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肃清
教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随笔二则
文/丁肃清
谈“老”
“嘻,老矣!”
这句话是昔时文王给一个老头的玩笑话,文王能与其开玩笑的人,关系密切程度就不用说了,另外其资格也无疑足够老,是的,这老头和姜太公齐名,还是文王的老师,这老头谁呢,就是鬻子。
猜猜鬻子怎么回文王:“若使臣捕虎逐麋,则臣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则臣年尚少。”看来,这老头是个睿智的老头吧。鬻子是分析自己,也分析事,他的分析是一分为二,长处短处,都说到了,辩证法。老与不老,要看办什么事。
就连一棵老树,斑驳残缺,阳光下像是眯着眼睛打瞌睡,但它的年轮,曾见过多少春夏秋冬。就连一匹老马,驭车走路不再雄健,主人迷了路,而它可以将其载到归途。耕完地的老牛,面对夕照晚霞,不用扬鞭,也蹄声哒哒。人和树、和马、和牛,老了的事物一般都睿智。
鬻子就更不用说了,文王为什么以他为师,往前看,从商末到周初,元老。往后看,受后人们祭祀,鬻子一直在庙中,陪在文王的身边。有诗写他:九十能入宫,花甲亦重逢。三代王者师,楚天风雨中。对了!他还是后之楚国的创始人。
老道。凡成为老道的人和物,就无所谓老与不老了,观其貌,听其声,都是始终如一地生动。而别的事物就不一样了,牡丹富贵,开一阵子,就凋谢了;云蒸霞蔚,美丽片刻,就消散了。而树根,人看不见,盘根错节,滋养着枝叶。而好雨,岁岁年年不知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与不老的事物,一对比,就看出谁恒久、谁筋道。
还说鬻子,他研究道,鬻子论道,是君臣遇合,才得以共大业。文王治国理政,鬻子解惑释疑,君臣相辅相成。他研究的道是真功夫,不尚空谈,参政议政,周朝的兴旺不能说不与鬻子有关。文王问道,鬻子说:“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 这在商末周初的奴隶制社会,提出为天下人谋福祉,由此看这个老头思想有多新鲜、多进步。
但是还一分为二,从另一各方面看,老者的睿智并不一定非言传身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人老到一定程度,就稀言如金了。就此再提一个老头,他比鬻子更老,所处年代也比鬻子远,他经历了尧帝,经历了夏朝和商朝,活了八百岁,这岁数能把人吓一跳、让任何人都对其望尘莫及,这个老头叫彭祖。
据说彭祖善烹调,做得一手好菜,尧帝品尝后甚欣赏,便把彭城封给了他。有本《神仙传》的书,提到当时的君王向他求道,他说:“所闻浅薄,不足宣传。”长寿的秘密,他就是不说。但细听他这段话,本身就是介绍长寿的经验,谦恭,不吹大话,这也是一种修养,一般有点特长的人难做到这点。
庄子说彭祖的修养: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善养性。所以,不吃老本、不倚老卖老,修养的到家。甚至,他的妻子问他长寿秘密,他都不张扬。人人都想长寿,为此金丹妙药都用了,但却比不上修养性情。彭祖不介绍他的修养经验,本身也就是一种经验了,关键在于人们能不能悟道。说彭祖是神仙,也并非是神仙,就在于似是而非之间。
人跟人较真,人跟事较真,尽管争来的东西多,同时也倍增了嫉妒、焦躁、生气、蛮横、诸多的情绪,身体撑不住这样的重量,一不小心就折了。一般人活不了彭祖那么久,但可以学彭祖的活精神,淡泊一点,心平气和一点,吹响呼吸,吐出混浊的气体,吸进新鲜的氧气。该忘记的都忘掉,为人生卸载,为新鲜腾出地方来,保鲜。
很老很老的事物,就老不了了,定格为一种永恒。一般考古出来的事物,都停留在一个现在时,成了标本。连文字都是,“嘻,老矣!”文王对鬻子说的这句话,还清晰悦耳,似乎还能看见他笑嘻嘻的表情、风趣逗乐的眼神。而鬻子回答他的时候,一定是仰头挺胸、一副理直气壮的模样。此可谓经典之对话。经典不会老,谁又能说《道德经》《南华经》《论语》老了呢。它们已经固化为规矩。方圆之间,中规中矩,这叫靠谱,人一不靠谱,就让人看不顺眼了。就连老者拄拐杖也是有规矩的,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八十岁的老臣上朝,是可以搞点特殊的,可以拄拐杖,帝王不怪罪,而别人不可以。
尊老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无论在民间,无论在朝堂,都一样。为什么要尊老?阅历多,见识广。不到八十八,别笑瘸和瞎。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马识途,姜是老的辣。树老半心空,人老事事通。这般民谣,在生活里是唾手可得。艺术里也是,老者的形象也都可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时误会而得罪了蔺相如,反省后赤背背着荆条去找相国谢罪。黄盖是个老将军,三代老臣,战功累累且不说,周瑜为取胜设了个苦肉计,打谁呢,当然首选是靠谱之人,五十军棍,把个黄盖打得是皮开肉绽。
老者的经历多,不只是鲜花光环,还有另一面,由此再补一段彭祖的话,当君王向他求索长寿之道,他婉拒,婉拒的理由: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遭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失四十九妻,丧五十四子,数遭忧患,和气折伤,荣卫焦枯,恐不度世” 人生吃得苦,恐怕没人能比得上彭祖了。这般不让人宣传自己的理由,还能让人挑剔他什么呢。
旁解一下彭祖之长寿?失去的多,是不是因此乾坤回馈他的高龄呢?是与不是,毕竟也可以是个启发,生命是不能奢侈的,人该享受多少说不定是有定数的,急慌慌地用完,岁月也就缩短了。不妨再看看隐居于大山里的高僧,大多也都是活到高龄。
人老了,就是一种经历,而经历中采撷到的是学识。最后再说鬻子吧,商末周初人,文王、武王、成王师,按照时段算,他的岁数超过一百一十岁,把身边的光阴顺手拈来,就成了一本书,《鬻子》,这是中国第一部子书,第一部哲学书,第一部道家的书,好几个第一,此书可谓老矣,都老过《老子》了。《鬻子》和鬻子,都老了,老成了千岁,数千岁,可是他们说的话,都还是至理名言,耳闻能详,到了现在还好用。估计,《鬻子》和鬻子能继续老下去,老成万岁,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嘻,老矣!这是说岁数。
吹响呼吸,吐故纳新。这说的是精气神。
看看一棵千年老树,世上的道理就都明白了,迎来的新绿多,褪去的落叶多,神了。凡神了的事物,都是不会老的。
谈“高”
杜甫写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天他写这首《望岳》时,并没有登泰山,他想登,但是没有走到泰山脚下,是远远地望的。看到泰山的雄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一番惊叹仰慕之情之后,写齐鲁,山之南为鲁,山之北为齐。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那时他正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以写泰山而寄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向上的精神。
而孔子,是肯定登顶过泰山的,他老家就在泰山脚下,对泰山的感受自然要比别人多,虽然没史料佐证他登泰山的具体情景,但孟子写了他一句,“登泰山而小天下。”不平凡的人,都以和泰山牵连而抒怀,尽管从不同的角度,都对己增值、不跌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但是都高高在上。春秋至战国,是哲学时代,诸子百家,除了孔子,墨子也很了不得,非孔即墨。唐代是诗歌的盛世,有李杜,李白杜甫,有王孟,王维孟浩然,诗星璀璨。像这些人,后人们很难超越了。为什么难超越?独树一帜,出类拔萃,各有各的绝活儿。观于海者难为水。大海的水,波澜壮阔,观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其它的水所吸引。如果在这些人门下听过课,就没多大可能被其他的师傅吸引了。
泰山重,重于泰山,稳如泰山,是人们习惯对价值的形容词,好多皇帝都到这里去参拜,好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以泰山为写作对象,浓墨重彩。高高在上的事物,总给人们开拓着不同的境界。
任何人、任何哲学文化都离不开环境,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画,都是活在境界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们的修养,就是这么来的。高手下棋,又有谁愿意和臭棋篓子对弈?人生中有太多的酸涩体味,为什么呢?站位低,技不如人,争斗的疲惫、追求的失落、嫉妒的痛苦,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重量和高度。
高高在上的不同,他们对人对事,都取洒脱的态度,从不认为敬重了别人就降低了自己。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从鲁国出发,千里迢迢赶往洛阳见老子,向老子问礼,这一儒一道,两个高手,观点肯定相佐,但那一天,他们肯定没吵架,这无须考证,就老子的超然洒脱,孔子的恭敬谦逊,是不可能去争你高我低,有的只能是温和地面对,切磋和博弈,由此实现了相互了解和吸取,强化了自我。所以,老子还是老子,孔子还是孔子,两座山峰伫立了千年。
山峰永远伫立,浮云飘一会儿就没了。最忙碌的莫属流水和时光,它们从不停留微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任何的高高在上,都是低头于时光的监考,然后得高分、得百分。凡试不及格的,就不要再跃跃欲试、寻求超越了。你看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又有哪个不甘愿寂寞?
论小说,《红楼梦》没人能超越,但很少有人想到曹雪芹写这本书的情形,还有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你的小说写得再棒,在他们面前也是关公门前耍大刀,你的诗写得再浪漫,也超不过李白。你的医术再精湛,在扁鹊、张仲景的面前也得毕恭毕敬。你再乔装打扮、美容瘦身,也美不过西施、昭君、貂蝉、杨玉环。人的修养,在于不嫉妒、不攀比,要不然就弄巧成拙了,比如东施效颦,看人家西施病了,皱眉头、按心口也好看,就跟着学,这一学,丑得厉害,让全村的人都捂着嘴笑她。
要做到超人一等,要紧的是练基本功,眼睛别光盯别人,要盯自己的心。就算是烙大饼的也有高手,揉面、擀饼、上锅,一张张烙熟的大饼,往身后啪啪地盲扔,烙毕转身看成品,齐刷刷一摞……南拳北腿、环肥燕瘦,特质到极致,高高在上就有了。
即便是人性的暗面,做到了极致也可圈可点,论贪婪当属四大吝啬鬼,泼留希金、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他们面对他人,盛气凌人,面对金子,低声下气,无不低矮,都成了经典,中国人也有,《儒林外史》中那位严先生,临终时愣是望着两根灯芯不断气,好可爱!写小说的诀窍没有别的,把人的个性写得别具一格,超人一等,就OK了。做人做事,要做的与众不同,即便做和尚,只做到化缘、担水扫地干苦活儿,还不够,重要的是悟到真谛,佛家的真谛之一,不争。
唐代天台山有个国清寺,国清寺里有两位和尚,这两位和尚叫做寒山和拾得,他们都行迹怪诞、嘻嘻哈哈。《古尊宿语录》中载有这俩和尚的对话,一个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一个答: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还有更可爱的句子呢: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甚至,别人唾到他脸上也不擦一擦,随风自干罢。
像这样的和尚,才是高高在上的和尚。人人美谈,人人羡慕,但常人却难以做到,受不了那委屈、吃不得那种苦。即便是特有浪漫的大诗人,如苏轼,把酒问青天,向往天上宫阙,但又很犹豫,“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怕冷。
高山仰止,源于《诗经》,那高山是说山,到了后来,高山就演绎为人性了,是比喻品德高尚无人能及,令人敬仰。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其中他最喜欢颜回和子贡。颜回敏而好学,老师评价他:不迁怒,不贰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惜颜回死的早,这让老师悲愤不已:噫!天丧予!天丧予!子贡是大家门户,会赚钱,但他经商不单是为发财,而是为了支持老师实现其政治目的,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年,路上的吃喝住用多是子贡掏的钱。不仅如此,他随身跟了老师一辈子,最后还为老师守了三年墓。
哎呀!说什么好呢。特别是在一个见风使舵、有奶便是娘、墙倒众人推的时髦里,高风亮节,当然也是一种高高在上。由此再提到一个人吧,春秋时的介子推,他跟随公子重耳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在重耳都快饿晕的时候,他端来了一碗肉汤给他吃,饥饿的重耳边吃边连声叫太香了,事后才知这是介子推割下腿上的一块肉拌和野菜煮成的。到后来呢?重耳后成了晋文公,而他不愿为官而隐入到绵山,最后因晋文公寻之烧山而不出,抱树而死。此人与忠义、与不贪功名,恐怕是再也没有人能与之媲美了。这或许与他道家思想有关。
杜甫望泰山,会当凌绝顶。李白写蜀道,噫吁戏!危乎高哉!高山不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说了,高高在上的事物,都不是说出来的。
原载《山东文学》202010
编辑部
  • 散文编辑部:问川先生|春之韵|末陌|海风在吹
  • 现代诗歌编辑部:杏花雨|海风在吹|思者|夕阳音
  • 古诗词编辑部:渔之樵|海风在吹
  • 诵读部:春之韵|部落歌者|朝阳哥|倾听者|苏苏|叶子|把酒当歌|窗外的人|海叶|代斌|盼盼|  寒纬|新新人类|宁静致远|文嘉|海畔|郑巍(查了)|苏恭|枫林|品茶听涛|唱唱|烟波缥缈|踏雪寻梅|优雅|鼻祖|一朵莲|沙漠牡丹 |汪淇|建国|童心未泯|墨羽塵曦|红杉树|江河|夏夏|知足常乐|崔文通|师师|欣怡|阳光|枫丹白露|金翅大鹏|寒冰|欣赏自己|如风|润物细雨|花颜|海韵|悠然|微笑向暖|远方|沉默 |品茗听雨 | 花开的声音 | 七夕|烙印 |海阔天空|止戈为武 |期望 |敖登图雅|见贤思齐
  • 诵读总务:春之韵
  • 音频校对:海叶|春之韵|把酒当歌
  • 编辑制作部:海风在吹 | 芳华 | 文嘉 | 宁夏
  • 预览校对:海风在吹|末陌
  • 统筹规划:海风在吹
投稿须知
1、来稿体裁不限,诗歌、散文、随笔均可。摄影、书法、美术作品酌量。
2、来稿务必原创,严禁抄袭侵权,文责自负,本平台概不承担连带责任。投稿要求:诗歌25行左右,散文随笔1500字左右,小小说2000字以内。来稿须作者自己校对三遍,确保无病句,无错别字,无错误标点符号。
3、个人简介150字以内,并附本人高清横版远景照片2张。
4、本刊对所有稿件有修改权、选编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除特别注明不愿被修改的,如有需要,本刊会根据作品内容进行修改。
5、发稿作者应当积极转发、分享阅读。
6、投稿路径:
    现代诗歌:杏花雨微信号 ai740922
    古诗词、散文:海风在吹微信号 15926363907
期待您的原创首发作品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关注我们,精彩持续推送
品读美文,与文字握手;聆听美声,与灵魂对话。
本期图文制作:海风在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