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讲述苏联七位掌门人的故事,本篇为下篇。
让戈尔巴乔夫颜面扫地的一张照片
在《华山论剑 番外》一篇里我们总结过古今中外“权力交接”的形式,无外乎以下几种:
1、世袭
2、民选
3、禅让
4、推举
5、政变
6、抓阄
苏联的前两次权力交接(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采用了政变的方式。
这种激烈的手段每使用一次,都是对政权核心权威的伤害。
很容易走向万劫不复。
1964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采用了“政变+推举”的方式。
之后“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基本都沿用了推举模式。
推举这种模式非常难以制度化、规范化,对操作群体和操作方法要求很高。
一旦执行不好,往一侧容易滑向政变,往另一侧容易推出木偶。
后者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戈尔巴乔夫。
但不管怎样,苏联能从政变进化成推举,也算是小小的前进了一步。
勃列日涅夫与东德领导人昂纳克(右)在庆祝民主德国建国三十周年庆典上激烈拥吻,1979年10月4日
1982年5月,重疾缠身的勃列日涅夫突患中风。
大家回顾苏联历史不难发现,苏共的领导人特别容易患中风这个病。
列宁是中风,斯大林是中风,勃列日涅夫还是中风。
或许跟苏联人酗酒、生活习惯差有一定的关系吧。
尽管已病入膏肓,但神志不清的勃列日涅夫仍然拒接交出权力。
他甚至在去世前三天还坚持出席了纪念十月革命六十五周年阅兵式。
勃列日涅夫在两名年轻的军官搀扶下一阶一阶地登上列宁墓,瑟瑟寒风中挺立了几个小时。
真是够爷们。
时任克格勃主席的安德罗波夫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书记的戈尔巴乔夫,1973年
接替勃列日涅夫上台的苏联领导人是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
由于长期担任克格勃领导,安德罗波夫相对其他苏共高层来说更加熟悉苏联社会内部情况。
他总结了两大问题:
第一个是苏联官僚集团的腐败,第二个是苏联全民的腐败。
后一个问题安德罗波夫解决不了。
他在位的十几个月里主要是向第一个问题开火,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可惜治标不治本。
满打满算,安德罗波夫一共执政了十五个月,其中有效执政期只有半年左右。
1983年2月后他的健康状况已极度恶化,逐渐远离工作一线。
八十年代的苏联街头
插播一段题外话。
中国人是很擅长学习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作为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苏联从各个方面给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验教训。
其中有一个教训中国认识深刻但却很少提起,那便是福利制度。
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勃列日涅夫去世的1982年,苏联接近一半的国家财政用在社会福利和各类产品补贴上。
比很多号称福利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都狠。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于大卫营(相当于我们的北戴河)商讨事务,两人的上台代表了英美两国对苏联强硬派的登场
回到正题。
外部环境方面,苏联屋漏偏逢连夜雨。
七十年代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缓和期”。
卡特作为“温和派”的代表,在任内恢复了美苏之间的贸易往来。   
当时苏联竟然还能从美国买到很多高科技产品和敏感元件,对苏联的技术实力起到了不小的提升作用。
这种缓和的局面大概持续了七八年的时间,直到里根上台。
七十年代末,美国国内弥漫着低落的士气和越战失败的挫折感。
在这种氛围下,对苏“强硬派”的里根在1980年总统大选中击败了“温和派”卡特,当选美国第四十任总统。
里根竞选时打出了“Let's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口号,并承诺“(把苏联)丢进历史的尘埃之中”。
挥手致意的契尔年科
1984年2月安德罗波夫逝世后,比他大三岁的契尔年科继位。
红色帝国就像他年迈的领导人一样,步履维艰。
契尔年科在勃列日涅夫晚年一直负责主管苏联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也是苏共排名靠前的政治局委员。
在就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之前,他已经因支气管炎,胸膜炎和肺炎等众多疾病离开工作岗位好几个月。
契尔年科的上位在西方世界迅速成为一个笑话。
当时有美国报纸刊登了一幅漫画:
挂着“苏共政治局”牌子的病房内,躺着几个苟延残喘的老头。医生摸了摸其中一人的脚趾兴奋地说:“这个人还能动弹,得,新任老大就是他了!”
一语成谶。
在此后的一年里,契尔年科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出入办公室都要坐轮椅。
1985年3月10日下午,契尔年科突然陷入昏迷,于当夜去世。
展示健康的身体是领导人们必须的一门功课,很多时候还具有强烈的政治含义
接下来我们把主要的笔墨交给戈尔巴乔夫。
眼看两位大佬先后离世,苏共高层们一合计:
领导人这个工作太累了,我们这些老骨头真吃不消,得找一个年轻人干。
所以这次被推出来的是资历甚浅的戈尔巴乔夫。
当时戈尔巴乔夫只有54岁,是最年轻的苏共政治局委员。
按照大佬们的设想,台面上的戈氏不过是一个“半木偶”,给大家省省力气的。
不过戈尔巴乔夫却并不这样想。
他想要权,于是今天来一个变法,明天搞一个维新。
变法和维新必然伴随着权力的转移,这让背后的大佬们非常头疼。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戈尔巴乔夫有一点像光绪皇帝。
周围聚集了一帮翁同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慈禧的紧箍咒下感到抱负无法施展,不停的躁动。
闹到戊戌变法和围园杀太后这般局面,指日可待。
下台后的戈尔巴乔夫出演过20多部电影和纪录片,在国家元首这一群体中参演次数仅次于特朗普。戈尔巴乔夫的“戏路”非常窄,就是饰演自己,通常是演宣布苏联解体那一段
下面聊两个戈尔巴乔夫的重大“变法措施”。
第一个当属著名的“500天计划”。
这是一个采用“计划手段”推行“市场经济”的宏伟计划。
戈尔巴乔夫希望在500天里将苏联原有的计划经济彻底转变为市场经济。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中国从八十年代大争论到南巡讲话,从“十四大”确立目标到九十年代付诸实践,经历了一个何其漫长的过程。
所以不用猜也知道,苏联的“500天计划”以完败告终。
戈尔巴乔夫的另一个重大“变法措施”施展在政治领域。
1991年6月12日,尚为苏联加盟国的俄罗斯进行了首次俄罗斯总统全民直选。
八十年代曾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书记的叶利钦选择脱党参选。
最终叶利钦以无党籍身份获得57%的得票率。
而与他竞争的苏联共产党籍候选人雷日科夫,仅获得16%选票。
作为苏联最大的加盟国,俄罗斯占了苏联三分之二的人口和七成的地界。
套用一句李敖调侃中华民国的话,此时的苏联称的上“一国只一省,一省俩总统”。
你说以后在这片土地上听谁的?
1991年的苏联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中,几乎所有商品都出现短缺,商店前面的“大长龙”成为常态。
时间来到1991年的8月。
经过了几年的变法维新,苏联的形势并没有变好,反而更加雪上加霜。
几个月前戈尔巴乔夫推动了一次公投。
根据公投的结果,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中有九个同意继续留在苏联。
其余六个共和国或已宣布独立,或抵制该公投。
投完票后,九个参与公投的共和国们准备再签一个“新联盟条约”,组成一个“新苏联”。
“新苏联”将赋予了各个加盟共和国更大的自主权——有一种把苏联从“联邦”转变为“邦联”的感觉。
在这种形势下,苏共内部反对国家松散化的“强硬派”决定拿下戈尔巴乔夫,以恢复秩序。
老佛爷要重新训政。

1991年8月4日,戈尔巴乔夫前往位于克里米亚福罗斯的别墅度假。
没错,又是海边度假,和二十多年前的赫鲁晓夫一样。
按计划,戈尔巴乔夫将在8月20日联盟新条约签署当天返回莫斯科。
这回“强硬派”几乎是模仿了1964年“政变集团”的操作:
一方面在莫斯科动手,一方面控制住黑海边度假的戈尔巴乔夫。
8月17日动手当天,戈尔巴乔夫别墅的所有对外通讯线被克格勃切断,栅门增设克格勃安全警卫。
戈氏被软禁。
8月19日上午7点,“强硬派”开始向全国播放苏联领袖宣言和国家紧急委员会的文宣。
此即著名的“八一九事件”。
站在坦克上发表演讲的叶利钦
成王败寇,八一九事件的过程就不介绍了。
由于之前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苏联“国家意识”下降、各加盟共和国“民族意识”上升,导致苏军中的俄罗斯族军官和士兵大都同情和支持叶利钦。
越来越多的部队开始倒戈。
苏联和苏共中央的至高权威彻底崩塌。
老佛爷本想要重新训政,没想到北洋军不听指令,袁世凯成功上位。
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讲话,辞去苏联总统和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的职务。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核按钮交给了叶利钦,克里姆林宫移交俄罗斯做总统府,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
至此,苏联正式解体。
苏联国旗飘扬的红场的最后一晚,第二天它将被俄罗斯国旗所取代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对比过俄国革命与中国辛亥革命的相似性。
其实回过头来看,苏联的创立和解体这两个历史过程本身,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一样的民穷财尽(一战,冷战+经济改革失败)。
导火索都是核心城市(圣彼得堡,莫斯科)发起的示威运动。
旧政府都没有像样的反抗(类似和平演变)。
主要领导人(列宁,叶利钦)都有海外势力背景。
新政权都是在第二代(斯大林,普京)任上稳固。
……
1999年的普京在叶利钦面前就像是一个孩子。1994~2000的六年间,普京历任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总统办公厅副局长、局长、第一副主任,联邦安全委员会(前身克格勃)主席,副总理,总理,总统
故事到这里便该收尾了。
话说八一九政变失败后,“强硬派”的主要成员都被判了刑,坐了几年大牢。
2000年普京首次总统就职典礼时,还特意邀请了当时八一九事变的“主谋”——时任克格勃主席的克留奇科夫参加。
毕竟是老领导。
九年前事变发生时,普京只是一个圣彼得堡市市长办公室的外事委员会主任。
只能和我们一样从电视上观看莫斯科发生的大戏。
短短九年,他从一个市里的处级/副局级干部飙升为总统。
这便是乱世的魅力。
2000年5月7日这天,已经代理总统五个月的普京在叶利钦的见证下宣誓就任俄罗斯联邦总统。
对饱经沧桑的俄罗斯来说,一个新的历史轮回再次拉开帷幕。
全篇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