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omself(ID:momself)
前几天去观摩小核桃的架子鼓表演,被暴击了。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我出差回家。听到他跟我说他主动报名了,挺诧异,毕竟他才学没多久,但他说,我这几天有练习好几遍哦!
我想想有一周没看过他练鼓的情况了,半信半疑也就跟着去了。
开头上场的几个小朋友,实在是打得太帅了。特别是那个一身小西装的男孩子打了《We will rock you》,行云流水,气势十足,我这个完全不相识的局外人,全程以妈妈粉的心情星星眼。
小核桃排在第5个,第4个小朋友还没开始表演时,他已经站到后台等待了。我说不用去那么早啊,他说这样走上台才很帅啊。
哇,我被说服了。他安安静静地坐在后台,像是筹划着一场惊为天人的表演,我忍不住又想象了下前面几个小朋友帅气的表演,心跳加快了一些。
他上台,音乐响起……是《新年好》,而且还是简单版,有一段还不完全跟上节奏。我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站起身,朝着后台的方向鞠了一躬(后来他解释说,因为上台的时候调音老师说,下台前要鞠躬,然而调音老师坐在后台,小核桃就冲着他鞠躬了)。
背后的大屏幕上特意标明,他的乐龄只有2个月(其他小朋友写的都是年纪),老师追下来说,「比练习时打的要好哦」。但这一切,都没办法弥补我心里巨大的落差。理想和现实的落差,《We will rock you》和《新年好》的落差。
问题是,其他家人,包括小核桃在内,都心满意足。小核桃喜滋滋走下来,姥姥赶紧递上水(拜托,他在台上一共就呆了3分钟)。
难道我是外星人吗?
好不容易忍到演出结束,我问小核桃,你觉得满意吗?
小核桃说,挺满意的啊。
我挽起袖子准备认真谈谈这个问题,老公看出了我的意图,马上制止,“你为什么这么焦虑啊?你为什么要这么在乎结果啊?小孩子学乐器是为了表演吗?这样给他压力,他失去了最初的动力怎么办啊?”
我被这灵魂四连问惊呆了。
“你要给他充分的享受的自由。”我老公没察觉到我已经快要气昏了,最后还留了一句。
后来一整天,我都在想,什么时候,我们所谓的科学养育已经矫枉过正到这种程度了?
做父母的,已经不可以提任何要求了吗?可我就是一个焦虑的妈妈,我对他是有所期待的,难道要为了所谓完美妈妈,掩饰自己的欲望吗?再扯远一点,孩子的兴趣培养和追求结果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要说哪个当妈的是一气呵成,毫不费力,十有八九是瞎扯。
拜托那可是一个生命啊,又加上铺天盖地的各种养育方法(很多方法和方法之间完全冲突),谁不是一路内心冲突,思维升级半天,又推翻重来。
我以前也下定决心,要做一个让小核桃自由生长的妈妈。他想玩就玩,怎么玩都行。
后来有一次我看《向往的生活》,华裔歌手刘宪华在大家饭后休息时拉起了小提琴,节目里他一直是一个普通话说得不太好,被大家打趣的小男孩,但是小提琴架到脖子上的瞬间,他是发光的。实在太美好太有气质了。黄磊何炅忍不住鼓掌,刘宪华说,现在还是蛮感谢父母那个时候一直逼着自己坚持学习的。
Angelababy羡慕地说,好希望我小时候父母也逼迫我学乐器啊。
但在我老公这类选手眼里,如果真的喜欢,根本不需要“逼迫”。
好的,问题来了,看上去你只有两条路:
要么就是放任自由,尊重“兴趣就是最大的动力”——风险可能是,放飞过度,孩子有一天玩够了,回过头来说“要是我妈当年逼我一下,我现在怎么会这么碌碌无为。”再有思辨性一点的,会说“说什么是为了我的自由,明明是为了你自己的开明形象。”
要么就是步步紧逼,以自我意志为出发点,以练出成就为最终目标——风险可能是,孩子失去了“自己”,有一天,惨兮兮的抱怨,“都怪我妈,我到30岁还找不到自我。”
啧啧啧,我以十几年管理经验跟你保证,育儿这事儿一深聊,不比管一个团队要轻松。
后来逐渐想通了,这两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这里面有一个可调节的部分,是尺度。
我们不能一意孤行,让他为了我们的荣光而失去自己。我想让你学小提琴,你就要学。我想让你学奥数,你就要学。至于你想要什么,我不关心,甚至是会为了我的期望,说服你,阻止你。
在我做管理这些年,常常有很多年轻人跟我诉苦,他们有些人一两年换一份工作,有些虽然也认真负责,但是过得很痛苦,总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每一次,我问他们,你想要什么的是什么,他们语塞。
“我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我们很多人的成长中,都没有机会去触碰更多,一直被要求,被“喂养”,你去做这个,你不可以做那个,在某种“指令下”中生活。所以进入社会,要么就在既定的路上闷头走完,不去体察内心的声音,要么就在发觉内心挣扎时大吃一惊,继而挣扎和恐惧,“我难道可以不走原来的路吗?那我要走什么路呢?”这样的经历会需要我们花很多时间,去拓宽的生命的边界,重新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
刘宪华们也许是幸运的,小提琴恰好就是他们的激情所在,结合长久的练习,必然会有最大化的发挥。但更多人,是需要不断去跟周遭的一切碰撞,去尝试,才能发觉到属于自己的激情。

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创造一些条件,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激情所在。
在能力范围内,我们让他接触到更多,见识更多。然后,静静观察,他喜欢乐高或是诗歌,是架子鼓还是轮滑?你有没有注意到,他总是主动要求我们跟他下国际象棋,他在画画的时候,听不到外面的任何声音。
也只有多多尝试,我们作为父母,才有机会看到孩子的激情所在,否则只凭借我们眼下这局限的人生经验,就去限制孩子的未来,太可惜。
有句话是,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我不认同,这未免太悲观,好似我们就能封顶了孩子的人生,这太高看了我们,也太小看了孩子
我坚信的是,父母只是孩子的起点,自此起跑,跑出自己的人生。当然,那个起点越宽广越好,给他充分多的体验。
如果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喜好,我也不想隐藏自己的欲望。我们认认真真谈一下,我的期待是什么,帮他梳理清楚,他可以收获什么,可能可以有的结果是什么。
工作这么多年,我习惯了以结果说话。你知道的,不能只说“我们做的事业好伟大”,然后产品没人买,公司亏损;你也不能只告诉我“我很喜欢这份工作”,你要证明,“我能做好这份工作。”
最近在一篇文章中看过一段话,“一个一腔热血心怀理想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和张小龙同时在你面前,都跟你说一句一模一样的话:做产品要克制。前者说出来,可能显得可笑;后者说出来,力拔千钧。”
这不是功利,这是现实。以事实说话,是最有效的方式。
那天晚上,睡前,我问他,小核桃,你知道我今天有点失望吗?
“为什么啊?”
“因为在我的期待中,你的架子鼓会打的更好。”
“但是我才学了两个月啊。”他很轻快地回我。
“嗯,我知道。那你想打得像开始的那个小哥哥一样好吗?”
“有点想。”
“那好,你知道那个小哥哥每次练习都会出很多汗,他每天花1小时以上在练习。如果你想打得很棒,我们就要花更多时间。”
“好啊。但如果你不加班的时候,你能陪着我吗?一个人打有点无聊。”
“我理解。我以前刚开始学小提琴的时候,练空弦简直无聊死了。”
后来,在每次练习结束后,我会跟他来一段灵魂的放飞,不在乎分数,单纯的感受鼓点,自由创造节奏。我们假装自己是皇后乐队,台下是人山人海(姥姥和姥爷)。虽然毫无章法,但他说,好好听啊。
尽管尝试了好多兴趣班,但我还不完全确定,架子鼓是不是小核桃的“激情”,也许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尝试。但此时此刻,他兴致勃勃挑选了架子鼓,而我的选择是,在后面推一把,“既然选择了,那就做到更好,做出些成果吧。”
算是最近跟小核桃互动中的一些思考,并不完善,很有可能过几天自己把自己推翻了,还踩两脚。从某个角度讲,这也是为人母的一种乐趣吧——成长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前天出差回家,小核桃跟我说,妈妈,我今天开始学《We will rock you》了哎。
我又忍不住期待下一次的星星眼了。
来源:原载于公众号:Momself(ID:momself),他们关心你怎么养孩子,我只关心你。关注Momself,换个角度,洞察关系,发现更好的自己!
铛铛~~!果酱来公布上周四《我985硕士毕业,却被儿子一年级的数学题碾压了……》的获奖名单啦!请下面5位获奖用户,于本周五(7月19号)后台回复您的收货地址(姓名+电话+地址),逾期视为自动放弃哦。
本文来自果壳童学馆,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