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讲述俄国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的几个小故事。
铁血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胜利的标志。红色的旗面象征铁血精神,十八颗星代表汉地十八省
斯大林:克里姆林宫》一篇中我们提到过,列宁在1918年的俄共(布)七大上力排众议通过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
条约中,苏俄割让给德国包括波兰东部、立陶宛等在内的近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
丧权辱国。
当时苏共党内很多大咖都持保留意见。
之所以列宁要与德国签订这个“卖国条约”,之前我们的解释是为了减轻苏俄新政权的外部压力。
其实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列宁早在十月革命前就和德国人谈好的。
就跟5G标准投票时联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投了高通一样。
大概率是因为有“事前协议”。
苏德《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订现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一直希望东线的对手沙皇俄国能内乱掉。
所以从战前开始,德国就不断出钱支持俄国革命。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一份报纸《火星报》,就是列宁在德国慕尼黑创办的。
有这种想法的不止是德国,还有日本。
由于俄国与日本在中国东北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日本早在日俄战争前就已经往俄国境内派遣了大批间谍。
与甲午战争前渗透中国如出一辙。
1904~1905年的战争期间,日本著名间谍明石元二郎跑到欧洲去找列宁,出巨资帮助其闹革命。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德国和日本不止资助了列宁一家。
只要是能让俄国乱起来,管你搞的什么性质革命,通通给钱。
列宁在演讲
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
多年的风险投资终于开花结果,于是德国便向俄国临时政府提出了媾和的建议。
可当时临时政府里没有谁敢拍板结束一战、与德国媾和这种大事,对于柏林方面的提议一直模棱两可。
关键时刻,人在瑞士苏黎世的列宁说:“我敢!”
德国人非常高兴。
他们赶紧派人秘密护送列宁回国,并支付了大量资金帮助布尔什维克闹革命。
由于正处于战争期间,大部分国家都封闭了进出通道。
所以德国人费了好大劲才将列宁等俄国革命者送回国。
先是搭乘列车穿越德占区,然后坐船走海路送往瑞典,最后再乘火车抵达彼得格勒(圣彼得堡)。
布尔什维克们不负众望,十月革命一举成功。
清末“四大寇”合影,1890年摄于香港四大寇前排左起:杨鹤龄、孙文、陈少白尢列。站立者关景良并不是四大寇之一。
聊完了俄国革命,下面聊一聊中国的辛亥革命。
清朝末年的反清组织有很多。
出名一点的像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的华兴会,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等人的光复会等。
这些“会”要么本身就有暴力背景,要么与青帮、洪门、哥老会等民间结社组织关系密切。
二十年代初,身在上海的蒋介石就是在青帮大佬黄金荣的资助下前往广州投奔孙中山的。
国民党与他们原本就是“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1905年夏天,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整合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也就是国民党的前身。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回忆当初寻找革命力量时曾说:
“士大夫方醉心功名利禄,唯所称下流社会,反有三合会的组织,寓反清复明之思想于其中。”
老孙也没办法,革命毕竟是要武斗的,不能彬彬。
描绘同盟会成立的油画作品。同盟会于1905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为什么要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呢?
因为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就一直是清朝内部各路革命团体的重要金主。
黄兴和孙中山就是在日本结识的。

比起德国人,日本不仅给钱,还直接出人。
早期驻日的各类中国革命组织中有不少的日本人,他们中还有人为中国反清革命牺牲。
比如在1900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中,日本人山田良政就在被清军逮捕后遇害。
孙中山对山田良政的死极为痛惜,高度评价道:
“此为外国志士为中国共和牺牲者之第一人也。”
山田良政死后,他的弟弟山田纯三郎也一直追随在孙中山左右,继续帮助革命党。
惠州起义前,日据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还提供给孙中山大批武器和三百万两银子。
起义失败后,儿玉又派副手后藤新平护送孙中山回日本。
全方位的服务。
台湾那个年代一度是革命党人起义谋划的“前进基地”和“大本营”。
很长一段时间里,“起义失败外逃台湾或日本”,几乎成了革命党人的标准流程。
日据时期的台湾总督府厅舍即今天的台湾“总统府”
除了早期的几次革命外,日本对辛亥革命的影响还直接体现在武昌首义中。
清朝末年有大批中国留学生赴海外求学。
因为文化相近、距离较短,赴日本的留学生数量最多。
正好这一时期包括同盟会在内的大量革命组织在日本成立。
所以这些留学生很快就被吸纳进各类革命组织,成为日后起义的骨干。
在参与武昌首义的湖北新军中,有大批留日学生担任中下层军官,其中遍布革命党人。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的日本在中国可谓是两边下注,渔翁得利。
一波日本人帮助汉人“驱除满洲鞑虏”,还有一波日本人拉拢满人帮其“复国”。
很滑稽。
这部分故事我们在《爱新觉罗的“复国运动” 》里提到过,此处就不赘述了。
总结一下。
俄国革命如果要在中国找一个“映像”的话,其实它和辛亥革命的相似之处更多。
1、革命对象
俄国革命的对象是罗曼诺夫王朝,辛亥革命的对象是大清王朝。
二者都是历时了三百年的封建王朝,奄奄一息。
2、革命方式
俄国“二月革命”由位于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大罢工运动引起,在工人的感召下很多部队迅速站到革命者一方。
辛亥革命是在清末“保路运动”的大背景下爆发的,由武汉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起。
主阵地都是大城市。
3、革命结果
旧王朝一触即溃,没有像样的反抗。
抽芯一烂,土崩瓦解。
4、革命领导人
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时列宁不在国内,1917年4月16日列宁冲破重重阻挠从瑞士秘密回国。
具体怎么“冲破重重阻挠”,上文提到了——德国人帮他回国的。
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也不在国内,在遥远的美国科罗拉多丹佛市。
1911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国内一再催促下从法国马赛乘船回国,一个月后抵达上海,出任临时大总统。
5、革命政权的稳固
列宁和孙中山都是理想主义色彩比较浓厚的革命领导人,在第二代上政权方才彻底稳固。
列宁→斯大林,孙中山→蒋介石。
斯大林和蒋介石的上位都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政治斗争。
相对来说,老蒋比大林哥还是要厚道一点。
6、革命资金
俄国革命和辛亥革命都有大量外国资金的支持。
俄国革命的大金主是德国(小金主是日本),孙中山革命的大金主是日本。
不仅在辛亥革命前,革命后因为种种原因孙中山和袁世凯谈崩了,老孙首先想到的也是去找日本人要援助。

是非善恶,原本就是有“时代背景”的。
随着时光流逝和大气候的变化,“是”有时候会变成“非”,“善”也会变成“恶”。
反之亦然。
番外
我们办成了你们没有办成的事,所以我们赢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