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明星进步的速度真不是男明星的能比的。
在几个月前,新晋小花们还胖的胖,土的土,现在几个月过去了,已经有不少花儿又脱胎换骨,重新亮眼了起来。
减了肥的欧阳娜娜完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能抗住2D照片,这次从仪态到神情都大步上了一个台阶,动起来也不崩。

6月份VS现在,努力的妹妹谁不爱。
左右都是无修生图,感受一下。

在《乔家的儿女》里大放异彩的四美宋祖儿同样摸到了放大美貌的窍门。
曾经她还是一个硬照频频出错的小女孩,时而美艳时而空洞。
现在她已经能稳定地拿捏住那种故事感,不光戏有层次,美也有了层次。

一开始不太被看好,被说土和钝的张婧仪也让人小惊喜了一把。以前她和她的圈内孪生姐妹花周也站在一起还会显得怵和木讷。
几个月过去了,她将自己身上的温润、钝感美放到了最大,端正、温和,甚至比明艳张扬的美还有说服力。


当然了,这圈子里的花儿实在太多了,也有一些人仍旧坚持要在原来的审美领域辛勤耕耘,以至于观众渐渐地出现审美疲劳,最近的美貌口碑两极分化。
赵露思的固定少女戏路在新剧里并不讨巧,鞠姐利用哑光浓颜制造第一眼美貌的韧劲也坚持到了现在。
前几天叔还从光影美学拆解了一下鞠姐的半永久梦幻效果,回看快戳下方小卡片~
她们美则美矣,但未免有些空洞,似乎就算动起来也总像照片一样,会维持着同样的表情,同样的姿势,同样的节奏。

你会发现,比起硬照式的美艳、单一的静态美,很多年纪尚小的小花在抛去那些模板化的美貌公式和远离安全区后,反而能变得更生动,更有“故事”,更能让人get到她们的美。
海报感美人和电影感美人
你要美的醒目张扬,还是要美的有层次?

很多人会纠结这个问题,因为对于大多普通人来说,“第一眼美女”这个印象要比“有味道有故事的美女”来得更典型,更普世,也更好达到。
毕竟有故事的美人的魅力很少是通过单一的妆容、外貌来获得,而第一眼美女只要足够努力地掩盖缺点就一定会见成效。
我认为这两种美可以用海报感美人”和“电影感美人来形容。
海报感美人的美就像作品宣传时期的巨型海报一样,是夺目的,是“能被定义成美”的入场券。
她们美的清晰,张扬,风格统一,是丢进人群一定会引人注目的那个。

如果你的颜面风格非常统一,不管是美艳的、张扬的、还是清纯的、羞怯的,那都可以追求这种风格到极致,尽可能遮盖住缺点,找到自己身上最完美的状态并且时刻维持,一定也会成为这种海报感美人。
海报感美人不是不好,她们有着电影感美人无法替代的优势——第一眼的印象分一定最高,在生活里也获得的美貌红利也一定最多,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做到“海报感”就已经很厉害了。
但她们也必须为这种“完美”付出代价,比如永远不允许缺点存在的毅力,和一定会到来的审美疲劳。
“海报”最怕高开低走,美人也一样,鼻姐和鞠姐能数十年如一日的能维持住同一个拍照表情,爱豆能为了做出最佳表情在镜子前训练一个月,这是把海报感做到了极致,也同样美得了不起。
电影感美人则会更多层次一些,她们的美遵循电影故事的叙述逻辑,有主线,有矛盾,有跌宕,扣人心弦,时刻不一样。
有“电影感”的美人可能不是第一眼美女,或者第一眼不如海报感美人那么夺目,她们的美是娓娓道来的,而这种故事性刚好可以将缺点化“遮盖为利用”,因为不去强化“高期待”,他人对她们的缺点是可容忍的。
如果你的颜面风格中有矛盾性,比如眼睛是锐利的精明的,嘴巴和脸型却是圆钝的,那很适合将自己打造成电影感美人,为自己塑造层次。
和周也对比,张婧仪的面部风格明显不够“统一”,她如果走极致的清冷小公主路线就要改下颌,走日系森系路线又没辨识度。
但当你停止审视她的完美性,让她动起来,你却能发现她次次给你的印象都不一样,电影感的美虽然不够有冲击,但一直是新鲜的,这是电影感美人的弊端与优势。
同理还有倪妮,都是越“不完美”,越不去ging住的时候越美,这种松弛、变化的魅力,是电影感美人独有的。
电影感美人的精神层次塑造
开头我们说,大家普遍认为塑造电影感美人的难度要比海报感美人更高。
因为电影感美人的魅力不光在于外表上的递进、变化和新鲜,还在于阅历,神态,视野的变化。
欧阳娜娜这次不仅是外表变得更漂亮,更精细,她在大场合下的整体状态也变得更从容,少了追求完美的紧绷。
很多美人能从海报感变成电影感,也依赖着年龄、阅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时间和精神上的,所以才不好拿捏。
如果说有什么办法能不用等待时间推移,快速获得电影感美人式的精神层次变化的话,那我认为“精神与外貌的对应式反差”也许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啥叫精神与外貌的对应式反差?
比如朱迪福斯特说过的那句“男演员的脆弱感和女演员的疯狂”。
脆弱感确实能让男演员更有层次,这是因为男性的面孔大多本身就带着锋利和攻击性,这样的脸增添一味完全相反的脆弱感,会告别单一,能变得生动,有故事,像是电影里主人公在成功和道义中博弈的高潮时刻。
按照这种思路,我认为针对不同颜面风格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锐利元素居多的面孔增加电影感的是脆弱感,而为钝感元素居多的面孔增加电影感的是“悲悯”。
锐利居多的脸增添脆弱感,是降低心理防线,带来情绪张力,增加可读性。
钝感元素居多的脸增加“悲悯”,是增添“神性”,神情不悲不喜,化憨厚为宽容。
如果反过来,让一些本身颜面风格偏钝或柔和的人盲目增加脆弱感反而会显土,显呆,根本不会有层次一说。

马思纯状态最好、电影感最足的时候其实是她大学期间到刚入圈。那时候她还没有到极致脆弱的精神状态,她身上最醒目的特质是极强的共情能力、柔和、对万物的情绪都感同身受,但又没到悲天悯人的地步,这气质反而中和并解释了她脸上的“钝”。
这个思路甚至可以应用在电影感美人的妆容风格里。
如果你本身五官锐利居多,有不好相处的气质,那么无辜清淡的眼妆+眼下腮红可能会帮助到你,但如果你本身五官偏钝、就要塑造出眼神的柔和、端庄的神态,去增加层次感,较弯而平和的眉形+圆润的唇形都是有利手段。
究极悲悯

如何能既保留电影感又保留第一眼惊艳
海报感美人和电影感美人有时候也能够兼容处理。用吸睛的海报引起关注,用故事性十足的电影内容留住关注,这是美的最高状态,需要将两种美的思维融会贯通。
利用海报感的第一眼优势,也要学电影感的“围绕主题做更多的变化”。
海报感美人的最大问题是,离不开她们的美貌安全区。

赵露思的招牌笑容和高颅顶+巨多的发量曾经是她的第一优势,她曾经不断强调自己的这种能带来浓烈少女感的优势。
我观察到她被说古装戏太现代的那个镜头里,造型师仍旧给她用玉米须夹了发根,侧面看脑袋已经变成了橄榄型。
杨紫因为甜美路线“翻红”,大场合公主裙+甜美风装扮也曾经是她的第一优势。
后来她就变成了公主裙+刘海丸子头or低马尾半永久,基本没什么变化。
但细想想,她们俩因为这种风格备受关注的第一次,其实正是圈内该风格稀缺的时刻,她们能够获得一瞬间的风格认同,
重点在她们在当时当刻找准了适合自己的主题,有了第一出好戏。
而在有了这样的高期待后,她们要做的其实应该是围绕这个主题,再增添更多内容和变化,让这出戏不落幕,不俗套,而不是在拉高期待后静静地等待着审美疲劳来临。
欧阳娜娜这次改变了风格,但她的妆容主线仍旧保留着鹿系少女气,这是她的“第一眼美”安全区,但她把这种安全区藏在变化下。

如果我们自己就是自己风格的导演,那我们也该时刻思考,
我们是否可以在擅长的题材下拍出更多的花样,增添更多的内容,做出更叫座更新奇的作品。
当海报思维和电影思维融合起来,美才会是一个常看常新的概念。

点个小

然后晚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