的男孩玩不到一起,由此造成这些男孩“信心低迷”的阴影,很多孩子在很长时间都走不出这个阴影。
事实证明,这个阴影在儿子高中阶段和大学初期都产生了明显的不良作用。如果回头重新来过,我们也许会让儿子等一年。
曼哈顿私校非常注重孩子的艺术素养训练。低年级的老师有权设计自己独特的教学计划。在儿子一年级的时候,碰到了一个60多岁的女老师,她对学生非常严格,但是课程设计得非常吸引孩子。
她相信孩子对知识的吸收力是很强大的,她为一年级的孩子专门设计了艺术历史的课程,专注印象派画家,因为这是她自己的兴趣爱好。她先在课堂里给孩子们介绍莫奈,梵高等画家,然后带他们去大都会博物馆看真迹,当孩子们看到这些大师们的画近在咫尺,他们的好奇心倍增,感觉这些艺术家并不是高不可攀,而是亲近有加。
当儿子把在学校里学到的莫奈带回家和我们滔滔不绝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自然的决定:带儿子去法国看莫奈的吉维尼花园(Giverny)。在那里,我们和儿子一起观摩莫奈的荷花,草垛和日本桥。我们当时对印象派知之甚少,跟随儿子的足迹,我们也开始喜欢上了这个流派。
在日本桥(Japanese Bridge) 的湖边,儿子拿出了他的画本,在行人不断的注视下,他很快临摹了一幅风景画。回到纽约之后,他迫不及待地展示给老师看。虽然学校里富裕家庭很多,但是在老师40多年教学生涯中,真正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莫奈的花园去的家庭并不多,老师赞扬我们说:这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家长有没有心的问题。
自此我们也认识到,孩子的成长,碰到好的老师是福气,而家长愿意和老师配合,会给孩子带去更多的福分。
陈屹视线
进入 Exeter 美国最顶尖的私立寄宿高中读书,不仅孩子非常优秀,更是千载难逢的幸运!!! 
可否回顾一下,作为父母,你们发现了什 么?孩子变化最大的是什么?四年寄宿里,谁对他影响最大?
Anzi妈妈
在寄宿学校读高中的时候,是儿子变化最大,我们影响最少的阶段。正因为如此,儿子的成长轨迹其实是歪歪扭扭的。他小时候在家里打下的价值体系,引导着他成功分辨对和错,但是并不能阻挡他在完全自我掌控的情况下不去享受由此带来的绝对自由。这个阶段也是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对周边的事物不再是通过父母的解释滤镜了,而是亲自去体验去领悟。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儿子和我们有着天然的不同,这些不同在他小的时候并不能完全彰显,而在Exeter, 通过他的一些选择,就开始充分展示了。比如交朋友,他主要是根据相互之间对于幽默的同感来选择朋友;对老师的评价,不在于教学范围内的教学内容,而在于老师是否可以给他带来人生的启迪。
有位钢琴老师,对于儿子的疏于练琴并不在意,而且会在钢琴课上和儿子讨论曼哈顿摩天大楼的设计;尽管我们认为这个老师不尽职,但是儿子却和他非常投机,总是为他辩护;我们对于学校的一些优秀学生的课外社团活动的参与模式很清楚,社团捡热闹的参加,多做领导少做队员,多参与竞赛多得奖。
儿子在我们的唠叨下也熟悉了这些道理,但是他无法投入自己的兴趣进去。一是他真正感兴趣的戏剧表演并不是大家热衷的活动;二是他的心智并未像其他优秀学生那样成熟,尤其是女生,难以胜任领导的作用;三是他更加愿意和好朋友聊天,而不愿意参加有组织的社团活动。这些不合主流群的个性对他后来专攻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这四年不是在寄宿学校度过,而是继续在家里,受我们家长的密切关注的话,他的独特个性可能得不到尽情的开发,很多隐藏在本性里的一些特质可能会被削弱或者长久埋没,那将会很可惜。
另外人一辈子总会走弯路,学生时期走些弯路,后面可以纠正;如果成年之后再走歪路,可能就很难修正了。
在四年寄宿高中的生活里,对儿子影响最大的是朋友们。在这里他交到了能称兄道弟的铁哥们。他们曾经一起单纯过,一起经历了成长的尴尬,一起成熟。遇到什么问题,儿子会和这些朋友商量;朋友的作用超过家长,也超过老师。
有趣的是,在Exeter, 儿子重新碰到了幼儿园起就是好朋友的Nate. 儿子是从上海美国学校考上Exeter的,而Nate 是从曼哈顿一所私立学校考进去的。这里顺便介绍一下曼哈顿私立学校和新英格兰地区寄宿学校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为后者每年都要输送很多学生。
从美国建国开始,纽约市和新英格兰地区的人脉一直是打通的,有些家族,好几代人,尤其是男孩,小学和初中在曼哈顿读私立学校,高中就去读新英格兰寄宿高中,这样的一种代际之间的传承,将曼哈顿私校和新英格兰地区的寄宿高中无形地拉近了距离。
两个孩子,Anzi 和 Nate, 幼儿园时的好朋友,在Anzi去中国兜了一圈之后,在Exeter重新见面,倍感亲切。无巧不成书,两人又师从同一个钢琴老师。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的兴趣开始分叉,儿子对舞台表演感兴趣,几乎参加了所有学校的大戏演出;Nate却朝着作曲和演奏的专业化迅速靠近。
其中一出戏,儿子参与了表演,Nate则是这出戏的作曲。这是他们第一次比较正式的艺术合作。
陈屹视线
请讲述一下美国最顶尖的表演学院里, 你讲过他好像在那里,没有学到什么。然后,你发现,他的成长是积累后被引爆起来,似乎是厚积薄发。
请更详细讲一下,Anzi 在其中收获了什么?
Anzi妈妈
Anzi的大学生活是短暂的,花了3年时间,他就毕业了。他在纽约大学Tisch表演学院学习表演,除了必修的学术课程之外,大约60%的时间都是在某一个表演流派的工作室里强化学习。
对于具体的流派学些什么,我们也不清楚。但是足足两年时间,我们仅看到儿子演出过一次,比高中的时候还少。这和我们原先想象的表演学院大相庭径。虽然那次演出,儿子表现的非常棒,演技也有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一直认为演员就是靠实际的表演,才是最好的学习锻炼机会。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第三年),因为新冠的原因,儿子先是回到家里来住,之后自己搬出去独住,每周回来一次。我们发现他结交了一些好朋友。他和之前的高中朋友一直保持联系,他们之间沟通的多是关于今后职业的安排,实际考虑的因素占多数。而和纽约大学表演学院的这些朋友在一起,他们多探讨关于人本身的一些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之前在高中读的大量人文著作,以及大学一二年级读的很多表演理论著作,并没有在儿子的思维中占据很大的位置。在和这些表演生每日畅谈的的过程中,他开始内省。“我是谁?”, “我为什么成为我?” “我和他人的关系是什么?” 在这些讨论的过程中,他自己做了很多笔记,以前接触过的一些著作,当时似懂非懂,现在突然悟懂了。
纽约餐饮重新开放之后,我和儿子开始每周一次的午餐“约会。” 每次都是由他选择餐馆,在一起用餐的两个小时里,我们经常会聊到他和朋友们的事情,我也会和他分享我在他那个年纪的时候的一些经历。虽然相差30多年,并且跨越了国度,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人生经历是相通的。
比如人生的第一次爱情,对自己真我的困惑,对前途的迷茫,还有对艺术的崇尚,对时尚的分析,等等,我发现儿子已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谈话对象了。我发现他很享受他讲话我静听的激情;也很享受他静听我讲话的宁静。儿子在这些对话中,渐渐地将过去读过的书,老师教过的内容,我们对他说的话都重新审思,他整个人都像顿悟一样,从懵懂中走出。
我也开始和他的朋友们认识。我请他们到家里来吃饭,边吃边聊,儿子喜欢将他的朋友们介绍给我们。在这样多次聚餐之后,终于有一次这些学艺术生决定根据他们的亲身经历,创作一部情景喜剧。儿子由于很强的写作能力,成为这个项目的中间力量。
大学的生活帮助儿子找到了今后表演职业发展的合作伙伴,这是我们家长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陈屹视线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作为两个族裔和美国大文化下背景,你们陪伴儿子成长中,收获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假如从来一遍,哪些也许你不该做的?或者该做,自己没有做?
Anzi妈妈
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遇到太大的挫折。儿子个性温和,学习能力很强,我们并不需要操心太多。但是我们强调的一些抽象的生活和沟通技能,教育过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比如时间管理能力,牵涉到对任务的轻重缓急有明确的认识,也牵涉到对任务的每个环节可能需要的时间有准确的估算。这些能力其实都是需要高级认知能力和一定的实践经验的,但是我们做家长的并没有这种意识。
一旦有几件事情都需要deadline的时候,我们就会坐下来和儿子一起做计划。多练习几次,写计划就很容易。但是每次实践之后就发现实际操作的结果总是逊色于计划,或者时间不够了,或者由于赶时间质量差了。
多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开始总结,参考了一些文献和其他家长的经验,发现这些高度抽象的技能其实不应该教的太早,如果孩子的认知和经验还没有发育到位,过早地教这些能力会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到受挫和焦虑。调整之后,在适当的年龄教适当的技能,效果就好很多,感觉儿子开窍也很快了。
多元文化的家庭,总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矛盾。但是在儿子教育的这件事情上,我们很少碰到因文化不同而产生冲突。我们都认为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但是教孩子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在他成长的路上,我们期望他快乐自信,积极向上。
但是现实总不是直线向上的,做爸爸的和做妈妈的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可能是男性和女性的区别,而未必是东西文化的区别。在孩子面对一个挑战的时候,妈妈的态度会是帮助他做很多准备,有时会过多,让孩子感到压力;但是爸爸会说让他自己独立去做;然后挑战过后,效果欠佳,妈妈会原谅孩子,鼓励孩子朝前看,但是爸爸会有怪孩子的情绪,过个几天,也开始朝前看。
在这种稍有不合的节奏中,不改变大方向,孩子渐渐就长大了。
陈屹视线
请讲一讲,今天的Anzi 同学的创作与未来?
Anzi妈妈
兜兜转转,今年夏季,儿子从纽约大学Tisch表演学院提前一年毕业;他的好朋友Nate 从牛津大学的Exeter 音乐学院毕业(英国大学是三年毕业)。
两人在完全解脱学业之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艺术合作。由Anzi创作剧本,由Nate 谱曲,两人即将在10月30日在曼哈顿上东区The Theater at St. Jean 上演音乐话剧《此生》(Sentenced to this Vessel)。
两个好朋友要共同创作一部戏剧,力图阐释什么是表演,什么是真实。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创作的音乐逐渐有了人性,它开始干预创作过程,逼迫两个好朋友修改结尾,将剧情引向大结局。

A story of two ones becoming a two.
一个直视生命的故事,一个拥抱热情的故事,一个合二为一的故事。
演出时间:10月30日下午3点,晚上7点,两场
演出剧场:The Theater at St. Jean,
演出地址:曼哈顿上东区76街 东150号
整部剧真实反映00后 Z生代的生活面貌,真诚探索爱情,亲情和友情,诙谐演绎阴谋,假象和逻辑。Anzi的独白声情并茂,Nate 的演奏跨越古典和电子音乐;借助舞台,道具,声音和影像,带给观众洞察,娱乐和深思。
一部帮助全社会打开00后 Z 生代窗口的剧
一部独显两位00后深厚人文艺术素养的剧

【适合观众人群】:
↪住在纽约及周边大纽约区的朋友
↪15岁-25岁在校或进入工作不久的年轻人
↪有00后Z生代孩子的家长
↪关注00后消费群体的商业企业人士
↪探索00后Z生代和前一代之间差异的社会工作者
↪对现代社会去向感到担忧的普通老百姓
【全英文演绎,穿插少量上海话和普通话】
有些00后常用口头禅,诅咒和激烈语言,15岁以下孩子需家长同意并陪伴。
购票网站:www.sttv.live
【陈屹视线】  结语 
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像Anzi这样有艺术天赋的孩子,然而,坚守难,能出成就更难。这是一条孤独的路,幸运的是,Anzi背后有自己无条件支持的父母,然而,并非所有青年们能有这份幸运。
与Anzi妈妈对话得很真实, 她提到男孩子提前上学的挑战、父母教育上的差异、私立高中给孩子的影响,也提到当选择权力给孩子时,父母从孩子身上可以学习到什么。
当然,今天,Anzi与他从幼儿园走到高中的好友,把沉淀20年的人生精力,聚焦在数年磨出的作品里,通过他们独一无二的创意,展示给观众。

相信Anzi他们的心力之作定会给许多青少年朋友、以及他们的父母们,带来换位思考和共勉!当然,还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留美学子】近期发表
名校之路的“道与术”(精彩演讲万字笔录)
内卷时代-父母如何匹配儿女未来
排名飙升的这所美国大学 校友太给力
近日多名留学生校园遇袭(附: 安全须知)
挖掘海外早年木心的她讲述:永远的四重奏

2021《时代》100人物 华裔谁上榜

说出丈夫那段经历 需要我的勇气

穿过抑郁 钢琴家孔祥东的爱与情

【往事】寻找陈丹青·未被遗忘的善良
喜欢就点“赞”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